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建設關鍵因素分析
時間:2022-02-27 11:16:05
導語:學校文化建設關鍵因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校長文化自覺是指校長對學校文化進行深刻的認識、反思與實踐,在此基礎上選擇與制定文化建設方案,從而創建適合于學校發展的文化體系。校長文化自覺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因素,提升校長文化自覺需要加強校長的學校文化自覺、專業自覺和自身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校長文化自覺;學校文化建設;個案研究
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核心因素和動力源泉,是建設優質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校長作為學校建設與發展的引領者、規劃者,其自身對于文化的理解與實踐都直接影響著學校文化的構建。因此校長應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自覺,挖掘學校文化的歷史起源與發展,理解學校文化的精神內核,準確把握學校文化建設的路徑和走向,制定符合本校的文化建設方案。
1校長文化自覺的內涵
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自覺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1]“文化自覺”的內涵包含三層意蘊:一是要充分認識本民族傳統文化中有益于主體未來發展的具有精神價值的內容,并使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保留和發揚;二是要根據主體實際發展需要,對其他文化進行理解與詮釋,博采眾長,從而為文化建設注入活力、增強文化力量;三是在對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反思、分析、批判、吸取、整合中實現文化創新。學校要實現自身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也必然要首先依托于文化自覺。所以,校長文化自覺在學校文化視域下可以理解為“校長對學校文化進行深刻的認識、反思與實踐,在此基礎上選擇與制定文化建設方案,從而創建適合于學校發展的文化體系”。
2個案研究的啟示
筆者在考察一所小學(以下稱A小)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期間注意到校長的文化自覺對于學校文化建設的影響。通過對現有學校文化建設成果的考察,以及對校長、教師、家長代表的訪談,對該學校文化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形成基本的認識與分析。2.1A小文化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A小學是廣西某鎮的一所百年名校,創建于民國初,如今成為當地乃至該市中頗受尊崇的學校。近年來,學校整合教育資源,著力打造以“樂”字為統領的校園文化特色。該小學新校長于2015年任職,并以“樂”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中心理念。2.1.1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缺乏明確主題學校的基礎設施不僅是學生接受文化影響、形成文化人格的重要媒介,也是學校實施教育影響的基本依托,也是把學校形象傳播給社會公眾的外顯性視覺對象,是學校現代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現,[2]物質文化建設的取向和表現形式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于學校文化的理解。A小的主體建筑陳舊,配色單一,缺少生機與活力。校園中部有一座“募捐亭”,其下的石碑上鐫刻著為這所學校建立者的名字,見證了這所學校的發展興衰。依著這座碑亭的是一面文化墻———“墨韻”書法主題墻,墻下依次擺放著六個石臺,學生可以蘸水臨摹。除了這面文化墻之外,沒有看到其他富有“墨韻”的文化元素。除了跑道和兩個籃球場之外操場上并沒有看到其他的運動器材或設施。教學樓幾乎每一層樓道內都懸掛著數幅書法作品,大多是當地的有名人物所題,其中不乏清朝的知識分子;內容富有文學性,字里行間可以看出這些題字者對于這所學校的深厚感情。雖然A小文化元素比較豐富,但沒有很好地突出“樂”的主題。相比書法的“墨韻”文化,“樂”缺少基本的外顯形式。2.1.2學校特色活動缺乏深度。A小以“樂”為主旨打造了一批特色的文體活動,但這些活動首先是項目繁多,卻沒有提煉出“樂”的主題;其次是節目沒有體現深度,結果就是文體活動僅僅是看起來很熱鬧。例如每年一次的讀書活動,舉辦這些活動的原因很大部分來自于上級部門的壓力,其結果也是蜻蜓點水,沒有利用此機會指導學生發展。而從學生層面來看,學生更多的是抱有“完成任務”的應付心理,教師指揮學生怎么做,學生就怎么做,活動缺乏意義性、組織性,最后學生覺得累,也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2.1.3校長與教師層面對于文化理解存在斷層。學校文化建設是校長、教師、學生三方的溝通、理解、合作的聯動過程,這就要求校長層面與教師層面對于文化的理解達成一致,只有如此,教師才能夠準確把握和切實履行文化建設方案。A小之前一直以“墨韻”書法為學校文化,現任校長并沒有很好地解釋和挖掘“樂”文化理念的精神內核與實質,也一直沒有出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因此教師對于“樂”文化理念尚處于“一知半解”甚至是“不明白”的狀態。一位在A小工作長達32年的副校長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因為它(這個理念)是剛剛提出的,領導也還沒有充分地理解和認識,老師就更加……因為上面的檢查太多了,我們老師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思考這些問題,所以對這些方面的理解關鍵在于領導層面,如果沒有一整套的方案出來,具體怎么去實施那是不現實的。”2.2問題成因分析。2.2.1校長對于學校文化理解的缺位。學校文化是學校精神風貌和生命傳承的重要承載,因此只有準確理解和把握學校文化,才能感知學校應然的發展走向,從而建構符合本校實際的文化體系。首先,A小關于學校文化的提煉不到位。A小的書法文化在師生群體中有較高的認同和實踐基礎,而現行的“樂”文化在該校沒有物質依托和精神基礎。該校的師生在應試教育環境的影響下,教學工作和學習任務都面臨很大壓力,很難體現出“樂”的精神。其次A小對于“樂”的理解不到位。在對校長的訪談中,校長將自己對于“樂”文化的理解與“快樂”等同起來,即“樂”文化就是教師快樂地教,學生快樂地學,學校輕松地管理。“快樂教學”的理念在如何能讓學生快樂地學、教師快樂地教等問題上,都要面臨很大的理論和實踐挑戰。2.2.2學校建設規劃不合理。物質設施是精神文化的載體和表征手段,學校建設規劃制約著文化建設。A小經歷了多次規劃和建設,很多承載著學校文化記憶和師生共同情感的設施也一同消失。如A小曾經具有標志性的荷花池與“金水橋”,不僅是美麗的風景,也是教師的教學資源,同時也是學生獲取寫作靈感的重要場域,而這些也是為歷屆畢業生所銘記和津津樂道的學校記憶;又如學校內曾經設置的花圃,當時老師帶領學生共同維護,不僅有助于創建良好的校園自然環境,更成為聯系師生交往的重要紐帶。同時移除諸多體育設施,無形中降低了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這些設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校對“樂”的訴求、對“樂”精神的傳承。2.2.3校長專業自覺的缺失。校長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其價值追求和思想理念對文化建設有著重要影響。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一些校長對自身角色定位不準確,沒有把學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擺在優先位置,卻擅長于如何使學校獲取經濟利益;責任意識模糊,認為學校文化建設工作自己做不好、不想做,寄希望于校外的有關專家、學者的“包辦”;價值取向有待端正,認為文化建設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只要把可見的校園環境打造一番便可以“交差”,內心安于現狀又急切想獲得成果、樹立“政績”。這些功利化、表面化的文化建設態度不僅背離了校長的專業信念和教育理想,更直接影響了文化建設的質量。
3對個案的思考
3.1校長的學校文化自覺是影響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對學校文化的認知是進行文化建設的基點與起點。學校文化自覺是學校成員、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對學校文化進行冷靜反思與主動發展的過程,是在對既有學校文化及學校生活進行反思的基礎上,確立新的學校觀念體系,并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制度、行為方式、物質空間的動態過程。[3]文化自覺的核心是反思,校長必須首先把握學校文化的實質,對于未來學校文化的發展趨勢有清晰、準確的理解,學校文化建設才能有效開展,否則將會陷入浮于表面、東施效顰的困境。3.2校長的專業自覺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內在動力。校長專業自覺的成長能夠帶動教師專業自覺的發展。首先,校長的專業自覺是引領教師專業自覺的無聲的力量。校長的專業自覺能夠打破同水平教師間的無效模仿,繼而為教師的發展提供榜樣。其次,校長的專業自覺必然帶領學校走向專業管理之路,為教師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如民主的管理方式、和諧的人際關系、公正的工作環境、濃郁的學習氛圍等。再次,校長的專業自覺是教師走向專業自覺的精神支柱。校長對教師專業發展始終充滿信心、毫不懷疑,是堅定教師專業自覺的強大精神力量。3.3校長自身人文素養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保障。校長的人文素養是校長在對自己、他人及社會的認識、態度和行為準則當中所表現出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對人無限關愛的思想傾向。正確、高尚的校長形象,有助于使教師和學生產生價值認同,自覺地去仿效學習。作為校長,不僅要向教職工和學生宣講如何為人、如何貢獻社會等人文思想,更要認識到自身就是實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楷模。在實際工作中,要努力樹立自己作為學校管理者的形象,以自己的品質和出色的工作去贏得人心,以自己的良好的人文素養引導廣大師生參與到學校管理和建設中來。
參考文獻
[1]費孝通.文化自覺的思想來源與現實意義[J].文史哲,2003(3):15.
[2]王定華.試論新形勢下學校文化建設[J].教育研究,2012,33(1):4-8.
[3]劉長海,苗偉科,蒙在飛.學校文化自覺:培植真實的新型學校文化[J].中國教育學刊,2009(10):33-36.
作者:李松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 上一篇:鄉村振興農村文化建設分析
- 下一篇:大學生村官助力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