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探析
時間:2022-09-08 03:12:22
導語: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新疆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舉措與成效
新疆有著豐富的旅游和文化資源,近年來,為了推進旅游和文化的融合發展,推進旅游業由行業向產業的轉變,新疆采取了許多的措施,由旅游行業會同相關部門,共同推進旅游產業,發展融合性經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表現在:
1.在旅游景區建設和發展中提煉并展示地域文化特色。近年來,新疆在旅游景區建設和發展中,積極提煉并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如:天池景區自2003年以來,就明確提出了以西王母文化為核心、打造具有天池特色、符合景區實際的“西王母文化、劍俠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科普文化、名人文化”五大天池文化;通過舉辦以天池文化為主題的各種節慶活動弘揚和傳播天池文化;重點開發建設天山天池文化旅游產業園,逐步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文化旅游產業鏈,已成為外地游客進入新疆觀光游覽的首選景區之一。喀納斯景區是蒙古族圖瓦人在我國唯一的聚居地,被譽為人類農耕文明之前游牧文化的活的博物館,具有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近年來,喀納斯旅游主要突出景區的“湖怪”神秘文化、圖瓦人民俗文化和喀納斯山水文化,通過對民族傳統節慶如蒙古族圖瓦人敖包節、鄒魯節等進行有效整合和包裝升級,策劃出喀納斯阿爾泰山國際文化節、中國阿爾泰文化主題論壇等活動,努力培育旅游文化的嶄新業態。據統計,2011年喀納斯景區累計接待游客90.66萬人,實現門票收入9645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20元。近幾年,喀納斯旅游不斷發展,接待游客數量和門票收入仍在不斷增長。那拉提風景區素有“哈薩克族的搖籃”之美譽。那拉提景區以草原文化旅游節、民族文化產品展銷、民族飲食文化展示活動為抓手,大力發展團隊和散客旅游。據統計,2013年景區內自駕游游客明顯增多,“十一黃金周”期間,景區共接待游客2.54萬人次,同比增長50%,旅游收入達762.42萬元,同比增長86%。吐魯番葡萄溝景區內建有達瓦孜民俗風情園、阿凡提風情園、王洛賓音樂藝術館等文化旅游設施,展示濃郁的維吾爾族風情。通過舉辦吐魯番葡萄節,吐魯番盛典等活動,傳播吐魯番作為“世界四大文化體系的交匯點、華夏燦爛文明進程的活化石、西域絲綢之路精妙絕倫的博物館、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的歡樂園”的旅游形象,催生了葡萄長廊步行街、火焰山地宮等新的景區景點,進一步豐富了吐魯番旅游的文化內涵。
2.積極建設文化旅游品牌項目。近年來,新疆加強了對旅游上市項目、文化項目、商品項目、創A級景區項目、新業態旅游項目的重點扶持。目前,全疆已開工建設了四個旅游文化產業園。天山天池旅游文化產業園、昌吉“印象西域”旅游文化產業園、西域公司天池旅游文化雕塑園、野馬旅游文化產業園。設立了新疆旅游•野馬文化主題美術館、新疆旅游•野馬文化旅游會所。這些園區的建設,促進了由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向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的轉變。
3.推出了一批旅游文化演藝產品。新疆國際大巴扎建成于2003年,匯集了旅游觀光、民族商貿、綜合餐飲、民族文化藝術展示、國際超市等五大業態,成為旅游消費、商業消費和文化消費相互促進的特色景區。大巴扎通過歌舞表演帶動了穆斯林餐飲業發展,展示了達瓦孜文化、馕文化等,使巴扎風情游充滿了濃郁的文化底蘊,實現了多重收益的疊加,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自2003年建成至2012年以來,新疆國際大巴扎宴藝大劇院累計接待全國旅游人數達300萬人次,歌舞演出場次達到2920場次。2011年新疆國際大巴扎被國家文化部評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由北京盛世高唐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和吐魯番地區歌舞團聯合推出的“吐魯番盛典”,是在本土發展起來的旅游文化產品,不但涵蓋了吐魯番的葡萄、坎兒井、火焰山等當地特色景與物,還包含了納孜庫姆、吐魯番木卡姆、維吾爾族民歌等元素。已形成獨特的“新疆精品劇目+新疆精品美食”的“盛典”模式。吐魯番盛典自2011年5月運營,開演第一年共演出300場,接待游客近5萬余人次。2012年,接待游客數上升到8萬余人次。截止目前,對“盛典”系列旅游文藝產品陸續投入資金近5000萬元,在吐魯番駐場演出的“吐魯番盛典”和在布爾津駐場演出的“喀納斯盛典”,累計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受到廣大游客的好評。吐魯番盛典文化投資有限公司,2013年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新疆創天旅游文化集團以“百年二道橋”為主題,通過本土藝術家的改編創作,于2013年6月在烏魯木齊市重新推出一臺新的旅游文藝節目。該劇目以“二道橋”百年歷史變遷為主線,以民族歌舞為表現手段,打造出了“印象二道橋”主題旅游文藝演出。新疆大西部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創編的“天山牧歌”現代馬舞劇,總投資為1.2億元,通過展示那拉提景區特有的哈薩克民族文化特色,為中外游客提供高端民俗旅游文化盛宴。新疆昌吉西域國際文化旅游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在昌吉建設的“印象西域”國際文化旅游產業園項目總投資為160億元。印象西域國際文化旅游產業園于2013年4月破土動工,預期于2018年5月竣工,建成后將成為新疆文化旅游集散基地。作為第一階段啟動建設項目之一的“印象西域”國際旅游城新疆大劇院,以西域歌舞文化展示為核心,總投資達12億元,劇場可容納2000人觀看演出。
4.開展冰雪文化旅游,推動冬季旅游多樣化發展。新疆旅游局自2001年起,一直著力建設新疆冬季旅游博覽會品牌。烏魯木齊市、昌吉州、阿勒泰地區、石河子市、克拉瑪依市、伊犁州等地積極打造冰雪旅游節慶和活動。目前,烏魯木齊、昌吉已初步形成賞冰滑雪旅游圈,阿勒泰、伊犁州、石河子市、克拉瑪依市分別依據各自的條件,在本地招商引資建設滑雪場,形成了冬季冰雪旅游熱潮。2013年實施旅游民生工程項目建設,創新開展“愛新疆•游家鄉”淡季旅游活動,推動冬季旅游多樣化發展。面向社會推出40個大型主題活動,10條精品旅游線路,基本涵蓋全疆15個地州市的所有主要景區(點)。
5.積極打造系列文化旅游節會,突出文化內涵。通過多年運作,各地已初步形成以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為主要形式的旅游節慶活動,立足于各地旅游資源,突出文化內涵,積極推出新亮點。如阿克蘇地區的“龜茲旅游文化節”,和田地區“和田玉石文化旅游節”,霍城縣“新疆薰衣草文化旅游節”,鄯善縣在城市沙漠的邊緣舉辦“國際沙雕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則以歷史文化名人為題舉辦“瑪納斯國際文化旅游節”,異彩紛呈的旅游節會為新疆旅游品牌的樹立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辦節思想也由過去的“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歷經“文化搭臺、旅游唱戲”向“旅游搭臺、經貿唱戲,市場運作”的方向發展。
6.推出“新疆禮物”旅游商品品牌。2013年,新疆旅游局推出了以“新疆禮物”為代表的旅游商品專屬品牌,將具有新疆地域特色,體現新疆悠久歷史、折射新疆多元文化的旅游商品,分批納入到“新疆禮物”的運作體系之中。并在新疆國際旅游商品博覽會上向公眾展示。通過改造、改組的方式,分別設立了“新疆禮物”烏魯木齊二道橋旅游商城、東環路市場形象店、六道灣新疆特產專營店、昌吉州呼圖壁“新疆禮物”旅游超市,并掛牌使之成為“新疆禮物”旗艦店和形象店。成功組織舉辦了中國新疆國際旅游商品博覽會,吸引了國內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馬來西亞、韓國、老撾、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的數百家企業參展,旅游商品博覽會成交額達6000余萬元,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7.整合軍墾文化、紅色旅游文化,推動兵地旅游融合發展。新疆軍墾文化、紅色旅游文化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融合了熱愛新疆、建設新疆、保衛新疆、屯墾戍邊的艱苦創業精神、支援邊疆建設邊疆扎根邊疆的奉獻精神等。近年來,通過旅游的發展,對軍墾文化、紅色旅游文化進行整合、包裝,已逐步形成了兵地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模式,使石河子“軍墾文化”旅游品牌逐漸打響,進而促進了旅游經濟的發展。軍墾文化紅色旅游系列活動中,代表性景點包括烏魯木齊烈士陵園、八路軍駐疆辦事處、兵團軍墾博物館、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石河子總理紀念館等,旅游活動主要體現在近年持續開展的“新疆人游新疆”、新疆紅色旅游活動。
8.大力加強對旅游產業的支持。2014年,大力加強了對旅游產業的支持,重點支持的項目有57項。主要有: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薰衣草文化主題公園,那拉提《天山牧歌》現代馬舞劇演出,昭蘇天馬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烏魯木齊市天山大峽谷景區新業態開發,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集散中心(新疆旅游大廈綜合體),絲綢之路國際滑雪度假區。昌吉州旅游創新區,巴州博斯騰湖景區5A建設,巴音布魯克景區設施建設,阿克蘇地區庫車縣龜茲風情園,阿瓦提縣刀郎部落民俗文化博物館,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縣帕米爾旅游景區5A創建,麥蓋提縣旅游文化廣場,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景區基礎設施,和田市肖爾巴格鄉民族特色購物、休閑、美食一條街旅游示范工程,五家渠青湖御園游客服務中心等,這些項目建成將大大增強新疆旅游文化產業的實力。
二、進一步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思路
新疆多元的地域文化背景及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是新疆旅游演藝產業發展的最大優勢,但劣勢也顯而易見。和旅游文化產業發達的省(區、市)相比,新疆旅游文化產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存在規劃滯后、發展不均衡、區域經濟支持不足,產業的集中度偏低,產品分散、規模化效益不明顯以及知名品牌匱乏,缺乏旅游文化產業的拳頭產品等問題,這些嚴重制約了新疆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新疆旅游文化產業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克服劣勢,發揮優勢,不斷提升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
1.加強政策扶持,提升旅游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深化對旅游文化融合發展的意識,探索推進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徑,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依法管理”的發展思路,建立和完善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工作機制。重點做大做強現有文化旅游產品,積極探索培育新興旅游文化產品,注重發揮旅游業在吸納就業、保護生態、傳播文化、促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的作用。
2.加強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培育旅游文化精品品牌。要保護、挖掘、利用人文資源,加快縣市鄉鎮文化娛樂、風味小吃、旅游產品于一體的文化產業街區、文化創意旅游園、旅游文化綜合體等一批文化旅游示范區的建設。按照“政府+市場”的運作模式,創新辦節機制,提高市場化運作水平,辦好文化觀光、文化體驗、文化節慶等活動。結合地方特色,積極開發一批游客歡迎的旅游紀念品。要打好“名品牌”“名節牌”等。新疆可開發的旅游文化資源很多,如那拉提草原及喀納斯、塔里木河、賽里木湖等,天山天池、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等。在重點景區建設和休閑避暑旅游度假區建設中,更加注重旅游資源的綜合利用、旅游市場的綜合開發和旅游目的地綜合建設,更多地突出文化元素,豐富旅游產品內容。結合“安居富民”“定居興牧”工程,建設一批地域鮮明、文化濃郁的特色旅游鄉(鎮)村。要努力將旅游文化發展納入全國文化交流工作大格局中,把新疆打造為展示中國形象、維護邊疆穩定的重要戰略屏障和文化傳播陣地。抓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機遇,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雙邊關系。充分利用中國海外文化中心等交流平臺,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舉辦以“文化藝術、經貿、旅游”為主要內容的主題展覽活動。辦好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中國——亞歐博覽會之中外文化展示周、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藝術品牌。
3.提升旅游文化的科技內涵,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加快旅游咨詢服務、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緊急救援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旅游經營、管理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完善旅游網絡信息、宣傳推介、咨詢服務系統。加強旅游官方網站建設,打造融旅游政務、旅游資訊、旅游商務于一體的大型門戶網站,為國內外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信息服務。加強與對口支援省市在旅游人才培訓、實習、干部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重點加強對賓館飯店、旅行社、景區(點)、農家樂等旅游服務人員的培訓力度,重視少數民族旅游人才,旅游緊缺人才、新型人才的培養。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合作,建立旅游專家庫,為旅游重大規劃編制、重大項目謀劃、重大活動策劃、重大課題調研等方面提供智力保障。
4.大力開展旅游文化交流與合作,規范文化旅游市場經營秩序。以提升新疆旅游整體形象為目標,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地大力開展旅游文化交流與合作,廣泛吸引客源,拓展重點客源市場,利用亞歐博覽會、海峽旅游博覽會、新疆國際旅游節、冬博會等展會積極開展旅游宣傳促銷。優化旅游發展軟環境,堅決抵制和查處對旅游市場上出現的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歪曲傳統文化的產品和非法經營行為,提升規范化管理、服務水平。健全各級旅游質監執法機構建設,依法加強對旅游市場的監管,維護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不斷提高游客對新疆旅游的滿意度。
5.統一規劃,合理開發新疆文化旅游資源。新疆文化旅游資源包羅萬象,分布廣泛,具有巨大的開發利用空間,如何有效運用這一優勢,將新疆的旅游文化資源開發成為具有新疆本土特色的、具有地域優勢的、能代表新疆多民族文化特色的產業,是新疆旅游發展要關注的首要問題。要對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分類評價和統一規劃,開發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的旅游資源,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大環境容量的區域旅游景點。同時,為避免發展性破壞等問題,需要深入調研,合理布局,使其能在旅游產業發展與文化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和結合點,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6.大力推動新疆旅游演藝產業發展。旅游演藝業是新疆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演藝業的發展,旅游演藝向觀眾全面展示旅游目的地的歷史、文化、民俗、服飾和美食,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和吸引力,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最重要的形象代表和最直接的宣傳手段。開發旅游演藝產品可以極大地豐富游客在旅游地的生活,延長游客在旅游地的逗留時間,從而帶動餐飲住宿、娛樂交通等相關產業;直接或間接地提供就業崗位。旅游演藝對宣傳新疆本土文化、去宗教極端化,促進民間文化交流與繁榮,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都具有積極作用。因此,要大力推進新疆旅游演藝產業發展,需盡快制定新疆及地方旅游演藝發展規劃,出臺強有力的扶持性政策,運用主流媒體、文化場所等資源加大對新疆優秀旅游演藝項目對外推廣的力度,并在資金、媒體和場地等方面為旅游演藝項目提供支持,為新疆旅游演藝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并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和鼓勵優秀項目開發,協調銀行等金融單位,加大對旅游演藝項目的金融扶持力度,優先給予中小旅游演藝企業金融信貸支持。在旅游淡旺季分明、淡季較長的新疆,旅游演藝節目要合理運用駐場與巡演式相結合的方式,以拓展演藝產品的市場,緩解經營淡季資金匱乏、員工隊伍不穩定的矛盾。要加強對旅游演藝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引導企業培養高素質的旅游演藝創作和運營人才。加大對優秀旅游演藝企業或劇目資金補助,鼓勵新疆旅游演藝企業“走出去”,加強文化交流、增進文化認同,更好地宣傳旅游地形象并推介銷售旅游地特色產品。
作者:姚文遐 單位: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 上一篇:XX縣婦幼健康服務工作要點
- 下一篇:法治視野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