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精神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力
時間:2022-07-25 10:26:46
導語:大學精神對校園文化的影響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人文精神。大學是以培養“人”為天職的,人文精神是大學精神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求善”,追求人自身的完善,關注個人的尊嚴和價值,關心人的全面發展。我們強調的“素質教育”“通識教育”,都是注重人文精神在大學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雅克指出,“全部,或幾乎是全部的神學、哲學、法學、科學等學科均在大學中實施”。可以說人文教育在大學的發展過程中與其一直是相伴相生的。(二)科學精神。所謂科學精神是指科學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形成并嚴格遵循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主要包括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的嚴謹態度,自主思考、大膽質疑的獨立意識,信仰真理、探索未知的理性精神,以及對實證性、客觀性、公有性等原則的嚴格遵守。大學作為培養人才、傳授知識的殿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的產物。科學精神是一種求實務實的精神,是一種堅持真理的理性精神。科學精神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得他們能夠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元素。(三)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升華。創新精神是人們在探索新事物、新思想的過程中,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權,突破傳統,敢于冒險,敢于懷疑和批判,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觀點的精神。創新精神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發展戰略。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突飛猛進,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創新是衡量人才素質的一個重要標準。
二、新時期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已成為學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實踐中則存在著設計安排、組織活動與預期目的反差強烈,形式和過程與其實效性不協調的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分注重眼前利益。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做艱苦、扎實的工作。但從當前情況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作為一種動態發展的高校校園文化難免會染上市場經濟和西方文化價值的諸多色彩。高校管理者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功利性、實用性傾向日益明顯,校園文化建設缺少系統性設計。此外,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安排雖然豐富,但主要偏重于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很少有高校把文化活動納入學校長遠發展規劃中,這勢必導致校園文化建設過分追求眼前利益,削弱了校園文化促進高校完成教育目標的重要作用,也使校園文化不能與學校特色相契合。(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純政治化和形式化傾向。高校校園建設不同于思想政治建設,思想政治也不可能取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文化熏陶和思想政治教育當然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使二者有機結合,對培育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才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陷入了困境,校園文化建沒有政治化、簡單化傾向。校園文化建設在組織上主要由校園管理者實施,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政治化影響,從而忽視了校園文化建設本身特點和內容,校園文化建設成為了高校行政管理的附屬。無論是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還是學生社團組織的各種文化宣傳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政治化傾向。由于政治教化的色彩太濃,許多學生逐漸失去了對校園主流文化的興趣,反而為非主流文化流出了空間,校園文化沒有發揮出其在高等教育中應有的作用。(三)高校校園文化不能有效應對網絡文化的沖擊。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既開啟民智又制造盲從和沉迷。就其與校園文化發展之間的關系而言,一方面網絡這種新的大眾傳播媒介更好的滿足了校園人對信息資源共享、超越時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大學生在以最快捷的速度和方式積累著知識、交流著信息、塑造著主體意識與創新精神,身心正在經受網絡文化的大潮沖擊和改造,其影響之廣、程度之深,入心入腦。然而,由于網絡的高度開放性和跨地域性,當前高校普遍對于網絡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有效應對手段,高校校園網絡化建設基本處于學生自覺狀態。在形形色色的網絡文化的影響下,不少學生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忽視現實的人際交往,久而久之,對周圍環境的感受力和參與意識下降,導致孤僻、冷漠、緊張焦慮、冷漠離群、缺乏責任感等問題,因而經常獨來獨往,對現實生活缺乏熱情。
三、弘揚大學精神,構建新時期的校園文化
(一)創新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培養的載體,是大學精神產生的土壤。校園文化與大學精神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良好的校園文化具有課堂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塑造良好的大學精神,就要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包括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加強嚴謹求實的學風建設,加強團隊精神建設等。楊家福在《大學的使命與文化內涵》一文中,對大學文化的內涵做了五個方面的描述。他指出:大學文化不僅僅是客觀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學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嚴謹求實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負的文化,是崇尚學術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論聯系實際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強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學文化體現的是一種共性,其核心與靈魂則體現于大學的精神。(二)發揮楷模作用,凝聚大學精神。著名教育家梅貽琦先生70年前的話至今仍擲地有聲。他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教師經過長時間的知識和素養的積淀,形成了對大學歷史、現實和未來較為穩定的情感,成為大學精神的直接體現者。一所大學的名師,不僅是這所大學大學精神的創造者,更是實踐者、傳承者。名師成就名校,有一流的名師,才可能成就一流的學生、一流的學術成果和教學質量。在大學精神的培育中,要善于發揮名師的楷模作用,從名師的成長中提煉出有代表性的精神和意義,并以此作為廣大學生成長的動力源。通過各種適當的方式,讓名師的人格、學識、品質魅力,升華為一種持久的影響力持續地影響大學精神的傳播。(三)構建網絡文化,宣傳大學精神。利用網絡輿論引導性構建先進、文明和健康的校園文化網絡文化的發展為校園文化的建設營造了一個更加自由和公正的氛圍,同時也對校園文化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上的信息和資源內容豐富、傳播范圍廣泛,這些對于輿論的引導、價值文化的傳播和價值觀的教育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構建先進、文明和健康的校園文化,就是利用網絡媒體對輿論引導的主動性,在網絡媒體傳播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正確向上價值觀念等。1.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網絡思想工作隊伍。構建先進、文明和健康的校園文化,要構建一支高素質、高學歷和高層次的網絡思想工作隊伍,正確的引導校園文化的輿論方向,遵守網絡文明準則,培養高尚的網絡道德素質。2.建設和諧健康的校園網站。構建先進、文明和健康的校園文化,要建設和諧健康的具有校園特色的網站,通過網絡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念,進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3.加強網絡道德建設。構建先進、文明和健康的校園文化,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建設,提高網絡道德素質,約束網絡行為,文明上網,進一步降低網絡給大學生帶來的危害,共同營造一個優質的網絡文化環境。(四)完善制度文化,體現大學精神。制度文化指各項校紀校規、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制度規范、約束大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況和樣態,體現大學區別于其他組織和機構的特殊規定性。“大學制度建設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精神培育不可或缺的制度支撐和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能激勵廣大師生的敬業精神和創造精神,有利于培養優秀人才。完善制度文化尤其要注重校風校訓建設,規章制度建設。在具體的管理制度上,必須體現出對教學相關環節的重視。注重師德建設,形成嚴格求實、嚴謹治學的教風。對于大學生來說,則應建立日常行為準則和品行記錄制度,規范言行、端正態度,培養和樹立誠實、自信、得體的優良品質。制度文化建設應該有體現所在大學特色的大學精神,將精神要求與具體規定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既能起強制作用,又能發揮獨具特色的激勵規范作用。在信息時代,面臨知識經濟的機遇和挑戰,弘揚“大學精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僅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教育者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將與時俱進,永不停止。
參考文獻
王義遒2012《論大學精神形成演變的邏輯之道》,《中國高教研究》第9期。
田剛健2009《彰顯大學精神引領文化發展》,《黑龍江高教研究》第11期。
鄭瑤、馮甘雨2014《高校校園網絡輿論引導中存在的問題及引導策略》,《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第6期。
王馨蘭、戴鋼書2013《現實困境與傳承創新: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大學精神文化》,《學術論壇》第3期。
作者:王婷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 上一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與對接
- 下一篇:企業文化提升核心競爭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