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勞技課堂校園文化研究

時間:2022-03-26 09:35:57

導語:小學勞技課堂校園文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勞技課堂校園文化研究

一、量身定制,拓展教材內容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拓展課程資源空間、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已經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追求。筆者從小學勞技教學的課堂實踐和研究中對小學階段的繩編內容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從繩編內容的編排來看,每一個年級都是以一個主題活動的形式呈現:如三上年級的奇妙的繩結和可愛的掛件。通過學習簡單的二股辮、三股辮來學編掛件進行裝飾,三下年級的紐扣的縫制和小布墊的縫制。四上年級運用單向平結、雙向平結、變化的平結來進行手鏈、掛件、花卉以及小動物的編織。四下年級小布袋的縫制,把布條拼接組合縫制成小袋子。五上年級用方形玉米結、圓形玉米結和變化玉米結來編織小狗、小馬、小蛇等可愛的小動物。六上年級的教材中則通過百變吉祥結來編織一幅完整的壁飾創意作品。三至六年級的教材中,都把中國結繩的基本結以一個主題活動的形式呈現,整個小學階段它是由簡單到復雜、由組合到變化,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我們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3-6年級勞動與技術教材安排的繩編內容,我們對一至六年級都設置相應的繩編課程。并結合我校實際,列出了一至六年級各年級需要獨立完成的分層達標任務。每個年級必須要掌握三種及以上的基礎結,第一個學期進行基礎結形的過關考核,第二學期進行結形創作的考核。

二、互聯網+,打造時尚課程

傳統課堂教學是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可以說是一種“倉庫理論”。對于勞技課上的編繩內容———中國結,我們很多教師也是沒有太多的教學經驗的,教師和學生幾乎在同一起點上。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的動手能力或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更強于教師。因此,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授課方式,打造新型的勞技課堂授課模式。生生互動、合作學習誰都可以成為誰的老師。課前課中課后都可以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1.拍攝微視頻,制作微課程。浙江省勞動與技術建議中指出:凡是要求學生動手制作的作品,教師必須親歷實踐,先做一遍,估算制作的時間,檢驗工具、材料的實際使用情況,熟悉制作的全過程,找出制作中的技術要點、難點。于是每教一個中國結,筆者都會按圖解去編織,熟悉結形,掌握編織技法。對制作中的技術要點和難點做到心中有數,然后用手機拍下我課前編中國結的全過程,特別講透技法和要領,拍成3分鐘左右的一個微視頻(一般拍攝一個結形所用時間)。然后把這些微課程發至網絡平臺(QQ、微信、微博等),來一個翻轉課堂,先學后導。2.教師繩編微課堂。利用每天下班前的十分鐘,連續一個月不間斷地學習,每位教師基本上都能熟練掌握18種基本結形。教師先過關先達標先考核。教師熟練地掌握了其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們的學生。

三、用心用情,營造“繩化世界”學校努力營造“繩文化”

藝術氛圍,開辟中國結繩文化長廊,利用樓梯間的轉角設計了一個巧手工坊,里面放置有四個草編坐墊,墻面掛有18種手工編織的結形(用3號線編成的大結形),四周還有中國繩結文化的介紹和中國結編織的技法和要求。有時高年級老師在現場指導編織,他們是學生心目中的“繩童”,因為他們都是繩編高手。有時低年級小同學在駐足欣賞。更多的則是三五成群的學生圍在一起研究結形如何巧妙組合變化創作出更加漂亮精美的中國結。不到幾平方的開放式空間成為孩子課余時間更愛去的地方。因為這是他們自己打造的地盤。校園里每一根廊柱也成為我們的“靜態課程”,上面是一個個中國結的圖解,學生舉一反三自主探究更多的中國結的編織技法。他們將不同的結形變化組合創作出用三個酢漿草結和一個十字結就組成了一個如意結,用多個雙錢結組合編成十全結,用酢漿草結編成一個繡球結———這里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動手實踐的最好平臺,更成了孩子們心目中的“繩化世界”。

四、與繩共舞,豐富校園生活

學習編織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美化學生的心靈、靈活學生的雙手。每一學期學校都會評出校園“十佳小巧手”,并頒發獎牌進行表彰。學校還結合節日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繩主題活動。立夏節,開展網結斗蛋比賽;母親節,開展“愛的紅繩結,串起媽媽的幸福感”主題活動;體育節里,開展“一分鐘吉尼斯跳”“我是校園雙跳王”“繩動校園、情滿家園”親子趣味運會;藝術節里,我們舉行全校各班藝術繩操比賽;科技節里,我們舉辦“與繩共舞,放飛科技夢想”科幻化比賽;踏青節里,我們舉辦春游踏青,開展各種各樣的繩游戲;收獲節里;中低高三個年級分別開展繩童話創編、繩文化主題小報、繩彩飛揚主題征文等活動。“中國結”從課堂走向校園,成為學校的一個文化品牌,學生在這里從小接受文化浸潤和教育,讓更多的學生學習了解中國結繩文化,學編中國結。來傳承和發揚獨具中國特色的民間手工繩編技藝,這是極具教育意義的

作者:張曉芳 單位:浙江省紹興市柯靈小學敬敷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