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紅色文化教育

時間:2022-12-21 09:07:35

導語: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紅色文化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紅色文化教育

一、當前高校德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和現代信息傳媒技術的迅速發展,文化多元的態勢給高校的德育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重大影響。盡管多元文化滿足了大學生求新求變的文化需求,拓展了大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了校園生活。然而,多元文化使得大學生在進行文化選擇時模棱兩可,影響著對本國文化的認同和選擇,影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這種現象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當前高校德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1.偏重理想化目標,忽略現實的需求

德育目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它規定了高校德育的工作方向,是評估高校德育工作的尺度。高校德育目標設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將直接影響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高等教育應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不僅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而且關系到高校能否為國家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高校德育目標應能夠反映和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符合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新性和自我發展的協調性。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德育目標定位上較為強調方向性、政治性,缺乏層次性與基礎性;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視學生遠大理想的樹立,忽略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內在需求;重視學生的思想平穩,忽略學生的個人利益和主體需要;脫離社會生活的德育目標,學生無法正確理解,更難以從內心予以接受。面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施,學生只是簡單地理解和記憶各種道德要求,大而空的德育目標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使高校德育出現了學校重視而學生輕視、學校落實而學生落虛現象,最終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

2.偏重理論的灌輸,缺乏文化的熏陶

高校實施德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認識能力。當前不少大學生在專業知識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卻忽視了道德品質方面的修養,不少人缺乏基本的社會責任感,造成知識淵博但素質修養缺乏的巨大反差。目前高校德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在課堂中,教育的手段偏重于理論的說教,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缺乏說服力,尤其是課堂和課余時間缺乏師生間的雙向交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缺乏思想上、心理上的溝通交流,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高校德育往往采用單向灌輸方式,老師講、學生聽,既沒有認真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也缺乏讓受教育者的積極參與。另外,高校德育過于注重理論的灌輸,缺乏文化的熏陶和支撐,德育容易成為空洞說教。

3.偏重課堂的學習,缺乏道德的實踐

德育內容的科學、系統與否,直接影響德育目標的實現。傳統的高校德育內容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法制教育及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不難發現這些內容的單一,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存在一定的距離,不利于學生的成長進步和認同。當今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面對各種思想觀念的交匯、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現實,客觀上要求德育內容應該與時俱進,不斷豐富,能夠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以增強其針對性,提高其實效性。可實際上高校德育對自身內容更新的幅度和速度卻常常滯后于社會現實的變化。同時,文化的多元導致學生容易迷失前行的方向,文化滋養的缺失容易導致學生缺乏對祖國文化的認同。德育的性質決定了高校的德育內容應該根據教育對象思想品德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進行選擇,并隨著時展而不斷充實調整。思想品德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是要通過相應的道德行為予以體現。道德行為是人們思想品德最重要的標志,當代大學生對理論的學習往往僅停留在知識層面,存在知行脫節現象,踐行能力普遍較差。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使當代大學生既具有世界意識,又擁有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既懂得保持本民族價值規范體系,又能汲取世界優秀文化營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育課題。

二、紅色文化教育應成為新時期高校德育的必要內容

大學教育的靈魂是思想,思想的動力來源于文化和傳統。我國的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的傳承,這種文化積淀已深深融進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中,特別是滲透到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外來文化的紛紛涌入使得文化的“西化”、“洋化”異常活躍,當大學生從外來文化產品中獲得精神愉快的同時,一體化意識容易逐漸削弱他們的民族認同感、消解民族身份,隱匿在物質產品中的西方意識形態會慢慢侵蝕大學生的心靈,從而加劇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危機。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弱化,勢必影響到未來中國的發展。紅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在文化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加強紅色文化教育,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回歸、提升文化自覺應成為大學教育的必要內容。

1.紅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國家前進的精神動力,信仰的真空狀態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社會而言都是不利的。一個民族的輝煌不僅僅是靠經濟、政治、生活水平的發達,最終要靠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復興,要靠民族精神的弘揚和發展。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靈魂,它能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風貌,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民族精神的培育與弘揚應成為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大學生肩負著國家的希望和重托,他們的理想信念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生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色文化,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其重要的內涵之一,無論是八一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還是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堅定信念都是共同擁有的內涵。革命年代每個共產黨員入黨的時候,心目中就懸著為當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奮斗和為將來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奮斗這樣的明確的目標。正因為如此,即便斗爭環境極其艱苦與危險,共產黨人依然以革命的樂觀主義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浴血奮戰、流血犧牲。我國正處在文化多元化、價值觀多元化的歷史時期,紅色文化不僅傳承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積淀而成的優秀傳統文化,還匯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不但可以凈化人們的心靈、激發奮發向上的斗志,還能培育大學生奮發進取、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堅定的信念。

2.紅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共同進取的精神源泉。在新的歷史時期,要讓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真正融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只有繼承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才能使我國的文化建設有民族根基。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涌入,大眾文化的蓬勃興起,其獨特的價值追求和文化理念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大學生,其中一些消極的因素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容易產生負面影響,比如,一些大學生的國家意識較為淡漠;不少大學生滋生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極端個人主義的錯誤觀念;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一些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有功利化、世俗化的傾向。要消除這些負面影響,僅靠管理是不夠的,必須從思想的角度來澄清認識。可通過加強紅色文化教育,以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武裝大學生的頭腦。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感人史實是高校德育的最佳載體,不僅可以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其他文化,還可以喚醒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發大學生愛國熱情和情感,樹立報效祖國的目標追求。

3.紅色文化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學生的時代形象

大學生形象不僅包括精氣神等意志品質也包括言談舉止等外在形象,良好的大學生形象是無形的財富和力量。隨著高校擴招而帶來的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的現實,公眾對大學生的整體形象的認可度出現下滑的現象,這不僅與大學生群體的社會信任度、社會對大學生群體的期望值、大學生整體素質的建設等問題直接關聯,更反映出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面對文化多元化的成長環境,大學生理想價值追求呈現多元化和功利化傾向,出現為人處世急功近利、社會公德和誠信喪失、自我意識膨脹等有損大學生形象的現象。如何塑造大學生的嶄新形象?“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通過高校德育,大學生需要充分認識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杜絕膚淺與浮躁,強化主體道德意識,在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能夠根據自我與社會的雙向選擇,鑒別和選擇正確的價值觀并從內心認同。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內容,其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忠于理想的價值觀和無私奉獻、勇于犧牲的精神等既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具有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紅色文化教育將以其強烈的時代感、地域感和直觀性讓大學生身心受到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的感染和熏陶,培養他們的政治熱情、社會責任感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和誠實守信的品質,喚醒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良好的道德信念,提升道德境界和社會責任感,塑造健康的人格,以此塑造大學生的嶄新形象。

三、加強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途徑

文化多元的當今世界必然導致價值觀多元。高校德育如何適應多元文化的世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作為高校德育目標成為高校必須面對的課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認真研究當前我國學校德育存在的問題,為培養具有文化認同和自覺傳承民族文化的大學生尋求有效的途徑。

1.以紅色文化為主線營造高校德育氛圍

如何讓德育的內容、觀點、要求匯聚成熏陶學生的德育氛圍呢?中國傳統文化通過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淀而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倫理規范、行為處事、審美情趣、風尚習俗等等,成為一種“遺傳文化”,已經內化為人們的一種文化心理和性格,成為影響人們的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構成了中國社會的文化背景,這是中國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置身在這種文化背景之下的大學生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承受者,其思想意識自然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其中絕大部分是間接地、不知不覺地接受的。同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生長的紅色文化繼承和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時俱進地成為傳統文化發展創新的成果,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學生如果置身于紅色文化浸染的校園,所聽、所看、所思、所想都聚集在紅色文化這一焦點上,自覺不自覺地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緊扣紅色文化資源的實質,將其整合成優秀革命傳統和時代精神有機統一的教育資源,用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凈化大學生的思想,能夠有效為高校德育奠定優秀文化根基。

2.將歷史教育作為高校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渠道

每一個民族的時代文化都有自己的源與流,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每一代都在繼承前一代的歷史文化中加以發展。歷史教育在強化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培育民族精神與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如果對祖國的歷史缺乏正確的認知,就無法找到文化的自信。沒有文化之根的民族是可悲的;但是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卻不知道繼承和發揚之,使它成為民族奮進的思想基礎的民族,則更為可悲。所以,高校的歷史教育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歷史和文化是共生的。2013年7月11日,習在西柏坡調研時談到,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歷史教育是以人類歷史文化的豐厚營養來促使人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斷得到發展、完善和升華,以促進人的生命整體不斷獲得發展為根本追求的學科教育。高校應該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通過教師的講述和引導及歷史遺跡遺址的參觀,讓大學生們了解祖國發展的脈絡,尤其是近百年來為了爭取獨立、自由、人民解放而進行不懈奮斗的歷程。龔自珍曾說:“滅人治國,必先去其史”,歷史記憶和歷史體驗是樹立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認同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在當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是極為重要的,高校應充分發揮歷史教師的作用,將紅色文化教育納入教學體系中,通過面向全校開設具有紅色文化特色的歷史課程,把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教育內容體系相融通,挖掘出紅色文化教育的價值和育人價值,充分發揮歷史教育在高校傳播紅色文化的主渠道作用。

3.以紅色文化教育打造獨具魅力的高校校園文化

良好的德育能促進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健康的校園文化建設能引導和保證德育目標的實現。由于紅色文化資源分布的廣泛性,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拓展教育空間,構建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德育實踐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播除了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外,不能忽略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高校校園文化能夠通過多種途徑,有效地將主流的價值觀念、道德原則隱藏在自身的形成結構中,成為引導人、鼓舞人、激勵人的一種內在動力,通過灌輸、啟迪、熏陶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形成學生的思想行為和道德品質。首先,借助報紙、廣播、網絡、宣傳欄等校園各種媒介宣傳紅色文化,讓學生從中汲取豐富的精神養分,從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中獲取精神震撼和精神啟迪,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和認同紅色文化,以此鞏固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陣地;其次,通過讀書報告會、紅歌會、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紅色文化的傳播和滲透能力。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活動推進紅色文化教育,強化大學生紅色文化的歷史記憶,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是明確自身的責任與使命,讓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熔鑄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中;再次,充分利用革命遺址遺跡和相關博物館建立高校德育實踐基地,通過真實場景和歷史現場的感染,深化大學生對歷史過程的認知和理解,增強紅色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通過第二課堂和德育實踐有效地延伸課堂教學,以此營造良好的紅色校園文化,探尋紅色文化與高校德育的契合點,讓紅色文化教育成為大學生了解我國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認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

作者:舒醒 葉桉 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