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文化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能策略

時間:2022-04-15 04:24:03

導語:音樂文化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能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文化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能策略

〔摘要〕高校作為新時代文化傳承的主要陣地,有著鑄魂育人的重任。而江西蘇區音樂文化是我國優秀的革命文化代表,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價值,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有重要意義。因此當前如何用蘇區音樂文化提升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課堂效能是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江西蘇區;音樂文化;高校思政教育;策略

一、江西蘇區音樂概述

江西蘇區又稱中央革命根據地,是黨在革命的特殊時期主要軍事駐扎地。一般認為,江西蘇區開創于1927年同志帶領工農紅軍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其在北上抗日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江西蘇區的紅色音樂是江西、贛南等30多個革命駐扎地的工農紅軍為聯合群眾斗爭而創造的一系列的音樂形式。在獨特的時代背景下,江西蘇區的音樂并非只是單一的歌曲形式,還包括結合一定的革命情境與革命意圖創作所衍生出系列的歌劇,歌舞、情景劇等多種形式;其帶有鮮明的抗戰特征,其歌曲表演與創作融合了人們的勞動情境,因而激發了廣大人民的愛國抗戰激情,極大推進了當時抗戰的進程,有極大的藝術價值與精神價值。于2019年3月在全國高校思政教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將思政教育作為立德育人的重要課程。站在新的時代征途上,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引導新生代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因此將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課堂進行結合,符合我國高校教育的基本路線,也有助于培育我國新時代的文化發展潛力與文化發展動力。江西蘇區音樂在抗戰過程中,最先將宣傳與思想教育以一定的文化活動的形式進行結合,形成了我國偉大的紅色革命精神,鼓舞了廣大勞動人們的信心,因此對江西蘇區音樂文化的重新開掘以及大學生思想教育有重要意義。

二、江西蘇區音樂文化特征

(一)愛國性。強調振奮時代精神要著重關注愛國主義精神的塑造,而江西蘇區音樂帶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其音樂就包含了對于作戰部隊戰斗精神的激勵。尤其以《工農兵聯合歌》《哥哥出門當紅軍》等為主要代表的蘇區音樂,使演唱者的心靈得到震撼;朗朗上口且較為直白有力的歌詞,有利于激發人民群眾和工農革命軍的戰斗精神,提升打仗作戰能力。江西蘇區的紅色歌曲憑借其朗朗上口的曲調和樸實無華的歌詞,充分反映了全國人民的愛國之心,以娛樂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發揮到最大化。(二)地域性。目前,國內外各種文化相互碰撞,在國際化形勢下牢牢樹立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是我們強大精神動力的感召所在。而江西蘇區音樂創作于人民的勞動抗戰過程中,并結合了江西贛南等多地不同的文化,用方言演繹,傳承與發揚了我國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可憐的農夫》《天下最惡土豪心》等紅色音樂是長期受壓迫剝削農夫的心理寫照,充分結合了當地實際,真切地表達了人民的心聲;《打土豪》《團結一致》則用戲劇和音樂相融合的方式,結合當時的國情對人民受壓迫剝削而有著強烈的凝聚力進行了相應的記錄,并成為歷史的鐫刻;也因其振奮人心的曲調和帶有民族意愿的歌詞而充分調動了當時人民群眾的抗戰積極性。(三)教育性。江西蘇區音樂文化包含了我黨在任何時期都進行教育反思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當前仍有關鍵的教育意義。例如《紅軍紀律歌》中平實無華的歌詞將“行動聽指揮,六項注意,三項規定”等鮮明地進行了表達,同時以較為淺顯易懂的方式在黨內進行相應的傳唱,除了真實反映黨的思想、政治、軍事層面的規定之外,也潛移默化地對黨員和相應的人民群眾進行了一定的教育,塑造了我黨自身嚴明,行為規范、愛護百姓的精神特質;更加緊密地團結了軍心與民心。(四)創造性。由于當時國情的限制,眾多勞動人民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知識普及,而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力量需要人民群眾的參加與支持,當時的主要宣傳方式是印發相應的報刊和小冊子,因此紅色歌曲應時而生。江西蘇區的紅色歌曲借鑒了民間的歌曲唱腔,且民間勞動人民習慣在勞動期間哼唱小曲小調來抒發情緒,將宣傳的內容以音樂的形式進行表達,有助于克服當地百姓理解力受限的困難,減輕宣傳的阻力。同時以人們熟悉的曲調結合相應的教育內容進行了“二次創作”,有助于減輕當時人們由于國民黨的反動宣傳對中國共產黨的抵觸力,更好地宣傳革命的道理;同時結合不同的勞動特征進行不同歌詞的改編,提升百姓的文化創作力;另外還結合了一定的人物表演和情節,創新了思想教育的形式,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喜愛。

三、江西蘇區音樂文化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能的策略

(一)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將蘇區音樂文化相關內容納入教學計劃。學校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作為核心抓手和關鍵舉措,整體布局進行思政課的推動與建設,必須落實“堅持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堅持以教師作為教育主體推進思政教育新方式探索”。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在于體系化與科學化地建設思政教育的課程設計。而傳統的高校思政教育課堂只是教師在進行講義的講解,即使目前的高校思政課堂已經引入了相應的科技設備,但是依舊缺乏科學性與趣味性,不利于活躍思政教育課堂,也無法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將江西蘇區的紅色音樂文化引入高校思政教育課堂有著科學的實踐基礎。在新時代背景下,尤其是當代大學生是目前思想風尚的主流產生者,其擁有較快的反應與靈敏的思維跳躍度,將音樂作為知識教育的引導閥門,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且目前的大學生尚未完全建立自身的世界觀與認識觀,將江西蘇區音樂文化引入思政課堂,有助于在深化課堂教育的同時,也幫助大學生樹立一定的精神榜樣。同時加以對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將江西蘇區的紅色音樂引入大學思政教育課堂可以構成相互連接的體系,結合科學的方式與娛樂的形式對大學生思政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政教育工作強調在多重文化的交合中結合國情,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視強化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因此,應該將蘇區音樂文化相關內容納為教學計劃,在教育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創新性與實踐性的結合。江西蘇區的音樂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是當時勞動人民與中國共產黨充分合作的歷史寫照,擁有一定的故事性與歷史價值,要多形式地引入蘇區音樂文化,包括歌曲、歌舞、情景劇場等多元表現方式,豐富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形式,同時也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將相關的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進行差樣結合,供學生多元選擇。(二)創新思政教育理念,實現全方位的實踐教學。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探索新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推進思政教育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將相對深奧與難以記憶的思想政治內容與大學生的思維特征進行相應的連接,建立新方法下的課堂教育模式,更好地在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傳唱中國歌曲,將馬克思主義的相應知識以學生聽得懂、感興趣、愿意看、記得牢的方式融入紅色音樂。大學對于學生的引導有著關鍵的作用;因此創新思政教育方法成為大學教育的關鍵。將具有娛樂性質的音樂與嚴謹的思政教育進行結合,有助于活躍課堂情緒,推動學生的課堂互動與提問;將教學任務插入其中,有助于在知識教育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多項能動思維和表現能力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課程并非鐵板一塊的單一課程,將江西蘇區的音樂文化通過課堂教育和課外音樂資料搜集與課下成組討論等方式可以完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實現實踐性與學理性的統一。高校思政教育并非只局限于課堂,還應充分發揮教育情境的作用。思政教師“視野要廣,有知識視野,實踐視野,歷史視野”,要堅持在教學中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推進江西蘇區音樂文化的教育實踐,需要結合課堂知識和校內校外活動,實現實踐性與學理性的統一。引入高雅藝術進校園的紅色教育主題展演,積極開展“紅色天天唱、月月唱”等校園活動,實現課堂教育的轉移;同時邀請“紅二代”“紅三代”進校園為大學生講解紅色故事,讓學生接受對革命精神的洗禮。高校思政教育還可以將蘇區音樂文化納為黨團活動的內容,組織黨員生活會、“”等活動,鼓勵學生在黨團活動中通過聽歌識曲、歌詞接力等活動,在將江西蘇區的音樂文化相對輕松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教化。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需要更強勁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和改革實踐中探索的先進文化是我國的寶貴精神財富。而江西蘇區的音樂文化擁有獨特的教育性、民族性與愛國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能起到關鍵的作用。通過引入蘇區音樂文化教育,不斷增強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情感體驗,贏得大學生的心理共鳴,讓大學生感受先進文化的力量,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樂強,高寧寧.新時代如何增強文化自信[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1).

[2]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3].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4]馮剛,高靜毅.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發展的四個重要問題[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5).

作者:陳雅萍 單位: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