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中加強中學物理教學實效探討
時間:2022-03-13 04:46:00
導語:新課程中加強中學物理教學實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對傳統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進行調整和改革,構建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學實效呢?筆者認為要抓好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抓好入門教育
興趣總是與人們對事物的情感態度緊密相連,當人們接觸到事物,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時,就會對它產生向往的心理,進而對它發生興趣。沒有這種情感,就不可能形成興趣。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種物理現象的規律和物質結構的一門科學。
二、轉變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是學校教育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二者的關系構成了學校教育中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傳統師生的關系是一種主動傳授和被動接受的關系,教師是教學的主體,二者只能通過知識和技能等信息媒介進行溝通,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關系。新課程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平等合作、對話理解的師生關系。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不能再把學生看做是消極的知識“容器”,而應該把學生看做是知識的積極構建者,應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特征,讓他們得以充分發揮。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熱愛教師,聽從教師的教誨,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三、引導閱讀理解
物理的定義、定律一般是客觀平自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會影響對概念的理解,教師在閱讀課文時必須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從而提高閱讀效果,增強對概念的理解。例如: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這里“垂直”就是關鍵詞。在指導閱讀時,首先要讓學生把關鍵詞找出來,把學生的閱讀從模糊的總體轉變到精確的定位上。在這些關鍵處放慢閱讀速度,從字面意義上理解物理的實質。此外,教師還應要求學生盡可能地結合自身的實際感受去閱讀,這對培養學生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式很重要。
四、注重學用結合
不少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感興趣,覺得很好玩,但要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時,便會感到不知所措,這是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緣故。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學用結合的能力,把物理學活學透。每當向學生傳授新的物理知識時,都應聯系它在實際生產或生活中的某些應用,同時要求學生細心觀察周圍的世界,找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事例。如講到“杠桿的平衡條件”時,以桿秤為例,讓學生分析出“小小秤砣壓千斤”的道理,并可進一步提出一個常見的問題:有的不法商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接著引導學生列出“杠桿平衡條件”表達式,畫出桿秤杠桿示意圖。通過這個例子,學生對“杠桿平衡的條件”會有更深的理解,從而運用自如。如學習“浮力”后,可去碼頭看看船舶上標著的“吃水線”,搞清輪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學習了“簡單機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車,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桿,哪部分是輪軸,哪部分是滑輪組,然后進一步觀察這些部分是如何協調運行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教師要提醒學生處處留心,只有把所學知識和實際運用聯系起來,才能真正學好物理。總之,作為主導的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統一起來,同步進行,實現教學的優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上一篇:衛生局技術骨干人事編制關系解決方案
- 下一篇:爭創護理示范醫院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