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文化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09 11:37:52

導語:工程文化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程文化教育論文

一、工程文化的概念

結合多年來教學實踐經驗和教育理論探索,筆者總結工程文化的具體內涵包括:科學理論體系,即科學理論知識、客觀規律等;實際操作過程,即人類生產、制造產品,實踐理論等的行為過程;人文素養的修為,即一切關于道德、審美、價值等文化層面的要素。

二、工程文化教育的內涵

目前,高等教育的發展正經歷著“偏重文科教育—偏重理科教育—文理教育融合”的階段性轉變。正在從理科教育為主向文理教育融合轉變。這就要求我們的思維方式、發展模式、課程體系和結構都能跟上這一轉變的要求。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培養全面素質的人才,工程文化教育更應該注重學科交叉、文理融合,在通識教育中強化人文知識和素質。人們以往都片面地認為只有文科的學習才能培養人文素質,其實理科學習也能培養人的人文精神,但是關鍵在于如何把文科理科緊密融合起來。任何學科都是人類創造的,并服務人類、符合社會與自然規律的文明產物,在發展過程中兩者應該是能夠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不應該是彼此獨立,互不聯系的,無論是哪種學科都應當致力于人類的文明進步與人自身的完善,在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的目標之下共同攜手進步。錢學森寫給錢學敏教授的信中強調,在大成智慧教育和人才培養上要做到:大成智慧教育必須理、工、文、藝齊發展,要打通,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大成智慧教育必須堅持哲學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必須加強情感和品德的教育。工程文化觀的教育理念與錢學森的教育觀其實是一致的,在工科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文理學科相互融合,大力進行世界觀、人生觀、自然觀的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高等教育之“高等”其實就體現在人文素質和文化氛圍上。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如果身心是健康的,又具有社會責任感,且人文知識和科技知識基礎寬厚又能融會貫通,那么他的視野一定是寬廣的,思想肯定是活躍的,創造能力也是很強的,其綜合素質也必然是很高的。事實上,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并不矛盾,很多杰出的科學家往往也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質,只是在我國的應試教育體制下,理科與文科的學習被割裂開來了。理科的科技教育的目的就是期望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生存的技能和本領。科技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啟迪人的科技思維,培養人的科技技能,鼓舞人克服各種困難的精神。而人文社會科學是人類社會不斷獲得精神需求的豐富源泉。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期望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會思想、有靈魂、辨真偽、能創新。人文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啟發人的思想,提高人的修養,凈化和洗滌人的心靈,啟迪人的科學思維,熏陶人的靈感,孕育人的創造精神。可見,要培養全面高素質的人,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技術教育是絕對不能分家的。具體說來,人文精神體現在理科類學科的學習,實踐活動的目標、方法和學習態度上,體現在對科學精神的追求上。滲透人文精神的理科教學將更豐富,更富有生機,更突出人的主體地位,這樣不僅使學生得到具體的科學知識,而且還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與道德情操的熏陶,有助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習慣,樹立健康的人生價值觀。

三、工程文化教育的核心

文化體現了關乎精神、物質、理智和情感特征的復合體,工程文化涵蓋了工程領域里所發生、傳播的具有工程特色的文化現象。工程文化教育就是基于工程文化理念而衍生的一種教育理念,它包括很多要素。“工程文化教育模式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來構建,可以體現出多方面、多視角,從教育思想、教育內容、課程教學體系以及評價體系等方面來展開,從而可以使學生把握中華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人文關懷的情結、承擔社會責任的勇氣,在精神上真正成人。”這是中國教育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目的,也是高校人文教育的最終目標。“以人為本”是工程文化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這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和為貴、以人為本”的思想,工程文化教育要以人為本,既要注重工程科學知識體系的學習,更要注重工程文化的陶冶。在工程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要學習協調各種關系:正確解決當前面臨的環境問題、生態問題、能源問題(即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正確面對種族歧視、國家沖突、利益爭奪、熱戰冷戰問題(即人與人的關系問題);正確審視精神萎縮、信仰危機、道德淪落問題(即人與自身本質的關系問題)。說到底,工程文化教育是要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始終堅持社會正義和可持續發展觀,掌握在具體工作中進行正確判斷和人際關系協調的技能和技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實現高校文化育人的教育功能,這就是工程文化教育的真正內涵。

作者:馬新莉單位:黑龍江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