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分析
時間:2022-01-08 11:48:30
導語: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不但能動反映著黨內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態,而且能動反映著政治關系、政治行為和政治體系。其基本特征是政治引領與文化支撐的統一、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統一、現實性與理想性的統一,主要功能是政治教化的實現、政治行為的約束、政治關系的改造、政治生態的滋養。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存在主觀、客觀、載體三大方面的問題。建設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要堅持問題導向、任務導向和價值導向相結合,堅持發揮領導干部主導作用和發揮廣大黨員主體作用相結合,把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融入新時代黨的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政治文化建設
建黨之初,我們黨就開始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經過近百年的積淀和發展,黨內政治文化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旗幟之魂、安身立命之本、政黨自信之源。黨的十八大以來,繼承和發展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優良傳統,極其重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本文在闡釋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的深刻內涵、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的基礎上,指出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實踐要求。
一、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的深刻內涵、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
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極為重視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明確指出:“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1]黨的報告要求:“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2]26黨的四中全會強調:“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嚴肅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3]7(一)深刻內涵。學術界從多個角度探討黨內政治文化概念,取得了頗有見地的研究成果。一是從黨建的角度研究。有學者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先進政黨的文化,從形成過程看,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不斷創造而形成發展起來的,從內容看,它是對黨的建設、黨的領導等政治活動密切相關的理論思想、理想信念、宗旨目標、綱領路線等的高度概括。”[4]二是從政治學的角度進行研究。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第一次提出政治文化概念。有學者據此認為:“黨內政治文化就是一個政黨在長期政治實踐中形成的比較統一、穩定并被其成員自覺接受和踐行的政治認知、政治信念、政治情感、政治態度、政治價值。”[5]三是從文化學的角度進行研究。有學者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是社會政治意識在政黨組織內的呈現狀態,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過程中不斷積累沉淀而形成的精神產物總和。”[6]四是從哲學的角度進行研究。有的學者認為:“所謂黨內政治文化,就是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樣式,是作為一個整體的黨內政治生活所蘊含的具有普遍性的精神氣質、活動方式和意識形態特質的總和。”[7]綜合以上的研究,筆者認為,黨內政治文化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進行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等政治實踐的精神產物,不僅能動反映著黨內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態,而且能動反映著政治關系、政治行為和政治體系,具體化為黨章黨規黨紀,貫穿于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戰略和優良傳統,體現在黨員的精神狀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中。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黨自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自信、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8]36在黨的報告最后一段,充滿自信地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2]70“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16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是自信的文化,因為她蘊藏著強大的精神力量、真理力量、價值力量和實踐力量。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是邁向強國時代的強黨文化,是不斷汲取人類精神營養的文化,是自我革命的自立、自尊、自強文化。(二)基本特征。首先,政治引領與文化支撐的統一。第一是政治引領。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是黨的政治屬性、政治理想、政治立場、政治目標、政治追求等的能動反映。第二是文化支撐。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是黨的政治建設的內在精神,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的政治靈魂,是全面從嚴治黨的精神動力。第三,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在廣大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中達到政治引領與文化支撐的有機融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2]63其次,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第一是真理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黨內政治文化,具有真理的力量。因為馬克思主義不但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及對資本主義矛盾的深刻分析為基礎,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精神武器。第二是價值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黨內政治文化,具有價值的力量。因為馬克思主義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價值目標,以實現美好的共產主義為最高追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人類社會指明了發展方向。第三,黨內政治文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實現了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再次,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第一是民族性。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繼承了優質的民族基因。民本理念、仁政思想、君子人格、自強不息的精神、選賢任能的傳統等滋養著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第二是時代性。黨內政治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階段性。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三大優良作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等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內政治文化的底色。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孔繁森精神等構成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嚴格、務實、公道、忠誠、干凈、擔當等成為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不可或缺的內涵。第三,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把時代性和民族性統一于中國共產黨人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任之中。最后,現實性與理想性的統一。第一是現實性。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現實地反映著黨內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態,現實地反映著社會政治關系、政治行為和政治體系,是解決黨內現實存在問題的需要,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客觀需要。第二是理想性。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不僅反映現實政治,而且引領現實發展,化理想為現實,塑造理想政黨和理想人格。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要型塑一個強大的、偉大的黨,要培育千百萬個政治家。這些政治家“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有政治遠見,有工作能力,富于犧牲精神,能獨立解決問題,在困難中不動搖,忠心耿耿地為民族、為階級、為黨而工作”[10]277。第三,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把現實性和理想性統一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之中,統一于全面從嚴治黨的偉大實踐之中,統一于黨的自我革命的時代征途之中。(三)主要功能。首先,政治教化的實現。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以文載道,即以文載馬克思主義之道、共產主義之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道、中國共產黨人為政之道。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以文化人,即以理論說服人、以政德培育人、以精神影響人、以價值觀念塑造人、以經典著作熏陶人、以政治氣節鼓舞人、以正面典型激勵人、以反面典型警示人、用黨章黨紀黨規約束人。其次,政治行為的規范。在過去的黨建實踐中,我們較多地采用行政命令和經濟刺激的辦法推動黨的建設。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實踐不斷向縱深發展,我們逐漸以文化的方式開展黨的建設活動,如通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及大力倡導“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11]12-13來引領、規范黨員和干部的政治行為。再次,政治關系的調節。“黨內政治關系包括黨員與黨組織之間的關系、黨的下級組織與上級組織之間的關系、黨的各級組織與黨中央之間的關系、黨的紀律與黨員個人自由之間的關系、黨的統一意志與黨內民主之間的關系等諸多方面”[12]。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要求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正確處理好黨內政治關系,達到“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13]819。最后,政治生態的培育。黨內政治文化對政治生態有著巨大引領作用。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以良好政治文化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14]。2019年印發的中共中央文件指出:“營造良好政治生態,離不開黨內政治文化的浸潤滋養。”[11]12
二、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與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是黨弘揚的一套理想信念、思想觀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的體系。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要把這套體系轉化為廣大黨員的精神氣質、思維方式、思想觀念、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然存在諸多突出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客觀方面的問題、主觀方面的問題和文化載體方面的問題。(一)客觀方面的問題。首先,經濟因素。一些黨員干部,被糖衣炮彈擊中,遭到某些利益集團的綁架或圍獵,變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一些黨員干部成為資本的奴隸,淪為“經濟人”,把商品交換原則帶入黨內。“從工程承包、建筑施工、土地出讓、礦山開采到藥品采購、食品生產、特許經營、司法審判以及選人用人等重點領域、重點環節,每一個腐敗案件會有不同,都有直接具體的原因和情節,但通行的潛規則都是用公權力去換取、謀取、攫取錢財、美色和種種不正當的利益,都把通行于市場經濟中的商品交換原則搬到或橫移到了黨內和社會生活中。”[15]其次,政治因素。第一是黨員中的消極落后分子特別是黨內“兩面人”的危害。云南省委原書記白恩培、甘肅省委原書記王三運、陜西省委原書記趙正永等這些兩面人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破壞是巨大的。第二是黨內政治生活不正常。“一段時間以來,黨內政治生活不認真不嚴肅現象比較普遍,庸俗化、隨意化傾向比較突出。”[16]38第三是一些地方政治生態不健康。湖南衡陽破壞選舉案、四川南充拉票賄選案、遼寧省系統性拉票賄選案這些政治生態污濁的案件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極為不利的。最后,文化因素。第一是庸俗腐朽政治文化的消解。特權思想、宗派主義、碼頭文化、厚黑學等落后觀念時常侵蝕著某些黨員的頭腦。第二是思潮的破壞。危害極大:“消解主流意識形態,搞亂人們的思想”“適應敵對勢力西化、分化我國的戰略企圖”“從根本上動搖中國的立國之本和強國之路”[17]。第三是西方“普世”價值觀的流毒。西方“普世”價值“離間國家認同,破壞價值共識,試圖干擾民族復興,必須旗幟鮮明地抵制”[18]。(二)主觀方面的問題。首先,思想認識偏差。某些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不理解黨內政治文化、不重視黨內政治文化、不學習黨內政治文化的問題比較突出。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課題組在調研后進一步提出:“有些黨組織和黨員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內涵外延把握不準,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熱情不夠高。”[5]其次,政治意識不強。一些黨員干部存在初心忘記、使命缺失、自我革命精神不足、政治理想淡化缺失等問題。最后,角色定位不清。一些黨員干部對自己的政治角色定位不準確、不正確、不自覺,缺乏明確的黨的意識、黨員意識、執政意識、黨章意識、宗旨意識、公仆意識、廉潔意識、先鋒隊意識等。(三)文化載體方面的問題。文化載體是指“以各種物化的和精神的形式承載、傳播文化的媒介體和傳播工具,它是文化得以形成、傳承與擴散的重要途徑與手段”[19]45。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制度載體、活動載體來呈現、傳播和保障。首先,物質載體有待豐富。黨內政治文化的物質載體有兩類:“一是作為黨的標識的黨徽、黨旗、黨的樂曲等……二是作為傳播黨內文化信息的媒介,如黨刊、黨報、黨的網站以及黨的有關書籍和文章。”[19]47可以向國外政黨學習,不斷完善和豐富物質載體。比如以服裝承載和體現文化,如在重大節日,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高級領導穿著象征清正廉潔的白色服裝。其次,制度載體急需完善。黨的四中全會強調,發揮強國之魂文化和安邦之本制度的顯著優勢,把文化強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起來。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四中全會精神,“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3]5-7,把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更好地體現在黨的制度創新過程中。最后,活動載體還需創新。十八大以來,在全黨范圍,我們開展了各種黨內政治文化宣傳教育等活動,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局部范圍,我們有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性教育基地對各級各類黨員干部的培訓、各級黨校和干部學院學習班、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革命博物館、黨內外群眾座談會、紅色文藝活動等。我們需要更多、更接地氣的、更喜聞樂見的活動。
三、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的培育和踐行
培育和踐行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要堅持問題導向、任務導向和價值導向相結合,堅持發揮領導干部主導作用和發揮廣大黨員主體作用相結合,把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融入新時代黨的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一)堅持問題導向、任務導向和價值導向相結合。首先,堅持問題導向。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存在諸多問題,既有客觀方面的問題,也有主觀方面的問題,還有文化載體方面的問題。客觀方面的問題分為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問題;主觀方面的問題分為思想認識偏差、政治意識不強、角色定位不清等方面的問題;文化載體方面的問題由物質載體有待豐富、制度載體急需完善、活動載體還需創新等構成。要堅持問題導向,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其次,堅持任務導向。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有多重任務。從個體上講,就是要增強黨員干部的“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拒腐定力”[11]13,培養具有黨的意識、黨員意識、黨章意識、執政意識、責任意識、先鋒隊意識的黨員,培養在強國時代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黨員干部。從群體上講,一要積極弘揚、培育和改造政治關系,“大力倡導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系、干干凈凈的政商關系”[11]13;二要營造黨內良好政治生態,打造風清氣正的從政氛圍和環境。最后,堅持價值導向。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有鮮明的價值導向。2013年6月28日,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16]122。《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三嚴三實”,“大力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正確處理好公和私、義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樂的關系”[11]12-13。這些價值觀明確地體現在2015年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之中。中國共產黨人不但要傳播、弘揚和踐行黨內的價值觀,而且要做傳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率。(二)堅持發揮領導干部主導作用和發揮廣大黨員主體作用相結合。首先,發揮領導干部的主導作用。領導干部是重點、是牛鼻子、是關鍵少數。只有抓住重點,才能帶動一般。領導干部帶頭,率先垂范,層層落實,是建設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法寶。2016年12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時強調,“中央政治局要繼續在堅持民主集中制方面成為全黨典范”[8]189。《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指出:“高級干部特別是中央領導層組成人員必須以身作則,模范遵守黨章黨規,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堅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為全黨全社會作出示范。”[20]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這個規定是以為核心的黨中央發出的黨內文化建設明確訊號。《八項規定改變中國》這本書充分展現了高級領導干部在黨內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大力宣傳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廖俊波等優秀領導干部先進事跡。這些先進人物感染、熏陶、帶動了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加強了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其次,發揮廣大黨員的主體作用。每個黨員都應該有主體意識,認識到主體地位,發揮主體作用。要意識到自己是先進分子、先鋒戰士、社會良心、人民典范、民族脊梁,是黨內政治文化的創造者、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是黨內政治文化創造的主體、學習的主體、傳播的主體、踐行的主體。努力做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的獨特創造者、優秀學習者、模范傳播者。(三)把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融入新時代黨的建設。選人用人導向是關鍵所在,提高理論水平是根本舉措,嚴格執紀執規是重要保障。首先,突出政治標準是選人用人。選人用人導向是指南針和風向標。有什么樣的選人用人導向,就有什么樣的黨內政治文化。黨的報告指出:“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匡正選人用人風氣,突出政治標準……提拔重用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2]64其次,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政治上堅定源自理論上堅定,理論上堅定源自真學、真懂、真用。黨員干部要扎扎實實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掌握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提高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能力,正確判斷形勢,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21]417。最后,嚴格執紀執規。黨內政治文化,講政治、講原則、講紀律、講規矩、講執行、講較真、講斗爭。紀律治本之策,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要敢于堅持原則,敢于較真碰硬,敢于以正壓邪,敢于抨擊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現象,依紀依規嚴肅批評和處理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黨員干部。
四、結語
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進行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等政治實踐的精神產物,具體化為黨章黨規黨紀,貫穿于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戰略和優良傳統之中。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是黨弘揚的一套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的體系。新時代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就是要把這套體系轉化為廣大黨員的精神氣質、思維方式、價值理念、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作者:黃敏 單位: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哲學科社教研部
- 上一篇: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體系與制度保障
- 下一篇:大運河河南段保護與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