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中學生良好解題習慣的培養

時間:2022-06-09 11:47:46

導語:物理教學中學生良好解題習慣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教學中學生良好解題習慣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熟練掌握物理基礎知識的習慣,為解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解析物理習題時,經常要應用相應概念、定律和公式,從而決定解題的方向和思路,正確的概念是解題思路的基礎,如果概念不清,定律不熟,則必無正確思路[1]。所以,首先要加強物理基礎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對定理、定律等爛熟于心。其次,要加強物理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對每個章節的主要內容進行小結,區別相似的定律,以促進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應用[2]。比如在學習電學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對串聯電路、并聯電路的電流、電壓、電阻規律常常會混淆,解題時經常分辨不清。針對這個問題,筆者這樣處理:在開始教學串、并連電路規律時,讓學生在筆記本上專門留一頁面,把這頁面平均分成兩邊,一邊畫上串聯電路圖,另一邊畫上并聯電路圖,緊接著每學一個規律分別歸納在下面,對比記憶,每天開始上課時,讓學生花一兩分鐘時間先復習一遍,然后緊接著提問鞏固。長時間以后就會發現,這樣多次重復對比,學生記憶很深刻,應用這些規律解題時就得心應手。這個方法可用在其他知識的學習、記憶上,效果很好。對于物理學中的計算公式要特別強調其適用的條件,只有弄清了每個公式的適用條件,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正確地應用公式解決問題。比如使用歐姆定律(I=UR)解題時,學生經常生搬硬套,應用已知條件時張冠李戴。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強調歐姆定律有三個適用條件:①每個物理量只能用國際單位,即I的單位取A,U的單位取V,R的單位取Ω;②同一性,即I、U、R必須是同一個用電器的電流、電壓、電阻值;③同時性,即必須是電路在同一種狀態時的I、U、R,同時要讓學生明白,即使是同一個用電器,如果在不同的電路狀態時,則它的I、U、R的大小也會改變,還要強調使用歐姆定律時,這三個條件必須同時滿足,缺一不可。學生掌握了這些適用條件,在使用歐姆定律解題時就能做到心中有數、思維清晰,就不會亂用已知條件。每個物理量都涉及常用單位和國際單位,要教會學生掌握每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單位[3]。例如在教學電功率的計算時,用到的公式P=Wt就要強調它的適用條件有兩條:①每個物理量統一采用國際單位,即W的單位是J,t的單位是s,那么P的單位就是W;②每個物理量統一采用常用單位,即W的單位是kwh,t的單位是h,那么P的單位就是kw。還要強調,這兩套單位各自獨立不能混用,但是kwh和J同是電能的單位,它們之間可以換算,即1kwh=3.6×106J。

二、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明確解題思路

解析物理習題時,一般有以下解題思路:1.審題。培養學生解題習慣的第一步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良好的審題習慣是提高解題能力的前提[4]。在教學中經常出現,教師在訂正學生做錯的習題時,要求學生認真讀完整個題目,從而知道自己錯在哪兒。這就說明學生做題時審題不認真,經常是掃一眼題目就答題,根本沒有弄清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是什么,甚至連題目都沒有讀完,就自作主張地答題。所以,認真讀題是審題的關鍵。要求學生在讀題過程中手里拿著鉛筆,把重要的已知條件都畫出來。比如,力學習題里有“某個物體”、“靜止”、“勻速直線運動”等條件都一一勾畫出來;電學習題里要特別注意找出用電器之間是“串聯”還是“并聯”,初步明確題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只有讀完整個題目后,才能根據題意正確判斷,它屬于什么知識范圍的問題,可應用哪些知識解決。2.確定研究對象。要研究的是哪個物體、哪段電路、哪個用電器等,找出研究對象的已知量。在解決探究類問題時,要求學生先找出“探究目的”,明確題目要解決的問題。只有確定研究的對象、確定解決問題的目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3.對問題進行分析與綜合。在弄清研究對象的物理狀態和物理過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聯系,明確問題所遵循的物理規律[5]。如對力學的研究對象———某一物體,搞清它的運動狀態(是靜止還是勻速直線運動),進行受力分析或做功情況分析;對電學的研究對象———某一電阻、用電器或某一段電路中的電流(I)、電壓(U)、電阻(R)、電功率(P)等情況如何。通過對問題的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解題中最關鍵也是最困難的一步。4.建立有關的關系式。依據問題已知的條件和物理學的相關規律,用文字和符號表達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關系式。物理計算題的書寫格式非常重要,一定要先把物理量的單位統一,然后寫出公式,必要時還要進行公式運算。5.進行運算討論。解題運算公式需要代入數據和單位進行計算,有時還需要進行必要的分析討論。確定了解題公式后,還要明確公式的適用條件(也就是公式中每個物理量要采用的單位分別是什么,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才能使用這個公式)。計算得出的結果一定要帶上對應的單位,如果是計算題則還要進行問題的總結回答。當然,有些物理習題尚有一些具體思路,為了讓學生掌握這些思路,要靠教師經常地引導和學生練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按著清晰的科學思路分析、講解問題,但在講解后還應提示學生,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解題方法?教師良好的示范性,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6]。學生練習時,總是按著科學的思路思考和表達,但還要培養他們反向思維的能力,當按常規思路找不到解題方法時,可以從反方向推導,找出解題方法。比如,學生剛開始學習“慣性”這一知識時,往往會認為影響物體慣性大小的因素是速度,物體速度越快,慣性就越大。為了糾正這種錯誤的認識,筆者這樣引導:提問什么樣的物體有慣性?學生回答: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接著又問:靜止的物體有沒有慣性?學生有些遲疑,筆者又問了一遍:什么樣的物體有慣性?學生考慮了一下,大聲說:一切物體都有慣性。筆者又問:“一切物體”是否包括靜止的物體呢?學生回答:當然包括了。筆者又問:靜止的物體是否有慣性呢?學生想了想回答:“當然有了!”筆者又問:靜止的物體速度是多大?學生答:速度為零。到這時,學生明白,速度為零的物體也有慣性,影響慣性大小的因素不是速度。

三、培養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習慣,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

有許多物理習題,可以從不同方向思考,有多種解題途徑。例如密度知識,解決“空心問題”就有多種方法。比如,一個銅球的質量是178g,體積是40cm3,判斷這個銅球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直接想到的方法是:①比密度,就是把這個銅球的密度算出來和銅的密度比較,就可以得出結論;筆者要求學生用三種方法解決問題。學生經過認真考慮,找出了另外兩種方法:②比體積;③比質量。電學部分的很多題都是一題多解,例如電路總功率的計算可以有多種方法:①P總=U總I總,②P總=I總2R總,③P總=U2總U總,④P總=P1+P2+……+Pn,教師編寫有針對性的練習題,讓學生根據題目給出的條件,選擇合適的公式、方式解決問題。經常這樣訓練,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還能開闊學生視野,最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更開放。四、培養學生解題后反思、總結、自我糾錯的習慣,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在解題過程中還應該保持思路清晰、書寫工整、繪圖美觀,并注意總結和反思。重視解題后的反思,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反思習慣,既可牢固掌握“雙基”,促進知識有效遷移,深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又可提高他們的解題效率和正確率。例如教學“動能”這一知識點時,有這樣一道題:一輛灑水車在平直路面上勻速灑水,則它的動能是%%%%(選填“增大、減小、不變”),學生都選了“不變”,這時筆者并不急于說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認真讀題,一遍不行,再讀一遍,同時讓學生反思影響灑水車動能的因素,即“質量”、“速度”是否有變化,然后讓學生討論。很快就有學生發現灑水車是在一路“灑水”,它的質量在減小,它的動能應該是“減小”的。又如,將質量為7.9kg的正方體實心鐵塊放在面積為0.5m2的正方形水平桌面正中央,求鐵塊對桌面的壓強(ρ鐵=7.9×103kg/m3,g=10N/kg)。這道題學生經常會這樣解:F壓=G=mg=7.9kg×10N/kg=79N,壓強p=F壓S=79N0.5m2=158Pa。這種錯誤的解法很普遍,學生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已經跳入“陷阱”,他們錯把桌子的面積當做受力面積。在學生做完這道題后,教師可讓學生反思:什么是受力面積(S)?即兩物體的接觸面積。同時,這樣可加深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①用一個手指托起一個粉筆盒,讓學生觀察:受力面積是哪部分,是手指的面積,是粉筆盒的底面積,還是手指與粉筆盒相互接觸的面積?②把一個粉筆盒放在講桌中央,讓學生觀察它們的接觸面積是哪部分?是桌子的面積,還是粉筆盒與桌子相互接觸的面積?接著讓學生思考:0.5m2是兩物體的接觸面積嗎?學生認真討論、思考后發現,他們錯把桌子的面積當做受力面積。接著讓他們考慮:怎樣得到“受力面積”?學生會重新審題,找到“正方體實心鐵塊”才是解題關鍵,正方體鐵塊的底面積才是受力面積S,根據:V鐵=m鐵ρ鐵=7.9kg7.9×103kg/m3=10-3m3,正方體體積V=a3,正方體邊長a=10-3m33姨=0.1m,受力面積S=a2=0.1m×0.1m=0.01m2=10-2m2,鐵塊對桌面的壓強p=F壓S=79N10-2m2=7900Pa。這樣經常訓練、引導反思、總結,更容易讓學生掌握知識、更深刻地認識錯誤,使學生的思維更靈活、更準確、更全面。學生良好解題習慣的培養非一日之功,如果訓練,堅持不懈,一如既往,就一定會大見成效,使學生做到:認真審題、書寫工整、格式規范、計算準確、認真復查、及時完成、重視糾錯。相信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和準確率,從而增強初中物理教學效果。

作者:毛榮芬 單位:玉溪市紅塔區大營街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