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教學方式多樣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0 02:23:00

導語:物理課堂教學方式多樣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課堂教學方式多樣化研究論文

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一、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積極探索和實踐不同的教學方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現代社會集中表現出信息化、全球化和以人為本三大基本特征。信息化、全球化將引起社會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使勞動者的結構、工作內容、工作對象發生變化。它要求人們對知識的學習、更新、應用和知識的創造能力不斷提高,要求人們的交流、共處、協作等能力以及對現代技術工具的操作和更新的能力不斷提高,要求人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因此,基礎教育課程結構、教育模式、課堂教學方式要發生變化,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探索出適合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多種教學方式。

二、多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課程改革呼喚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觀,使學生獲得不同的體驗,培養不同方面的技能,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學經驗證明,學生喜歡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在多種教學方式的教學環境下,第一,能使學生獲得不同的認知方式,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培養不同方面的技能;第二,能使學生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態度與行為;第三,有利于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能使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科學、熱愛生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第五,能使學生具有積極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使學生的交流與表達能力得到提高;第六,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收集科學事實和資料、建立猜想和假設、檢驗和評價等能力,使學生領悟科學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學思維能力;第七,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不同教學方式的比較

下面以初中物理課“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為例,看看不同的教學方式對教師和學生的影響。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一節是初中學生認識聲音現象的起始課。聲音現象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而且學生的生活經歷對聲音的傳播已形成一些前概念,對一些內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能夠形成一些直覺判斷。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前概念,使學生對聲音的傳播建立正確的模型,形成科學的概念,理解聲音傳播的過程,解釋聲音的現象,并通過對聲音傳播的認識過程使學生獲得各種體驗,從而體現新課程提出的三個維度的培養目標,這是需要教師進行研究和實踐的。另外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是高中階段進一步學習機械振動、機械波、電磁振蕩、電磁波的重要基礎。因此需要教師在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從過程到結果等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

根據我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對初二年級學生認知背景的了解,對新課程提出的三維培養目標的認識,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理解,并考慮到幾位主講教師的教學特點以及多年課堂教學積累的經驗,我們為本節課教學設計了三種教學方式,即以講授為主要教學方式,以科學探究為主要教學方式,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現將這三種教學方式簡介如下。

(一)以講授為主要教學方式

以講授為主要教學方式的特點是發揮教師的語言及節奏方面的特長。教師在新理念指導下,以敏銳的時代意識,為學生設計了生動的、有創意的演示實驗,為學生創設進行親身體驗的教學環境。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教師必須善于啟發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形成很好的教學氛圍,即師生愉悅地完成本節課的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本節課必須通過一系列生動的、科學的、邏輯的、人本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認識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固體中、液體中傳播的現象,對比聲音不可以在真空中傳播的現象,在頭腦中積累聲音傳播的基本事實。這也為學生對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等問題建立正確的認識基礎,以形成一些科學概念,使聲音的傳播這部分知識自然、合理、有邏輯地納入了學生的認知體系中。

教師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傳統的教學手段與現代技術手段有機結合,利用視覺、聽覺、觸覺的多種感觀讓學生進行體驗,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獲得有關聲音傳播知識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認知,建立了模型,形成了概念,感受了聲音,經歷了過程,作出了解釋,愉悅了身心,本節課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我們認為這是一節實際、實在、生動并有較強可操作性和示范性的課。

(二)以科學探究為主要教學方式

以科學探究為主要教學方式的特點,是能夠充分發揮教師較強的組織教學的能力和學科教學功底。教師要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背景和認知心理提出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能夠為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提供和創造基本的物質保障。在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能夠給予恰當的指導,并進行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始終有探究的愿望和熱情,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獲得各種收獲和體驗。

科學探究的設計要體現新的教育理念,教師要注意充分發揮指導作用。是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科學探究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背景和認知心理,設計出很好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帶著好奇、帶著猜想、帶著解決問題的期待開始探究活動。

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較高的探究興趣,互相商量,互相配合、互相提示。探究過程中,學生積極動腦思維、積極動手實踐、主動交流。

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個有思維深度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直接經驗上升到揭露現象其本質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上來。

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得到相應的結論,獲得了體驗,享受著成功。

(三)以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為主要方式

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方式的特點是發揮教師在信息技術方面的特長,利用學校信息技術軟、硬件方面的資源。教師在設計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要為學生準備豐富的網絡資源,開辟有明確教學目標的界面和窗口。其中有結構性知識展示、有過程性的學習素材,有擴展性學習資源、有網上論壇等多個菜單。學生在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獲得多種信息,可對其中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可以開展有效的網上論壇。這種教學方式擴展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操作現代技術工具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網上交流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獲得不同的認知方式,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工具。

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教師要力求使每個菜單中都有比較鮮明的主題,都有與本節學習任務相關的各種學習素材,都有教師對學生做學習指導的提示語,等等。但是每個菜單中都沒有簡單的結論。學生要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通過點擊菜單自主選擇相應學習素材,通過對學習素材的觀察、思考、分析、歸納得出相應的結論,從而獲得認識。

網絡教學是不同于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什么學生就得聽什么,教師讓學生觀察什么學生就觀察什么,教師讓學生思考什么學生就思考什么,教師讓學生練什么學生就得練習什么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獲得一種新的認知方式,而這種認知方式是獲得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技能。

在這種環境下的學習活動,學生要主動參與實現人機對話,只有親手操作才能獲取信息,只有自己做主才能選擇內容,只有用心觀察才能獲得有用信息,只有獨立思考才能得出結論,只有主動交流才能擴大視野。

在這種環境下的學習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能夠提高學生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工具的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網上學習的能力;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能夠增強學生的成功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培養學生網上交流的能力。

學生對網絡學習方式非常歡迎和贊賞,有的說“這種方式使我們的眼界開闊了”,有的說“這種學習方式方便快捷”,有的說“這種學習方式使我們對學習內容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網絡教學需要教師做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比設計一節常規課要復雜、麻煩得多。設計網絡課需要教師的職業素養較高,主要需要教師整合教學資源,對教學目標把握得當,對學科內容準確認識,對學生有充分的把握,能夠靈活運用網絡技術,等等。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資源,在網絡學習方式教學下獲得一種新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擴大學生的視野。

四、幾點思考

第一,物理教學對于某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某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某一教學環節的內容均有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這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根據學生群體,根據學生的認知背景、認知能力,根據學習環境,根據教師的特長,根據教師的教學技能,根據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等因素而決定。

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追求的教學目的是相同的,即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既成為師生共同認知的過程也成為師生共同探索的過程,成為師生互動的過程,師生共同經歷的生命歷程,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

第二,每種教學方式都有其各自的優勢和教育功能,都有存在的價值,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主講教師的特長。課堂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要有其鮮明的特點,要發揮該種教學方式的教育功能。但是每種教學方式都會有一些局限,每種教學方式不可能完全獨立,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各種教學方式應相輔相成。

課堂教學常常是以一種教學方式為主,多種教學方式綜合運用、有機組合的教學實踐。這樣的教學實踐不但具有時代特征,而且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第三,新課程標準中提倡科學探究,科學探究是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

科學探究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方法。科學探究作為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把這種理念融入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科學探究作為方法,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多地嘗試采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探究,特別是通過學生親身經歷的探究活動使學生獲得各種體驗。

第四,未來的教育模式建立在信息技術與腦科學基礎上。信息技術作為教育的外部條件,使教育教學的手段更加先進,它能夠逐步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發生變化,教學方式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的方式發生變化。人腦作為教育的自身條件,是一個龐大的機構,可以容納大量信息單位,腦科學的研究應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符合規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我們研究實踐多種教學方式應著眼于信息技術與腦科學的有機結合,信息技術與腦科學的有機結合將使教育產生飛躍,最終使學生的“腦礦”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

同一教學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式的實踐研究很有價值,它是課程改革向我們提出的迫切要求,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我們應給予高度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