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幼兒園文化建設困難與破解
時間:2022-04-16 09:02:55
導語:新建幼兒園文化建設困難與破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建公辦幼兒園構建獨具特色的園所文化是引領提升園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本文闡述了園所文化的內涵,從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個方面出發,指出了新建園文化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困難,并以成都市錦西幼兒園為例,提出了新建園創設特色園所文化的策略。
關鍵詞:新建幼兒園;園所文化;文化建設
園所文化是幼兒園發展過程中一種無聲的教育力量,是幼兒園兒童和教職工成長的土壤,優秀的園所文化能夠引領教職工專業成長,能夠培育幼兒全面發展,更能推動幼兒園長久持續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和家長對學前教育提出了高質量的需求,一所新建幼兒園要想讓園所“基樹常青”,就必須注重園所特色文化的全面塑造,因此如何構建獨具特色的園所文化,是所有新建幼兒園高質量發展必須回答的命題。
一、園所文化建設的內涵分析
園所文化是一個幼兒園的靈魂所在,新園的創辦若僅是園舍的漂亮、設施的一流,無園所文化精神蘊含,就會缺少一種神韻和底氣,成為一個漂亮的空殼。它應該成為幼兒園一切活動的出發點,滲透到幼兒園的方方面面,為幼兒園的具體工作提供明確的指導。(一)幼兒園文化的層次結構。英國學者威廉斯曾說過“文化”一詞是英語語言中最復雜的詞匯之一?,F在,有關文化的定義已多達200多種。[1]鑒于文化內涵的豐富多彩,社會各界人士關于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也眾說紛紜。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者們對學校文化做了具體細致的劃分。主流的劃分有三種,其中之一將學校文化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2],它們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從內到外的分布形成了學校文化的結構。在這一結構中,物質文化、行為文化是“外表”,制度文化是“骨架”,精神文化是“靈魂”[3]。這樣的劃分同樣適用于幼兒園,新建幼兒園只有牢牢把握園所文化的這四個層次,充分挖掘其價值,使幼兒園的幼兒、教師、家長都得到深刻、長遠的發展,新建幼兒園才能穩步推進和發展,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在幼教領域中發揮其示范性的作用與影響。(二)構建園所文化的必要性。積極向上的園所文化是一所幼兒園保持自身特色、產生持續生命力的根本保障。一方面,就師生而言,幼兒園文化建設有助于幼兒、教師身心的健康成長,增強其生命底色,為幼兒的成長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就管理而言,幼兒園文化建設能夠將幼兒園的運行秩序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立于重要位置,進而提高管理效率[4]。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教育行業人士認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大批的幼兒園也積極地探尋著適合自己幼兒園發展的園所文化。而新建幼兒園猶如一張白紙,園所文化建設沒有歷史的包袱,具有很強的導向、凝聚、規范和激勵功能。
二、新建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困難
園所文化建設對于幼兒園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許多幼兒園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由于每個幼兒園的管理者對文化建設的理解偏差,使幼兒園文化建設的質量變得參差不齊。從前文所提到的幼兒園四個文化層次結構來看,新建幼兒園文化建設中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困難點:(一)精神文化———文化培育土壤薄弱。精神文化是幼兒園文化最核心、最深層、最隱性的表現形式,精神文化反映著園所教職工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它主要體現在幼兒園倡導的辦園思想、發展目標、辦園特色、核心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等方面,亦是幼兒園文化建設的關鍵。新建幼兒園在文化建設中,歷史積淀相對薄弱,可借鑒的精神文化內涵較淺薄,且缺乏一定具有參考性的文化建設規劃,文化傳承方向所構成的導向文化架構不清晰。建園初期,難以有效地把控適宜本園精神文化發展的“度”之間的關聯性,缺乏精神底蘊做支撐,極易構成文化建設無“地基”而架“空中樓閣”的偏差現象。探索實踐性不足,難以抓住適宜本園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點”。園所文化理念提煉與表達也有待提高,園所文化發展定位亟待加強。(二)行為文化———多元主體難成共識。幼兒園行為文化是幼兒園精神、價值觀的折射,是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幼兒園的教師和幼兒所形成的共同的行為習慣、共同的活動文化。它是園所文化內化過程中最外顯、折射面最廣泛的動態體現。傳承和發揚幼兒園所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來自于幼兒園長期以來的實踐活動。對于新建幼兒園來說,幼兒園精神文化不一定被全體成員認同和內化,要達成文化共識,形成積極行為文化,是需要一定時間來沉淀的。新建園教師隊伍大多為新招聘的年輕教師,他們雖滿懷教育情懷與工作熱情,但畢竟缺乏教育經驗,專業素質水平不高,成長也需要一定周期,而社會期望高、編制少、待遇低等現實問題,也使教師隊伍不穩定,這些問題都制約著園所文化的建設。(三)制度文化———制度體系尚待完善。幼兒園的制度與幼兒園文化融合之后便形成了幼兒園制度文化,這種制度文化直接把幼兒園組織文化外化為師生員工的自覺行動,從而形成一種其他幼兒園無法模仿的幼兒園核心價值觀。幼兒園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顯示,也是物質文化的有力保障[5]。它體現了幼兒園組織管理的理念和幼兒園管理方式,對幼兒園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很多新建幼兒園存在管理人才儲備不足,隊伍年輕,經驗不夠,新團隊之間需要時間磨合等問題,導致規章制度不夠完善,整體框架無從架構。新建園在建設制度文化時,還需經一段時間的摸索實踐,方能形成一套合適的、完備的管理制度。(四)物質文化———環境創設內涵不深。物質文化主要指幼兒園的“硬文化”,是幼兒園全體組織成員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各種物質設施的總和,它體現了幼兒園的教育價值觀,反映了幼兒園的文化內涵?;谖镔|文化具有“外顯性、物化性、操作性”等特征,且建設速度快,易于出成效的特點,新建幼兒園在建園伊始,規劃布局板塊尚未形成系統的園所文化滲透,建設過程急于求成,只是在形式上的細枝末節之處下功夫,沒有深入到幼兒園文化建設本質中去;片面將物質文化歸結于外顯的、可觀的文化形式,而未將其內涵化、精神化、深入化,未形成可推廣、可遷移的物質文化價值導向。環境創設內涵淺顯,彰顯園所文化底蘊不深厚。長此以往容易出現重外表而輕內涵、環境創設內涵不深的問題。
三、錦西幼兒園文化建設的策略
錦西幼兒園作為金牛區人民政府為進一步提升本區幼教品質而創辦的一所高起點、高品質的幼兒園,積極探尋適合新建公辦幼兒園的園所文化建設之路。(一)在先進理念中精選文化內核構建?!吧逃蔽幕w系。我園結合金牛區教育特色,立足錦西教育品牌,努力踐行“生命教育,多彩錦西”的辦園理念,辦尊重生命、提升生命的錦西教育,創設了以“親近自然、玩中習得、探索發現、生活體驗”為核心教育理念的“錦西生命教育”園本特色文化。我園以“親近自然,玩中習得,探索發現,生活體驗”為核心課程教育理念,倡導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尊重幼兒生命的差異性,肯定自我的生命價值,以培育“親自然、會玩耍、樂探索、享生活”的幼兒為目的,形成“生命樂園,多彩錦西”的園本教育文化。(二)在師幼共建中認同行為范式。培育“愛護生命”的錦西教師。錦西重視激發教師內在工作的熱情和動力,通過加強園本培訓,創新教研形式,努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創設良性的競爭氛圍,搭建多樣的展示平臺和定期開展的團建活動,來激發教師團隊活力。孕育“享受生命”的錦西兒童。錦西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美麗、神奇與智慧,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尊重和關愛生命,培養孩子的積極生活態度,成為一個自信、快樂的人,成為幸福人生的創造者。打造“尊重生命”的家園文化。在錦西,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靈動的、值得尊重的生命。他們的成長需要學校、家庭共同的合力。重家園溝通,抓活動參與,促家園聯動;建立協作機制,引領家園共育;開放家園活動平臺,強化家庭“共育”意識。(三)在項目推進中完善管理制度。推進“項目管理”的錦西制度。我園作為成都市現代學校制度試點學校,在深化現代化管理制度及“兩自一包”創新改革上,從服務師生發展觀念出發,突破機制瓶頸,爭先創新機制,內部管理實現從金字塔式的層級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轉變,從事務性管理向學術性管理轉變,并基于扁平化管理重點探索項目管理模式。園務管理根據實際劃分為五個部門,各部門并列運作、協作共事,共同構建起一個高效的運行機制。同時打破傳統構架,實行“按需設崗”,將幼兒園的園務工作分為三類二十七項,并配套崗位聘用、目標考核、工資分配等相關制度。全園不管是編制內還是編制外的人員一律競聘上崗,同工同酬,根據自身特長在所屬部門認領項目。各部門因項目認領而展開的良性競爭也激發了老師們的主動管理意識,使幼兒園的工作處于高效運轉的競爭網中,提高管理效能,為實現幼兒園的高質量發展提供著動力保障,以此推動園所內涵發展、教師隊伍階梯式專業發展,高效推動幼兒科學教育的發展。(四)在人本氛圍中建設特色環境。營造“自然成長”的園所環境。在錦西生命教育的思想引領下,錦西人充分利用校園內有限的空間,積極創設“自然生態、綠色健康、富于童趣”的環境氛圍。在這樣充滿生命力的環境中,孩子們每天都與環境發生著密切的互動關系。生態體驗課程中孩子們一起感悟綠色生命,通過多感官感受泥土的味道,探索花是如何開放的,親手采摘果蔬菜,飼養金魚……在大型戶外混齡主題游戲“錦西小世界”里,孩子在帆船中暢想,在池塘邊勞作,把學習的樂趣還給樂于游戲的天性,真正實現“讓環境與孩子的心靈對話”;在班級生命課程各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室環境創設就像“骨架”一樣,把主題涉及的各個系列活動均呈現了出來。每個班級就是一個小世界,有的是動物世界,有的是植物世界,還有的是我們生活的縮影,孩子們通過不同的途徑,感受著生命的奇妙、生命的獨特和生命的偉大……在賦予生命內涵的人本氛圍中,形成富有生命氣息的育人環境,讓孩子們在整潔明麗、美麗和諧、生機盎然的教育樂園中快樂、健康成長,不斷開闊了孩子們的視覺空間,拓展了生活和學習空間,積累了生活經驗。這一切充分體現生命教育內涵的校園環境,無處不彰顯著錦西的生命教育特色。通過五年來園本文化創建的實踐探索,我們逐漸理清了辦園的思路和方向。如今,我園已成為成都市新建公辦幼兒園中的領頭羊,為成都市學前教育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如何讓文化創建更科學地引領方向,讓文化更好地浸潤校園,為幼教實踐服務,仍需不斷地反思提煉和實踐探索,我們仍在路上。
參考文獻:
[1]郭蓮.文化的定義與綜述[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2(01):115-118.
[2]蘇婧.潤物細無聲———園長園所文化建設能力的提升[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
[3]王普華.幼兒園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2.
[4]張蓓紅.促進幼兒園品質發展的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3(08):64-66.
[5]任建龍.幼兒園組織文化的個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
作者:米唯嘉 王鶯茹 楊吟 單位:成都市錦西幼兒園
- 上一篇:包容性民族文化建設研究
- 下一篇: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