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學核心素養培養

時間:2022-06-27 10:31:18

導語: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學核心素養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學核心素養培養

一、采用多元教學方式拓寬學生的思維

在物理學習中初中生習慣于憑直覺判斷,利用所學的知識、規律進行理性分析的能力較弱,需要啟迪學生思維,這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刻板會使得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難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心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為學生呈現一些生活中不常見或實驗室中不易操作的物理現象,加深學生的印象;播放教學視頻資料,提出相關的物理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拓展思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創設情境開展教學,如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引入生活素材,或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拓展思維;采用合作學習法,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進行合作討論,取長補短,完善知識體系;自主探究教學,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權和獨立思考的時間,并從旁適時指導。學生可以圍繞問題,查閱資料、自主探究,或與同伴交流討論找到答案。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容,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更好地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教學中,關于聲音的產生,教材設計了兩個小實驗,并列舉了大量關于聲音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現象,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現象。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內容進行課堂教學,不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調整教學設計,可首先演示橡皮筋和聲帶振動這兩個物理現象,帶領學生初步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然后提出問題:是不是所有聲音都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接著輕輕敲擊講臺,要求學生判斷發聲的講臺是否在振動?由于學生離講臺較遠,且講臺的振動較小,學生會認為發聲的講臺沒有振動,從而形成一個認知沖突。教師可就此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講臺上放一瓶水,再敲擊講臺發聲,讓學生觀察水面的情況,學生能明顯發現水面的振動,水面振動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呢?水在實驗探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實驗結束后,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發聲物體振動的例子,要求學生設計實驗,證明發聲的物體在振動。上述課堂教學設計包含了隨堂實驗、分組實驗、小組討論、問題情境引領、多媒體呈現等多元教學方式,可有效培養學生的猜想、推理、思辨等物理思維,獲得高效的物理學習方法。

二、拓展思維,促進學生物理觀念的形成

物理思維包括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極限思維、物理模型、類比等效思維等。要正確解釋物理現象,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學生必須學會運用邏輯思維去分析、處理問題,這要求學生能在物理學習中舉一反三、一題多解,重視過程推導與分析,培養多元思維,形成物理觀念。例如,在“物態變化”的教學中,學生常常將生活中看到的“白氣”,包括熱氣和冷氣誤認為是水蒸氣。原因是學生僅看到“白氣”的物質形態,而沒有對其本質特征進行邏輯分析。鑒于此,教師需要設置兩個問題:一是人們用肉眼能夠看到水蒸氣嗎?二是人們可以看到“白氣”,“白氣”是水蒸氣嗎?利用這兩個對關鍵知識點的設疑,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思考。此外,教師可以詳細講解“白氣”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分析水蒸氣從哪里來的,又為什么會液化為小水珠,通過邏輯分析和過程分析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物質觀。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教師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人們水平用力推一個放在水平地面的物體,但是沒有推動,那么推力和阻力之間的大小有什么關系?盡管大多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二力平衡的條件非常熟悉,但由于缺乏邏輯分析和理性思考,不少學生認為問題的答案是推力小于阻力,這表明部分學生還未形成運動與相互作用的物理觀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僅依靠觀察實驗現象,還要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進行從運動到力、從力到運動,由因到果、由果推因的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運動與相互作用”的物理觀念。

三、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還要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拓展物理學習環境,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等均有物理學習的素材。首先是學校環境。學生要充分利用在校的學習時間和多種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如在物理實驗室進行實驗,在電子閱覽室拓展物理知識;其次是家庭的生活環境。物理是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物理知識在生活環境中的應用隨處可見,學生要留心觀察生活,將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與課堂所學物理知識相結合,探究物理本質,或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實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最后是社會環境。學生是獨立的社會個體,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社會實踐能力。例如,在“平面鏡成像”的教學中,教師不應簡單講解或演示簡化實驗,而應組織學生開展實驗,親自觀察平面鏡成像的全過程,以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在完成實驗后,要求學生分組交流討論各自的實驗結果和所得結論,聯系生活實際思考生活中哪些現象或者物品體現了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在課余搜集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如瓷磚地面、平整光滑的金屬面板、玻璃窗等,并與其他學生交流分享。

四、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多元的教學評價可以堅定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教師要著力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這意味著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等均需多元化。首先,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要自主思考,進行合作學習,教師給予正確及時的引導,評價主體既要有教師評價,又要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互評,這樣能夠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其次,評價內容的多元化,物理核心素養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和科學態度等,教學評價應包含這些內容,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要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思維能力等各方面進行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教學評價貫穿于物理教學各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口語表述、肢體語言或者文字點評等不同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師生需要共同努力,明確各自的角色定位。教師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生也要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發揮主體作用,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發展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俊濤.淺談初中物理的教學策略[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9,(5).

作者:李水林 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中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