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體創客文化建設路徑研究
時間:2022-11-24 05:20:27
導語:四位一體創客文化建設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創客文化脫胎于西方創客文化,體現了大學生創客們的獨特思維和行為方式,融入了大學管理制度和校園文化特色。闡述了中國創客文化的內涵及特征,提出從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4個方面構建高校創客文化,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高校創客文化培育新路徑。
在后工業時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帶來的從業人員聚集成為創客文化發展的重要勞動力資源;教育的普及、知識的拓展、技術創新空間的開發為創客文化提供了工具支持;大眾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在互聯網時代被廣泛接受,成為大眾文化傳播的新路徑,增加了普通人參與和傳播創新的機會,為創客文化產生打下良好的基礎[1]。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積極倡導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大學生是創新驅動發展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實施的主力軍,高校是培育創新文化、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戰場。培育具有時代特色的高校創客文化,能有效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激發大學生創新動力和熱情,從而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創造實踐的發展。
1中國創客文化的內涵
西方創客文化源于注重實踐創新的“車庫精神”、注重創業風投的“硅谷精神”、注重創意動手的“DIY精神”和注重開源共享的“黑客精神”。目前我國還沒有明確的創客文化定義,有學者認為創客文化屬于一種創新文化,如宋之杰等[2]認為創客文化本質上是植根于創客的一種創新文化,核心表現為創意共享、實踐為主、資源協同和融合創新。韓曉捷等[3]認為探索與創新是“創客文化”的核心,“創客文化”是先進科學技術引領下的創新文化。也有學者認為創客文化是一種社會文化,如馮瑞元[4]認為創客文化是一種具有實踐性與共享性、創新性與個性化、草根性與廣泛性特征的社會文化。還有學者認為創客文化是“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展,如盛莉[5]認為“工匠精神”已經融入到國人的精神系統中,為我國創客文化培育提供內部土壤資源,這也是中國創客文化和西方創客文化的區別。劉榮秀[6]認為“工匠精神”是創客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可以發現中國創客文化脫胎于西方創客文化,并在創業2.0時代下快速發展,形成具有自己內核、動力、基礎、淵源和價值觀的特殊文化,其具體內涵見第34頁表1。
2高校創客文化及其維度劃分
高校創客文化具有中國創客文化的本質特征,但也體現了大學生創客們的獨特思維和行為方式,融入了大學管理制度和校園文化的特色。黃飛等[7]指出高校創客文化是中國創客文化的一種亞文化形態,它除了主體和空間特殊外,也體現了一般創客的精神和理念、原則和制度、方式和手段。關于創客文化的維度研究,夏會珍[8]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3個維度對創客文化進行研究。文章借鑒國外創客文化培育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和高校創客發展的特點,認為體現學校經營風格、精神面貌、人際關系的行為文化應該是創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四位一體”的高校創客文化構建路徑。高校創客精神文化需要在繼承和發揚工匠精神的基礎上,培養創客精神,并將創客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要素和環節,孕育一種具有創客內涵的校園文化。高校創客物質文化是學校表層文化的一部分,通過創客空間、創客團隊、創客聯盟的構建營造一種創客文化氛圍,也是校園文化的基本物質載體。高校創客制度文化是培育創客文化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從支持政策、知識產權保護、創業指導等宏觀方面,以及激勵機制、人才培養機制等微觀層面進行制度創新,是學校制度管理的一部分。高校創客行為文化是培育創客文化的環境支持,通過樹立鼓勵成功、寬容失敗之風,塑造創客榜樣等手段,影響學生對于創客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結果,強化高校創新創造氛圍。
3高校創客文化培育路徑
3.1加強精神文化建設。1)促進創客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首先,以平臺、項目為載體,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自我選擇,維護學生權利和權益,鼓勵學生以開放的心態主動參與創客活動,提倡校園公共服務和成果共有、共建、共享,不斷使創客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中[9]。其次,通過教化和引導,讓工匠精神、創客精神滲入到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和辦學理念等校園核心文化要素中,提升學校的內涵、特質、層次和品位,從而慢慢在校園文化中浸潤創客文化。再次,在校園建筑、校徽、景觀、活動標、裝飾、服飾等自然物中,以及課室、實訓室等學生活動場所注入創客文化元素。最后,以創新創意作品展的形式構建創客文化展區,以科創園、創業咖啡館等多種形式建設創客主題文化街區,大力營造和渲染創客文化氛圍。2)繼承和發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崇尚“尚巧”“求精”和“道技融合”[5]。“尚巧”追求的是“人有我優,人有我美”的高效能,要求學生能夠對事物發展形態有巧妙構思和設想,具備破舊立新的創新思維;能夠掌握創造性改造事物過程中應具備的技巧,具備創意實現能力。“求精”一方面是強調精益求精,通過對事物細節的觀察、實驗、推敲琢磨,實現對事物的精細化追求;另一方面是強調去偽求真,從事物整體出發找準精華和亮點以突出表現。“道技融合”著重強調立德樹人,即要求在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中,注重道德品質的培養;“技”乃外物,存在于外部系統,“道”乃內心,依附于內部系統,“道技融合”要求從外部系統進入到內部系統,達到“物”與“心”的二元融合。3)培育和宣揚創客精神。創客精神可以從個體、社會和國家3個層面來理解。首先,從個體層面,塑造學習者個體自強進取和個性開放的精神品質,一方面要求對真理永無止境的追求,具備敢于冒險和不怕失敗的精神和品質;另一方面要解放創客人群的個性,使之能夠開放并擁抱社會,將自身的本領用于為人類社會更加美好而創新的工作當中。其次,從社會層面,培育社會群體開放、共享和協作的精神,以實現具有草根性特征的融合創新的愿景。關鍵是實現創新要素和資源的集中管理和動態匹配,從而帶動創新系統整體功能發生質的飛躍,通過創新能力的不可復制和不可超越形成核心競爭力。另外,在全社會營造重工尚器的民族文化氛圍,為工業制造業的創新提供大量急需的草根智慧人才,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3.2加強物質文化建設。1)建設線下和線上相融合的創客空間。線下和線上相融合的創客空間是虛實融合、理實一體、“創”與“造”相結合、個體與群體相交互的學習空間、研究空間、實踐空間、體驗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創客們在創客空間通過線下和線上方式交流創意思路和技術創新活動,也可以產生、實現和交易創意產品,成為創業集散地。通過線上與線下創客空間的深度融合,能更好地實現專業學習與創客教育相結合,能更加豐富創客文化的內涵,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2)創辦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創客社團。創客類社團是以共同興趣為紐帶,通過各類實踐活動,以點帶面,讓廣大學生認識創業的內涵、熟悉創業的過程、理解創業的艱辛、感受創業的快樂,形成創業的舉動,從而培育群體性創客文化。一是對現有創業類社團、學科專業類社團等各類創新創業類社團進行整理和改造,通過場地的重新布局、設備的重新規劃、人員的重新配置,讓其成為具備創客內涵和特質、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平等參與的師生創客社團。二是鼓勵創客社團在校內校外開展創業講座、技能性比賽、創客成果展示等一些創業文化類似的活動,借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三是鼓勵創客社團積極推動校企政社融合工作,在創客課程體系設計、創客空間建設、創客團隊組建等方面積極對接,尋找交匯點,資源共享,合作共贏。3)搭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創客聯盟。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種策略,組建各類創客聯盟,廣泛搭建社會參與平臺,繁榮創客文化。一是加強校際合作,打破地域空間的壁壘,嘗試成立高校創客空間聯盟。結合各高校自身的人才、學科、實驗條件等優勢,在完善科技成果處置、收益分配、風險分擔等合作機制的基礎上,構建更加多元化的高校眾創空間聯盟,更好地發揮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二是加強校企合作,建立與區域創客空間或大企業創客空間長期合作關系,形成資源共享的創客聯盟,提升企業開源網絡和硬件的利用效率,為大學生創客提供資源支撐平臺,幫助其分享創意和加速新產品的轉化。三是發揮政府公共服務功能。由政府牽頭組建多元化的綜合性共享平臺,采取政府、企業、高校獨立運營和合作運營的模式,為大學生創新創造提供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智力支援、場地支持和平臺支撐,讓創新成果更加平民化、大眾化。3.3加強制度文化建設。1)加強宏觀層面的政策支持。首先,要真正落實好支持創客創新的政策。加強政策需求研究,拓寬收集意見和反映問題的渠道。通過巡回宣講、媒體報道等傳統媒體,同時結合諸如微信、微博公眾號平臺等新型媒體,提高創客政策知曉率及覆蓋率。注重政策實施過程中的自我調試,深入調查政策實施后的效果,并即時進行動態調整。其次,要構建開源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平衡機制。大部分創客在與他人分享創客成果時,難免會被他人復制粘貼、竊取成果。這需要在“知識產權”與“開源創新”之間建立平衡機制,提出長度和寬度適當、強弱適宜的專利保護手段,既能夠維護創客的合法權益,又能夠使其在社群中進行分享。另外,要健全創客的創業指導制度。由于對創業指導重視程度不夠和制度不健全,導致中國和發達國家在技術應用的指數和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等創新指數方面差距較大。通過編纂和出臺規范的工作指導手冊、成立創客導師學校等措施加強創客導師的職業培訓,完善專業化導師隊伍。打造“互聯網+創客導師”平臺,通過組織創客導師研討會、座談會、導師沙龍等活動,從而實現線上線下導師資源共享。2)完善微觀層面的制度設計。首先,要完善創客激勵機制。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加快推進創新創業激勵機制的變革,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并按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門的相關規定,出臺教師離崗創業辦法,鼓勵教師創新創業。其次,要完善創客人才培養機制。一是加強高校與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的合作,在創客課程體系設計、創客師資隊伍組建、創客空間建設等方面形成協同培養機制;二是完善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對于選修創客課程、參加創客競賽、參與創客課題研究的都給予學分獎勵,將學生自主創業、職業培訓、資格考證、專利獲得等情況折算為學分[4]。三是改革教師教學評價制度。突出育人成效和育人質量,改變過去唯項目、專著、論文的評價制度,更多考慮服務社會和成果轉化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另外,要完善創客服務機制。服務思維要轉變,突破傳統的項目管理和企業孵化的服務思維,服務重心需前移到創意激勵;服務效率要提高,健全人才管理、市場運營、場地提供、設備租賃以及金融科技等從創意到產品市場化一站式服務體系和人性化便利服務;服務機制要健全,要從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建立服務機制[7]。3.4加強行為文化建設。1)樹立鼓勵成功和寬容失敗之風。首先要鼓勵成功,對于有卓越貢獻的創新創業人員給予力度適當、形式多樣的獎勵,包括實物獎勵、資金獎勵和榮譽獎勵等。其次,也要認識到鼓勵成功與寬容失敗對于創客來說同樣重要,一要摒棄“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錯誤觀念,大力弘揚寬容失敗的精神,努力培育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二要對有探索精神、失敗風險較高的創客完善寬容失敗的激勵機制,增加獎勵類別,設立基礎獎勵和連續性獎勵,鼓勵創客持續創新和產出;三要擴大獎勵對象,針對初級創客、成熟創客甚至成功創業者,制定具體的過程性獎勵計劃[6]。2)形成“學習先進,先進更先進”氛圍。選樹創客榜樣是彰顯創客群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營造“學習先進,先進更先進”氛圍的主要手段。一是要樹立創客榜樣。在廣大師生、校友及合作企業中利用校園廣播、電視臺、報紙、網絡新媒體等手段尋找創客精英和創新模范、發掘創新先鋒、挖掘創新故事[7]。二是要宣傳創客榜樣。通過校園展板、微信平臺、微博等多種媒體形式,加強宣傳力度,做好“創客榜樣”的宣傳工作。三是要開發榜樣資源。邀請企業創業導師、創客達人辦講座,全面發揮榜樣作用,開展經驗交流和互助學習。讓大學生創客模范走進大學生中間,分享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增強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動力。
4結束語
創客文化是一種西方舶來文化,在中國化過程中,需立足中國文化場域,結合特定情境批判性地吸收與融合。既要繼續弘揚“車庫精神”“硅谷精神”“DIY精神”和“黑客精神”,也要繼承和發揚“工匠精神”。而高校創客文化是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舉措,也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動力。因此,對于高校來說,必須要對創客文化給予足夠的重視,準確把握中國創客文化尤其是高校創客文化的內涵和特征,從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4個方面系統性地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高校創客文化培育新路徑。
參考文獻:
[1]王鑫,王榮,楊光飛.創客文化的原生動力及其功能演繹[J].重慶社會科學,2017(4):109-115.
[2]宋之杰,王浩.創業2.0時代中國創客文化發展及對策研究[J].河北學刊,2016,36(4):191-195.
[3]韓曉捷,張欣.“創客文化”視閾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路徑探索[J].科技創業月刊,2017(6):62-64.
[4]馮瑞元.“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創客文化培育路徑探析[J].科技通報,2017(11):283-287.
[5]盛莉.“互聯網+”時代高校創客文化的跨界培育方式探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6(12):120-121.
[6]劉榮秀.“雙創”背景下我國創客文化培育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8.
[7]黃飛,柳禮泉.“雙創”視域下高校創客文化及其培育路徑研究[J].江淮論壇,2017(5):187-192.
[8]夏會珍.創客文化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7.
[9]步德勝.高校創客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6(10):73-75.
作者:郝書池 單位: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商貿系
- 上一篇:加強國企廉政文化建設思考
- 下一篇: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