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新媒體探究

時間:2022-06-30 10:32:05

導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新媒體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新媒體探究

摘要: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以其迅猛的勢頭占據了高校大學生的主體生活,對校園文化建設產生顯著影響。文章以校園新媒體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新媒體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并結合利用新媒體發展校園文化的必要性,從實踐的角度來探討在新媒體環境下,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發展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新媒體;探析

2019年2月28日,CNNIC互聯網研究最新2019版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8.6%,微信城市服務累計用戶數達5.7億,經過新浪平臺認證的政務機構微博達138253個”[1],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與發展充分顯示了我國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數字信息化時代。《報告》還顯示:“在我國網民中,學生群體最多,占比達25.4%”,學生群體的高比重,充分體現出網絡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生活娛樂的重要手段,牢牢占據大學生的主體生活,成為大學校園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大學校園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根基,關乎整個國家文化發展水平。近年來,新媒體已經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息息相關、交匯融合,成為高校文化傳播的強大力量,各類信息平臺、交互平臺、資源平臺已經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變大學生生活模式的同時也給校園帶來了新的交流模式、創新理念、價值觀念,從根本上影響了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明確提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探尋信息化時代校園文化建設的新媒體路徑,對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如何更加有效建設校園文化,如何更好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義。

一、新媒體對校園文化建設產生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1.新媒體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信息化時代,伴隨著網絡技術的充分發展,新媒體網絡渠道整合了大量的資訊與素材,通過生動而形象的展示給大學生呈現了一個多彩的世界。大學生通過手機瀏覽今日頭條、新浪、百度獲得社會相關新聞訊息;學校通過校園網、校園移動終端APP、校園論壇、校園LED顯示屏等新媒體平臺對學校歷史傳統、新聞資訊、講座競賽等精彩的文化活動加以展示[3];學生通過微信、QQ、微博、貼吧進行實時溝通與交流,還可以通過抖音、火山視頻、內涵段子關注社會實時熱點,新媒體以其多樣化的方式、豐富性的手段充分發揮了輿論導向功能,使學生更全面的了解學校的文化與精神,并且可以有效打破時間和地點的范疇進行文化傳播與交流,從而促進了校園文化傳播的有效性,也更加凸顯了校園文化建設的獨特性和個性化。2.新媒體充分發揚了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學生的成長搭建了有效平臺。高校是文化育人的中心,是文化創新與文化發展的重要領地,可以說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大學人才培養的質量。在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充分展示了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學科研成果,激發了大學生主動利用多媒體技術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極大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技術打破空間約束,進行實時的文化交流與文化互動。高校多次舉辦校園競賽、傳統節日紀念、文化大講堂等相關文化活動并利用圖片、動漫視頻等形式提升活動效果,激發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3.新媒體已經成為了當代大學生交流的重要方式與手段。《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8年,移動網民經常使用的各類APP中,即時通信類APP用戶使用時間最長,占比為15.6%”。即時通訊APP層出不窮,順應了現在的時代潮流,成為人們生活中主體的溝通交流方式,像現在的QQ、微信等即時通訊社交軟件,都是融入了最新技術以及功能才能獲得市場,具有互加好友,建立討論組,群聊,即時語音,帖子,評論和@好友,收藏等這些功能。學生們使用頻率較高的即時通訊APP有微信、QQ、新浪微博以及百度貼吧、陌陌、QQ空間、探探、知乎、糖豆等,其便捷之處在于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實時更新狀態,了解好友動態,與好友交流,也可撰寫文字、上傳照片、分享視頻等,從而滿足了用戶對多樣化社交方式的需求。一些熱點事件、熱門詞語在學生中迅速流傳,使學生可以緊跟時代的發展,這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因為其符合時尚潮流而受到了大學生的歡迎和青睞,成為大學生交際的主要手段。(二)消極影響。1.消解了傳統媒體的權威主導性。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成長階段,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還并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其他各類非主流思想的影響,造成了大學生原有的價值體系和道德標準受到一定沖擊[4],使得他們對主流思想、信仰理念產生質疑,進而影響其自身價值體系的建立。許多大學生不再愿意被動接受思想灌輸,對主流媒體上發表的觀點和看法有其他的認知,常常抱著懷疑的態度進行批判,標榜自我的特立獨行,從而導致校園中會產生不同的聲音,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均產生影響,也動搖了傳統媒體的權威主導地位。2.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校園輿論監管和管理的難度加大。信息化時代,傳媒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個參與其中的媒介個體都是信息的處理者、傳播者、加工者,都可以通過多種新媒體形式發表自己的觀點,而對信息進行審核管理的人員卻人數較少,無法及時有效地刪除有害的、偏頗的、錯誤的信息,從而導致傳播的內容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面對海量的訊息如何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將成為新媒體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部分人刻意杜撰假新聞、假熱點來吸引輿論關注度,一些虛假內容因為迎合了大家對社會熱點的關注而開始肆意的轉發,不明真相的大學生進行廣泛的轉發,導致閱讀量、分享量急劇增多,而閱讀量、分享量的快速增長,則會更加吸引人們的興趣,平臺也會更積極推薦,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3.造成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疏遠,也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多樣的交流通道,拓寬了交流的空間,但長久以往沉浸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與其他人交流,會導致在面對現實時,人們不愿意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種交流方式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同時也使得交流呈現不真實性、虛假性,無法真實的掌握他人的心理和思想,造成了與現實的嚴重割裂,也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當人們滿足于這種虛擬的自我表達后,會弱化人們的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引發交流障礙。

二、利用新媒體促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指出:“牢牢把握網絡文化建設主動權,使網絡成為校園文化建設新陣地。”[5](一)新媒體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加拿大學者哈羅德•尼伊思曾說過:“一種媒體的介入或產生,必然產生一種全新的文化”[6],新媒體成為了校園文化一個重要的載體和傳播工具,為校園的創新發展和科技發展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和傳播上的便捷。在校園中,學生可以通過校園主體網站了解學院發展的重大思想方針、學院的發展規劃和學院開展的各項活動;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給學生的交流溝通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完善的教學網絡讓學生們廣泛接觸各種教育資源,可以說新媒體已經構建了一個覆蓋全面、形式多樣、資源豐富的多元化體系,實時地為學生提供各類資訊,傳遞社會熱點信息,極大拓展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和外延,有效提升了優秀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二)新媒體是高校培養全面綜合性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新媒體技術有效的促進了高校育人目標的實現,對于培養具有科學性、創新性的復合型人才具有實際的促進作用。新媒體將最先進的學科前沿理論、創新發展手段融入到現代教學體系中去,通過多媒體形式整合資源、傳播訊息、服務教育現代化,提升教育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將教學資源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而面對這種廣泛的信息,學生必須自主選擇對自己有用的材料再進行自主學習,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可以通過信息化方式聆聽講座、參與學術交流、向專家學者反饋意見,將“教師為主導”真正轉變成“以學生為主導”,各種論壇也為學生展現自我、肯定自我提供了平臺,充分提高其學習效率,進而形成探究式學習模式,建立了適應新形勢發展的文化傳承方式。(三)新媒體是營造校園文化建設氛圍的重要方式。高校可以利用新媒體傳播的開放性,給大學生注入文化血液的同時,促進大學生主體意識的萌生,使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僅當一個“看客”還要當一個“參與者”,主動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大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敢于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真正將話語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加上自身思維開闊、眼光敏銳,再結合新媒體技術提供的各類教育資源,就可以打造出思想交流與碰撞的新載體,全員介入與傳播的新媒介,從而形成“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文化精神,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

三、新媒體環境下有效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多種途徑

(一)思想上堅持一元主導,兼容多樣化追求和個性化發展。在各類思想、觀念蜂擁而至對大學生造成沖擊的當下,大學生必須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中心地位是永遠不允許動搖的。在黨的報告中,多次談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看成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7]。高校是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的重要陣地,大學生更是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對大學生必須要進行正確的思想引領,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就是現如今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高校在此基礎上應允許和鼓勵多種思想文化存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導致文化接收的渠道是廣泛而多樣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制止其他文化的輸入,大學精神本身就提倡“自由和開放”,高校管理者更應鼓勵多種文化觀念交流、碰撞、互動、共生,這樣才能給文化帶來無限的生命力,在原有基礎之上發展創新,誕生出新的力量,保持其勃勃生機,在堅持主流立場的同時促進主導文化和多元文化良性互動、交流融合。(二)手段上注重整合資源,構建校園文化新媒體平臺。新媒體為校園文化提供了各類載體,并有效推動了資源之間的共享和互動,促進了載體的聯動發力,使得新媒體通過即時傳播、實時聯動等一體化方式增強校園各類載體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高校充分運用校園微信公眾號、校園微博、手機報、QQ、貼吧、網站等合體發力構建校園文化綜合平臺,新聞熱點資訊,傳播校園主流價值和思想,形成了媒介與受眾的互動,增強文化傳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從而構建全方位、縱橫交錯的信息網絡覆蓋整個校園,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宣傳、各類文化活動提供重要保障。高校應著力打造校園微信公眾號,對校園各類信息進行積極推送,在欄目設置上除了校園新聞資訊、學生管理工作、教學研討、文化活動等主體欄目外還要進行個性化設置,比如“熱點聚焦”、“走進大學生”、“每日關注”等,這樣既傳播了校園的主流思想,同時也傳播了新穎、生動,貼近大學生生活的各類訊息,滿足了學生對多元信息的需求。學生不僅可以在第一時間接受到資訊還可以通過回復、點贊、評論等功能表達自己觀點,從而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工作的走向。開設主體官方微博,通過微博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相關信息,可以舉辦優秀教師評選、社會熱點討論、讀書分享會等活動,實現教師、學生多角度的溝通和互動,營造暢所欲言的交流氛圍,樹立和諧、平等、融洽的校園風氣。(三)方法上著力打造新媒體社團,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依托高校電子信息類相關專業打造校園多媒體社團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創新思路。學校應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給與支持以更好建設新媒體社團。新媒體社團以理念創新、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為主導,注重即時性、思想性、可看性,通過多層次、多樣化的形式來弘揚時代主旋律。多媒體社團通過攝影、拍攝視頻、創作微電影、進行校園訪談等一系列工作的開展來豐富校園文化,通過多樣化的媒體手段,對校園文化形式進行精彩呈現,尤其新媒體社團打造一系列主題視頻作品,如校園歷史主題系列、傳統文化主題系列、優秀教師風采主題系列作品來吸引學生注意力,為校園文化帶來了新的調節劑,成功書寫校園文化新篇章。新媒體社團針對社會熱點、校園焦點事件對教師和學生開展訪談、這種訪談展示了教師風采,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在全校形成崇尚高尚人格、高雅情趣的氛圍,通過師生對話引發大家對熱點問題的關注與探討,也對學生的思想進行了引領性的指導。新媒體社團在校園內拍攝大量的短視頻,包含學生們感興趣的文化元素,體現多樣化的設計理念,隨著制作的深入,形成了不同風格、不同類別的文化表象,引領學生們積極向校園的主流思想靠攏。學生精心制作的各類健康向上的宣傳片和微電影也以其豐富多彩的形式、生動活潑的表象為校園文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四)管理上積極創建團隊,切實加大宣傳力度和監管力度。新媒體環境下進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還需要傾力打造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的建設團隊。從制作方面來看,需要具有較高政治素養、主人公意識、創新意識、全局觀念,并且具有較高計算機應用技術、文字編輯水平的老師和學生。團隊人員需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來關注學生生活和學生動態,能夠深入到細微之處,挖掘并采集相關新聞。一名合格的校園媒體人需要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要對傳播信息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并且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堅持正確的文化發展方向,而“針對這些非常優秀的新媒體管理員,要對其進行針對性培養,使其承擔起意見領袖的職責,發揮主流引導方向,促進校園優秀文化的傳播”[8]。從校園新媒體監管方面來看,需要打造一支具有高度責任心、豐富網絡監管經驗、較強實施能力的團隊。主管人員可以為高校相關技術教師,學生從事輔助管理工作,團隊需要實時掌握校園中各種多媒體渠道的訊息,利用安全技術和管理設備對傳播中出現的不良信息進行過濾,實施網絡實名認證登錄制度,做好基于角色分級的用戶安全訪問策略,依據校園信息審批制度、網絡管理制度等要求,對不良信息進行嚴格審核,確保信息安全,確保新媒體平臺的平穩運作,保證校園文化積極、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CNNIC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EB/OL].2019-02-28.

[2]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3]馬麗慧.新媒體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6.

[4]戴爾•卡耐基.突破人性關系的障礙[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56.

[5]《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教社政〔2004〕16號)》[EB/OL].

[6]哈羅德•尼伊思.帝國與傳播[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7].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8]鄭長江,顏曉星,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調研與對策[N].衛生職業教育,2017,35(24):14-16.

作者:樊楊梅 單位: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