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中學物理實驗培養學生反應
時間:2022-04-21 11:58:00
導語:運用中學物理實驗培養學生反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所謂發散性思維就是對同一類型問題,在不同的條件下,提出多向性、多變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案的思維。而初中學生由于受年齡和閱歷等方面的限制,他們的思維能力雖然已有了相當的發展,但思維形式明顯偏重于具體思維,其發散思維意識相對薄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加強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實踐表明,利用初中物理實驗可引導學生廣開思路,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和分析問題,所以對初中生進行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完全可行的。下面就如何利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來談一談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從基本公式、定義出發,多途徑、多方位地尋找處理實驗問題的方法。即我們實際教學中常見的“一題多解”。
也就是說,在基本原理相同的前提下,從已學知識出發,盡可能地挖掘出各種直接或間接的可行的測量方法。
例如,在測量固體(如:圓柱形金屬)的密度實驗中,可從公式ρ=m/V出發,用天平直接測量或用彈簧秤間接測量出物體的質量m,用刻度尺或量筒測量物體的體積V,并指導學生將這幾種方法進行組合,則測量物體密度的方法就可有四種。隨著學生物理的知識面的逐漸擴大,在學生接受了壓強、浮力的概念及杠桿原理后,可引導學生用彈簧秤進行浮力稱重法、用杠桿間接稱質量法、天平等質量法來測。不僅固體密度測量方法很多,液體密度測量方法也較多,如密度計直接測量法、海爾法(利用連通器原理)、天平等質量法、杠桿法等。最后,要注意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這幾種方法的基本原理都依然是密度的定義式:ρ=m/V,從而達到“殊途歸一”的效果。
二、相同實驗目的,通過變換實驗器材,引導學生變換思維觸角,將多個知識點進行相互溝通和綜合,靈活地處理問題。
例如,現要求用實驗測出待測電阻RX的阻值。(1)如果給你的器材中電流表、電壓表均齊全,則可用“伏安法”來直接測量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UX及通過的電流IX,后用公式即可求得待測電阻RX。(2)如果給你的器材中缺少了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但多給了一個已知阻值的電阻R0,則要用電壓表來直接測量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UX,并設法利用串聯時電流處處相等的性質來進行間接測量通過RX的電流的大小IX——串聯等流法(如下圖a、圖b)。當然也可用如下圖c的串聯短路法。
(3)如果給你的器材中缺少了的是電壓表、滑動變阻器,但多給了一個已知阻值的電阻R0,則要用電流表來直接測量通過待測電阻的電流IX,并設法利用并聯時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的性質來進行間接測量——并聯等壓法(如下圖d、圖e)。當然也可用如下圖f的并聯開路法。
(4)如果給你的器材中只缺少了電流表,但已知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為R0,則我們可以把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大值處,把這滑動變阻器當作是如上實驗(2)中的R0連入電路中。除了這種方法外,我們還可以充分運用“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是R0,最小阻值是0Ω”的性質來幫助我們達到測量目的(如圖g、圖h)。
(5)如果給你的器材中只缺少電壓表,但已知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為R0,則我們可以把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大值處,則可把這滑動變阻器當作是如上實驗(3)中的R0連入電路中。除了這種方法外,我們還可以如上實驗(4)一樣,充分運用“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是R0,最小阻值是0Ω”的性質來進行測量(如圖i)。
三、發散大家都較熟悉的儀器的用途,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例如:天平是測量物體質量的儀器,在教學中,除了進行基本的物體的質量的測量外,為了開拓學生的思路,還可以提出問題:如何用天平來“稱”物體的面積和體積?此時學生就會展開豐富的想象,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雖然不能直接測量這物體的面積S物,但可用間接的辦法來處理:找一張厚度均勻的硬紙片,用復寫紙將待測物體的邊界印在硬紙片上,然后沿邊界將紙片剪下,再用同樣的紙片剪一個邊長為10cm的正方形,后用天平稱出兩者的質量分別為m物和m正,再根據同種物質密度相同而得到公式S正/S物=m正/m物,就可求出待測物體的面積S物=m物S正/m正。用類似的方法還可以測出許多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面積。同樣,我們雖不能直接測量物體的體積,但也通過測量這已知密度為ρ的物體的質量m,后用V=m/ρ求得其體積。
四、多注意引導學生進行一物多用,發揮學生想象,挖掘學生的實驗潛力。
例如:空的塑料飲料瓶雖然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廢品且結構非常簡單,但在物理實驗中的應用卻有其獨到之處,可演示許多物理現象:可演示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實驗(如圖甲所示)、固體的壓強與壓力、受力面積的關系的實驗(如圖乙所示)、浮力產生的原因的實驗(如圖丙所示)……。又如:生活中常見且價廉的醫用注射針筒也可用于進行潛水艇的工作原理的模擬演示實驗、液體的沸點與壓強的關系的演示實驗、連通器原理的演示實驗以及驗證大氣壓的存在的演示實驗等等。通過在教學中適時地引導學生用生活中常見、便宜的器材(或廢物)來做實驗,研究物理問題,就會使學生倍感親切,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以及提高其動手能力。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巧妙地利用物理實驗的多元性、多變性,不斷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不但能使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更加完整和深刻,也能使學生擺脫習慣思維的束縛,拓寬思維范圍,使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不拘一格,從而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以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