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視野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09-08 03:16:54
導語:法治視野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法治與校園制度文化
制度是文化產生的前提,從制度的產生和影響來說,制度又是文化活動所達到的結果。作為校園里學生行為和活動的準則,學校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是學校教育管理規范化的重要標志。制度具有的規范性、強制性、穩定性,正是與法治的內涵一脈相承的。
(一)校園制度文化的內容。校園制度文化的大體意思就是校園內各種規章制度的總和,通過各種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實施無意識地印記在師生內心。校園制度文化應分為兩層面來理解:一是校園內豐富多彩的各種制度。二是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對師生價值觀、行為方式、輿論導向上所做的引導,即制度內化為內在需要而形成的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
(二)校園制度文化的必要性。制度作為法治文化的一部分,是踐行法治理念的重要環節,在高校校園文化中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第一,學校各項制度的設計、制定,不僅要符合法律法規,而且要經過充分透明的、民主的討論,特別要充分發揮教代會、職代會、學生代表的民主管理的作用,集思廣益,爭取在師生中達到最大限度的共識,把大家的智慧集中體現在學校的管理制度中,確保制度的科學性。第二,根據構建法治校園的要求,依法改革、完善現行制度,充分保障各方的權益。一是努力改變由于高校自身制度設定的原因,造成的待遇差距過大的問題;二是改變制度中那些無法有效保護學生合法權利的“霸王條款”,以實現法治校園文化的公平基礎。
二、法治與校園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是學校的全體成員認同并遵奉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發展目標等校園精神的總和,包括校園理念、傳統、教風、校風、學風以及校訓、校徽、校歌、校史等。精神文化體現的是一種觀念,法治的實施在某種程度上是觀念的反映,法治除了是一種方式、手段之外,更是一種法律價值、法律觀念、法律精神的體現。那么,如何將社會主義法律與校園的精神文化密切融合、貫徹起來?就目前的情況看,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注意:一是運用立法、執法、法制宣傳等手段,通過立法,把法律中的最低限度義務法規化,形成一種法律強制力,在全校師生一致遵行。二是發動全體干部和群眾職工執行法律,并對這些活動予以一定支持。三是加強學生的法治理念性教育,如開設法律基礎課程、開展法律講座、參加法律實踐活動、利用各種與法律有關的節日,宣傳法律知識,從而將法治理念“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滲透到學生的內心,以感性認識深入內心,營造法治教育的理念性氛圍。
三、校園物質、制度、精神文化在法治校園中的關系
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這些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至關重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質文化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載體;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展示的是校園文化的方向和實質,包括校風建設、思維和情感方式的培養、思想品德的教育等。制度文化是校園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包括學校的法制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法治化的校園文化既是現代社會的教育理念的要求,更是校園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綜合體現。堅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思想在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實施,它關系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否切實把握并正確地貫徹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大問題。在高校里,這對于貫徹“三個代表”思想、黨的十八大四中全會精神、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只有將個人、集體、國家合為一體化,才能實現真正的法治。
四、結語
法治作為一種生活態度與行為制度,是人們遵循的理論要求,是權利與義務的有效統一。法治的主要內容反映了人們在建設規范的社會組織和秩序的前提下進而追求自由、平等和自身獨立的美好心愿,是社會主義走向文明道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法之治的要求是,社會治理必須建立在全面、穩定、明確的制度及其精神、原則之上,而不能依靠情義、權威甚至自身的特權。社會主義法治所追求的就是將社會向有序、穩定、協調方面發展,這一切也正是順應了依法治理校園規范校園文化的根本需要。
作者:常鳳 鄭群偉 單位:安順學院
- 上一篇: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探析
- 下一篇:“中國夢”引領下校園文化建設路徑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