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策略

時間:2022-07-14 04:14:23

導語:初中物理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物理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策略

一、注重興趣培養,鼓勵學生探究

初中物理教學中不難發現,一些學生在課堂中總表現得死氣沉沉,上課不認真聽,作業不能很好地完成。究其原因并不是學生學不懂,而是學生不愿意學,即學生對這門學科不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是很關鍵的。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首先,要創設以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在“光的色彩、顏色”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關閉教室的門窗并拉上窗簾后問學生:“如果你們要看見我怎么辦?”有的學生就拿出了電筒照射,教師接著追問:“電筒會發光,還有什么會發光?”學生列舉了大量生活中能發光的物體后,教師問:“我們如何給正在發光的物體進行定義?”從而引入光源概念,再根據學生所列舉的光源來進行分類。其次,要注重通過實驗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色光的混合”的學習中,教師以問題“將紅、綠、藍中任意兩種色光射到白紙上,相互重疊的區域是什么顏色”來引導學生思考實驗方法,并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實驗后總結三原色知識點。

二、注重方法引導,引導學生探究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不斷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大膽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析、探究。首先,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很多學生都已經習慣了被動接受知識而不愿提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還要通過創設探究氛圍來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如在“動能”的教學中,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動能的概念并理解動能的大小與運動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的大小有關的知識點,教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并提出問題:“同一個小球從不同的高度滾下時,滾到斜面下端時的速度有什么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將不同質量的小球從相同的高度滾下時,將小紙盒推動的距離又有什么不同?又說明了什么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理解動能概念。在“重力勢能”的探究中,既然學生理解了動能的概念,那么如果物體被舉高后落下又會有什么樣的效果?借助對動能的探究而引導學生圍繞物體的質量、高度等因素進行猜想,然后再用實驗驗證,讓學生經歷從猜想到實驗,從實驗到結論的探究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采用“猜想—驗證”的方法來進行探究,通過猜想進行假設,借助實驗來證明自己的假設,從而獲得知識。

三、加強師生互動,合作參與探究

在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學生探究的引導者,只有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師生形成互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探究能力培養。以“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提出問題:“為什么要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為什么在杠桿兩邊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調節鉤碼位置,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學生交流后,教師總結杠桿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從支點到動(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即力臂的長度,才可從杠桿上的刻度值直接讀出。接著提出問題:“實驗器材中一個鉤碼的質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課本記錄實驗數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單位是什么?”引導學生探究后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公式,教師以精講方式對公式中涉及的物理量進行解釋,再以生活中簡單的杠桿來引導學生對該公式進行理解。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討論,討論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探究結果,同時也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涉及的重點和難點以精講釋疑方式進行引導。

四、聯系生活應用,動手實踐探究

物理知識源于生活,也將最終應用于生活。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構建起物理知識后,教師還要注重以任務驅動方式引導學生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首先,要注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用物理知識。如在學習了“家庭電路”后,讓學生收集測電筆等電工用具對家庭電路進行檢修;學習“照相機”時,開展“照相機模型”制作。在這個過程中為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可采用競賽或作品展等方式進行。其次,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物理知識。如激光筆可以作為光學實驗的光源;老花眼鏡可以作為凸透鏡,近視眼鏡可以作為凹透鏡等。當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物理知識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其中涉及的知識進行分析,在遇到問題時積極思考,尤其要注重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思考,如磨菜刀時為什么要不斷澆水?為什么灌滿水的瓶子不易破?當物理學習和生活成為一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了,探究能力的培養也就有了基礎??傊诔踔形锢斫虒W中,教師一定要把握住“科學探究能力”這一核心,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出發點,給予學生方法的引導,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中,結合生活中的應用去探究,這樣才能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在自主參與探究過程中構建知識,提高探究能力。

作者:楊海蘭工作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