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功能探討

時間:2022-11-09 02:57:30

導語: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功能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功能探討

摘要: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也有著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積淀。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繼承,應成為每個大學生需要完成的歷史任務。大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高雅的藝術品位、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主要手段,也是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教育能夠運用大學語文教學的手段,完成審美情操的培養與文化的傳播。本文主要探討大學語文教學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功能,對大學生愛國情感、人格精神、審美情趣的培養,應成為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教育;功能

大學語文教學旨在傳授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有素質、有道德、有文化的社會主義青年。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要代表,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愛”、“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素養,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文人所遵循的做人標準。大學語文教學將傳統文化所具有的高尚品德,與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標準進行結合。通過對學生愛國情感、人格精神、仁愛品質、審美情趣的教育,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1.大學語文教學有助于培養高尚的愛國情感

中國傳統文化將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文人人生的最高目標,以憂國憂民、愛國愛家作為文人畢生追求的社會理想。國家、民族始終是中華文化所表達的核心主題,也是中國文化教育所傳達的核心思想。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家國觀念、榮辱觀念,指導著一代代中國文人的社會活動。國學大師于丹指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愛國精神和氣節概念。在十八屆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所具有的高尚品質,也是我國人民團結一致努力奮斗的指導思想。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愛國精神將成為廣大仁人志士不懈奮斗的精神支柱。”大學語文教學所開展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活動,主要通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達得以實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很多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用不僅在文化方面達到一定的高度,最重要的是它們包含著文化創作者濃濃的愛國情操。《詩經》、《楚辭》是我國最早的愛國主義著作,隨后出現《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藝著作,這些著作都包含著愛國主義的精神。《晏子春秋》提出:“對于國家有利的事就要熱心地去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惡它,遠離它。”屈原創作出《離騷》、《九歌》、《天問》等文學著作,來表達自身高尚的愛國情操。司馬遷也說“常常想著在國家危難的時候,自己能夠為了國家發奮向前,甚至不顧自己的生命。”諸葛亮為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己”,譜寫出忠義的贊歌。杜甫一年到頭都為老百姓發愁和嘆息,想到他們的苦難,心里象火燒似的焦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詢說:“圣賢之人不會因為軀體的死亡而感到悲傷,但是他會為國家的興衰而憂慮。”,指出自身的報國志向。雖然陸游的地位低微,但是他從沒忘掉自身憂國憂民的責任。顧炎武提出民族的存亡,每一個公民都要負起自身的責任。林則徐提出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這些愛國詩句與話語早已超越個人得失,成為憂國憂民的經典詩句。這些愛國詩句與愛國話語,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國為民英勇獻身。因此大學語文教學不僅僅起到教授知識的作用,更起到培養學生愛國情操的作用。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高潔志向與高尚情操,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大學語文教學有助于鑄就健全的人生品格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培養人堅強的意志品質,“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是儒家所提倡的實踐精神。大學語文教學應該向同學們傳達這些積極奮進的精神,特別是在學生悲觀失望,或者是產生厭學情緒的時候。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能夠鑄就健全的人生品格。儒家著作是大學語文中最多的文學作品,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是優秀的傳統美德。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我)不知道(他)該怎么辦。(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它靠什么行走呢?”這表明誠信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做人應該擁有的基本準則。孟子也提出:“作為真正的大丈夫,富貴不能使之腐化墮落,貧賤不能使之改變志向,有權威也不能使之屈服。”這句話提出了自強不息、積極奮進的人生精神,也成為士大夫階層最高的人生志向。歷史上的中國文人有的物質生活貧乏,比如如陶淵明;有的仕途道路受阻,比如:孟郊、孟浩然等;有的遭受他人迫害,比如:柳宗元、蘇軾等。但這些人身處逆境卻不屈服,而是用堅韌不拔的勇氣直面困難,懷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來生活。其中蘇軾是中國文人的杰出代表,蘇東坡一生歷經磨難卻沒有喪失生活的信息,而是以豁達的態度面對人生種種。蘇軾“烏臺詩案”被貶,而他的《初到黃州》寫到:“我因謀生糊口而做官,也因口快筆銳而獲罪,這一切可謂荒唐。此地被長江環抱,魚兒味道鮮美,滿山都是竹林,我似乎都嘗到了竹筍的甘美。”蘇軾不以自身際遇的好壞而心神不寧,而是跳出是非恩怨的狹窄圈子,以一個了悟人生的智者眼光看待世間的一切。蘇軾樂觀的人生態度與豁達的胸懷,成為大學生努力追求的人生目標。孟子也提出“上天將要把重大的歷史任務交給這個人的時候,一定要首先磨煉他的心志,勞累他的筋絡骨骼,饑餓他的肉體皮膚,空匱疲乏他的身體,所作所為總是被干擾攪亂,借以撼動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堅韌,以增加他原來不具備的能力。”因此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經受住不斷的痛苦磨練,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完成既定的目標。以上這些文人墨客的遭遇與詩句,對大學生有著較強的人生指導作用。大學生只有養成堅強的毅力,才能構筑健全的人生品格。

3.大學語文教學有助于礪煉濃郁的仁愛精神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漠與疏遠。近年來社會上經常會出現青少年殺人、搶劫、強奸等案件,這些案件的犯罪動機多種多樣。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人沒有仁愛之心,沒有受到仁愛思想的教育。大學語文教學通過古典文學的傳達,向同學講授傳統的仁愛美德。孟子說:“人沒有了仁愛之心,就跟禽獸一樣了。”孔子提出“仁愛”的道德理念,規勸君王施行仁政。孔子還提出:“仁慈的人愛人,有禮貌的人尊敬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尊敬他。”大學語文教學可以從《陳情表》、《項脊軒志》、《獄中上母書》、《祭十二郎文》等文學作品中,挖掘傳統的親情、愛情、友情價值觀念,傳達給學生正確的仁愛觀念。同時大學語文教學還要將這種仁愛之心,推廣到更為寬泛的層面。教師要倡導學生愛身邊的一切人和物,甚至是愛動物、植物等生命個體,要培養學生完整的仁愛觀念。對那些給予自身幫助的人,要對他們進行報答;對那些給予自身愛護的人,也要回報給他們更多的愛。最重要的是學生在對自身的仁愛觀念進行考察的時候,也要肯定他人的仁愛觀念,對他人給予相應的關心愛護。孔子說:“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大概就是寬恕了。”這些思想超越時代與民族的界限,已經成為全人類遵循的道德典范。儒家“仁者愛人、仁道原則”的道德準則,出現在我國各種文學作品中。杜甫在顛沛流離的漂泊生活中,寫出“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的千古詩句,表明自身的仁愛思想。范仲淹也提出“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擔憂他的君王。”,“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后才享樂。”。這些高尚的仁者愛人與仁道原則,能夠感染一代又一代的大學生,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

4.大學語文教學有助于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高雅審美情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貫追求,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弱沒有高雅的審美與志向,那么這個民族難以獲得更長遠的發展。大學語文教學課本中存在著很多高雅的文學作品,他們對自然、社會、藝術中的美好事物展開歌頌,塑造出大量優美的自然形象與人文形象。同時他們的小說、詩歌中有包含著對假丑惡的無情抨擊,對惡俗趣味的深惡痛絕。其中《楚辭》、《詩經》中有大量優美雅致的詩歌作品,對男女之間的愛情、親情、友情展開歌頌,表達出無限美好的情感。后來的魏晉時期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話,也是高雅審美情趣的集中體現。之后的唐詩、宋詞也繼承前人的雅致風格,形成更為端莊飄逸的詩歌文化。其中陶淵明有詩句“在東邊的籬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一抬頭看到了南面的山坡。”,展現出歸隱田園無限美好。王維也有詩句“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澈的泉水在巖石上叮咚流淌。”,表現出無限的空靈美好。王勃的《滕王閣序》寫到“雨后的天空烏云消散,陽光又重新照耀著大地,陽光映射下的彩霞與孤鶩一起飛翔;大雨后的江水顯得異常的充盈,遠遠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連接在一起。”這樣美好艷麗的江南景色令人著迷,在美麗的江南景色中,詩人生出對生活的無限向往。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到:“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詩人面對一輪江月陷入深深地思考著,人、月、江的疊用產生音節美與韻律美,給人一種清峻雄奇之感。《春江花月夜》通篇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南景色恬靜優美,包含著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因此我們說大學語文教學通過文學作品的講授,傳達給學生的正確的審美情操,培養學生高潔的心理與志向。一個個完整而生動的藝術形象,散發出獨特的藝術情感,對大學生產生無形的陶冶作用。5.結束語大學語文教學致力于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通過優秀文學作品中描寫的人物、自然景色,對學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與高尚的審美情操,塑造學生堅強勇敢的精神品質。大學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作者:鄭正平 單位:浙江警察學院

參考文獻:

[1]紀玲妹.論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2]張紹紅,張俊.論大學語文教學與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5(35).

[3]嚴運桂,龍厚雄.《大學語文》與大學生素質教育[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

[4]袁芳.大學語文教學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