課程文化建設分析

時間:2022-03-15 09:18:23

導語:課程文化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程文化建設分析

一、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文化的特性

相對而言,高等職業教育領域更需要課程文化的研究與實踐。研究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文化的特征,仍然要以高等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文化的屬性和職業教育課程這幾個維度來說明。筆者認為,與其他教育的課程文化相比,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文化不僅有著文化的共性,也有著自己的個性。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和普通高等教育課程非本質的區別在于:對知識技能的組織以及因所選擇的知識技能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學科課程相比,具有明顯的工作過程導向或行動導向的特征,教學過程強調工學結合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與企業文化具有天然的聯系。它強調職業教育課程與職業資格的銜接、與職業崗位的對應并推行“雙證書”制度。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文化的個性。課程本身是文化,也是文化的實踐。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與普通高等教育課程相比具有職業定向性、區域適應性、行業參與性、費用昂貴性等顯著特征。雖然不能把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特征就理解為高職課程文化的特性,但是任何課程在內容上都是其所處時代的一定文化精華的理論化、結構化和系統化的體系,其目的是為了研究、保存和傳承一定時代的文化。在過程上,課程都是教師或學生對該理論化、結構化和系統化的文化的講授、學習、研究和創新的過程。因此,課程的特性反映了課程文化的特性。

二、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

自高等職業教育誕生以來,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改革在高職院校應該說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然而,從文化的視野判斷,明顯的缺憾之一就是缺少文化價值意義的審視。在實踐中對課程建設予以文化價值學審視,這就是所謂的課程文化建設。

(一)課程文化建設的基本問題

課程改革不僅孕育著教育改革的全部信息,而且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因此,課程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基本問題也就是課程文化建設的基本問題。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是職業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問題。改革的基本依據是職業世界的生產技術、工藝流程、生產過程和管理過程等的發展對職業人的職業素質、技術技能、職業道德、職業價值觀的要求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文化視域中的課程改革重視的是價值審視和文化追求,屬于典型的價值活動。它的復雜程度遠遠高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課程改革。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涉及的范圍之廣泛、內容之豐富,是普通高等教育無法比擬的。其中涉及的內容主要有課程開發的改革、課程內容的改革、課程實施的改革、課程評價的改革、課程管理的改革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的改革等。文化視域下的高職課程改革的基本問題是在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運行系統中,作為文化(價值)主體的課程改革者的價值需求與文化(價值)客體的高職課程的價值屬性之間的關系問題。

(二)課程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

引領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理念,已經成為全社會倡導的主流價值理念,這樣的核心價值理念在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文化建設中具有價值引導、方法指導和規訓歸化的價值功能。筆者認為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實踐的價值取向在探索中經歷了一個由“學科為中心—知識技能本位—能力本位—全人本位”的演變歷程。這一過程體現了價值主體對職業教育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認識過程。正是這種演進,使人們在爭論中達成了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職業性雙重屬性的共識,使高等職業教育在性質定位上確立了教育類型、教育功能的特殊地位。“學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顯然不具有職業教育的價值。“知識技能本位”的價值取向,僅僅看重了知識、技能、經驗的價值,又失去了高等教育的屬性。顯然“,能力本位”的價值取向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才能反映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這是我們在課程文化建設中應該堅守的文化價值觀。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課程所關注的是培養受教育者充分適應職業崗位、職業變化、勞動組織變化的能力,以使受教育者可以實現職業崗位需要以及職業之間的轉移和適應。能力本位的課程觀反映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的相關性。因此,課程改革的主旨之一就是適應和滿足產業結構轉型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的課程觀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和職業教育活動的根本目的。高職課程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在關注就業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就業后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任何教育活動永恒的主題。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文化建設致力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職業素質,促進人的健全發展,培養具有職業適應能力、創新能力、發展能力以及完善人格的社會公民。

(三)課程文化建設的實踐模式

從文化學的視角來看,一定社會中的課程是被該社會認可的文化精華經過專家選擇、加工而形成的簡約集成的理論化、系統化的文化。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課程是一種由多主體參與的開放的復雜系統,課程作為一個集合概念,不僅承載著幾乎人類全部文化信息的精華,而且承擔著對受教育者文化培育的責任和對文化的傳承、批判、創新的使命。課程改革作為文化實踐行為,其主體性在課程建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而課程文化建設、課程改革是具有主體性的人對文化進行價值選擇并不斷完善的系統過程。課程系統由課程資源、課程素材、課程標準、課程教材、課程方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要素或環節構成。文化視野下的課程文化建設實踐模式就是要通過主體性行為集合這些要素或環節,構建一種課程活動方式,追求文化育人的價值取向。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課程作為一個系統應是開放的,課程文化建設的實踐模式也應該是一個開放性的、常新的系統模式。課程改革在高職院校應該是一個有組織的、多元主體參與的實踐行為。通常是由專業帶頭人、學科專家、職業專家、教學專家、心理學家、技術專家、教育專家等組成的人群來進行課程資源的選擇、加工、課程的設計、編制、實施、評價和調適。因此,多元主體性就決定了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差異性。在課程改革中,確保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和義務得到保障,組織的制度安排和保障非常重要。課程改革離不開物質條件的支撐,它不僅需要經費,而且需要必要的物質設施、技術裝備、工作場地、差旅成本等。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要構建的實踐模式可以歸納為人力系統+課程系統+制度系統+物質系統等四個系統構成的開放性模式。

1.人力系統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文化建設的人力系統按照理論主張,筆者把它定義為“雙師”結構的師資團隊。從實踐的角度來考量,課程文化建設從價值審視,到整理資源、收集素材、設計課程、編制課程等必須是教師才能擔當。不僅如此,就課程建設與改革本身而言,并非任何教師都能勝任,只有那些“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研究與應用”等素養相對優越或完善的教師才能勝任。這種“能勝任”的教師往往就是我們說的具備條件的專業帶頭人或職業教育專家。因此,文化視野下的課程建設與改革需要的人力系統應該是由懂教育的組織管理專家、專業帶頭人(課程專家)、輔助性的專業人員、行業企業人員共同組成的人力系統。高職院校領導者、管理者的作為就是為課程文化建設選拔、培育、組建這樣一支隊伍,并以開放的思維、關愛的情懷、以人為本的理念為這支隊伍開展課程文化建設提供條件保障。

2.課程系統

課程系統表現為由課程資源到課程評價的一個全過程,它由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3個子系統構成。課程開發系統由課程資源、課程素材、課程形態三個要素構成。即由開發主體對課程資源進行選擇和加工可利用的課程素材,并通過審議課程素材形成課程形態。課程開發的全過程是根據人才培養規格,通過能力體系分析、教學領域分析、教學資源篩選、教學內容分解、形成課程科目、設計課程方案、開發課程科目。課程開發的全過程需要生產的文本產品主要包括課程資源選擇標準、課程素材、課程形態、課程方案制訂標準、課程方案實施、評價標準和課程評價總結。在此基礎上加工整理成課程形態,包括課程標準、課程計劃和教材。課程方案在這里就是我們常說的針對某一專業設置的課程體系,是圍繞培養目標設計和編制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體系。筆者認為,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總體上可按照通識教育、職業教育、拓展教育三個模塊來安排,以此構建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通識教育是一種大學教育觀1945年,哈佛大學深刻地指出:“通識教育問題實質上是對自由和人文傳統的繼承”,“我們試圖尋找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自由教育的對等詞”,“通識與自由在本意上是相聯系的,它在于塑造自由人,它旨在使學生的理性獲得自由”。[2]這段話說明了通識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中的重大意義。職業教育就是針對職業崗位的職業能力教育,其核心理念是“能力本位”,按現在的行話說,包括職業基礎課和職業核心課程,是對現實專業技術發展水平的系統化整理。它支持了面向職業崗位就業的能力需求、技術需要、知識需要。拓展教育應該是一種素質教育觀。這種教育觀主張在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的基礎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個性教育,為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課程實施系統包括課程方案的制訂與教學實施兩個主要環節。課程方案主要由教師完成,學生只是以合適的方式如配合調研參與課程方案的制訂。課程方案的實施就是通常說的組織教學的過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強調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這是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實施的顯著特點。課程評價系統主要由課程評價活動及其評價總結兩個要素構成。課程評價的主體應由學生、教師、學科專家、職業專家、課程專家、教學專家、社會學家、教材專家、學校課程領導等組成。課程評價是一種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價值的判斷與評價。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評價既要評價課程對受教育者的職業知識、技能、技術、能力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和提升功能,又要評價課程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服務與適應功能。

3.制度系統

制度系統包括課程開發制度、實施制度、評價制度三個要素。如前所述,制度不僅要有實體性制度,還要有程序性制度,同時還需要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制度系統建立的著力點應該是規范行為、激勵創新,成全人的價值實現。沒有激勵功能的制度如同沒有制度,對于復雜的文化創新活動是不利的。高職院校頂層設計的制度需要具有成全人的價值的功能。

4.物質系統

物質系統是進行專業文化建設的條件保障,包括經費、辦公場所、基礎設施、實驗實訓條件、圖書條件等要素。物質系統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為專業文化建設提供支撐,更為重要的是物質條件是課程設計和編制的依據,是對課程實施最有力的支持。因此,它是課程改革的前提條件。我們不希望看到“無米之炊”的現象長期蔓延,這是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文化建設要克服的弊端。因為課程文化建設的全部工作是需要物質條件、科學精神、求真意識的,不提供條件的課程建設是對生命和教育的嚴重不負責任。總之,課程文化建設的實踐模式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實踐過程中要因實際情況的變化而采取應變性行為。課程文化要隨區域文化、產業文化、行業文化、企業文化的發展而變化,這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客觀要求。

作者:唐邦勛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