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教學創新能力鍛煉

時間:2022-03-13 03:52:00

導語:物理課堂教學創新能力鍛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課堂教學創新能力鍛煉

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的培養過程。當前,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那么,物理課堂教學應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結合當前的教育新形勢的要求和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我認為關鍵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滲透創新教育的思想

教師在每一個具體的教學環節,都要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合理組織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的教學設計就要滲透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首先,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分析研究學情,并有意識地“弱化”和“稚化”自身,即從初中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的眼光來審視所遇到的問題。因為有一些在我們教師看來是不起眼的小問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卻可能是一次難得的“創新”機會。其次,教師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切入點。在中學物理教材中,有許多閱讀材料,介紹了在物理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些科學家們的發明創造及他們對人類所作出的貢獻。這些物理學家的創新經歷和體驗故事,就是很好的教學切入點。他們雖所處時代不同,經歷不同,貢獻不同,卻有一個共同的相似之處,就是善于觀察,富于想象,敢于探索,敢于實踐,敢于創新。這些難能可貴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正是需要我們“移植”給學生的。這些生動的科學史,我們有機地把它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之中,尤其是一些探索驗證性實驗,更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最好例證。這些科學史教育,能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的偉大發明來于平時的生活,來于細心的觀察和思考,來于大膽的探索與實踐,能使學生逐步樹立創新的意識和信心。教師還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關注學生的差異性。要根據學情的不同制定適用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多層次教學目標,也就是說,所制定的創新教育目標能夠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創新。

二.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引導和遷移學生的創新意識,以促使其發展成為對科學真理的追求與探索的動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物理教師要在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機會和條件,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創新的成就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獲取知識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習慣。解決問題,特別在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地訓練和發展。教師授課設計的問題不宜是只要靠簡單的死記硬背書本知識或者套用物理公式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從創新的角度,運用創造性思維來解決的。例如這樣一道題:同學家門前的樓梯電燈泡常常會在深夜時燒斷燈絲,怎樣才能延長燈泡的使用壽命呢?能否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來解決此問題呢?……同學們對這個事例感到很熟悉,認真思考后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想到利用串聯分壓,想到利用串聯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同學想到利用降壓變壓器(高壓輸電原理的逆過程),有的同學甚至想到利用聲控開關。學生思考并解決這類問題,既能鞏固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創新能力。再如有關“電功、電功率”相關計算題的習題課。這樣的課教師要注意營造出適合個性發展的寬松氛圍。教師要鼓勵優生一道題不拘泥于一種解法,引導他們多角度考慮,要爭取做到一題多解,舉一反三。后進生一題能解,鼓勵學生選用正確的思維方法,積極探究,體驗學習的快樂。初中學生模仿性很強,我發現如果教師能經常給學生示范一些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種創新示范作用會對初中學生產生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也會有躍躍欲試的創新想法。例如在講解速度前引用二戰期間一德國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發現身旁有一東西在飛行,誤以為是昆蟲,用手抓住一看,竟然是一枚子彈。通過這個小故事設置本節課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實質,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求解途徑。

三.在實驗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實驗能夠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造品格:創新意識、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所以物理實驗教學要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為核心。初中學生天真、好奇、愛玩、好動,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具有發明創造的潛能。物理實驗為培養創新精神提供了最佳環境。尤其是那些聯系生活實際的應用型實驗,可使學生親身感受到物理實驗的實用價值,能強烈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作為教師,我們應成為勇于進取、善于創新的模范,因為無論實驗方法的革新、教具的創造、實驗的新穎設計,對學生都有很強的感染力,會不知不覺在學生心里播下創造的種子。在實驗課教學中,教師務必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能使學生學習知識,走便捷之路,也是學生進行實踐和創新必備的基本功。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多采用設疑、啟發提問的方式,來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多動手動腦,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來培養學生思維的自覺性t多展開討論,發表不同見解,來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多采用一題多變,一題多問的方式,來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通過這些思維方法的培養,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目的。對教材要求的學生實驗,我們更要改變那種照本照做的習慣。

在完成實驗課要求后,要引導一些實驗基礎好的同學,讓他們利用實驗器材,自由發揮,給他們有一個探索和創新的機會。如在連接串并聯電路時,有的同學就通過自己組裝連接,發現了原來串聯時較亮的小電珠,到了并聯時卻暗了起來,而串聯時暗的在并聯時反而亮的現象。通過這樣的實驗,培養了他們的思考及探索的精神。在演示實驗中,教師也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探索研究。有些教師在演示實驗教學前指導全體學生備課,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儀器和實驗條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事實驗操作,提高他們獨立操作、手腦并用的能力。這是很值得借鑒的一種做法。我們還可通過制做教具、學具,把許多演示實驗改成學生探索性實驗,將驗證性實驗變為啟發性實驗。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對啟發學生刨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十分有利。

在學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實驗技能后,我們可以有計劃地組織一些課外活動,配合課堂實驗教學。開展學科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外活動的內容,做到既注意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又注意活動的趣味性,保證實驗課教學和課外活動的內在聯系。例如:在學完聲學后,我們指導學生自制鳥嗚器;在學了光學后,指導學生自制潛望鏡、照相機等等。這樣把課內和課外內容銜接好,課內課外就能相互補充,既增加學生對物理科學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他們動手及創造能力。現代創造學理論告訴我們:人人都有創新的潛能,這種潛能是可以開發和培養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具有創新意識,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充分挖掘刨新素材,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勇于進行創新實踐,把握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努力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從而實現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