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環節引入初探論文
時間:2022-05-07 06:20:00
導語:物理課環節引入初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引入新課,是課堂教學中必要的環節,也是教學全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這一環節設計得好壞,對實現課堂教學整體結構的優化起重要的作用。
總結多年來初中物理教學實踐,大凡比較好的引入環節,一般都滲透有情景性、趣味性、感染性、啟發性、知識性、貼近性、參與性、美感性、實踐性和評價性等十個因子,下面分別談談這十個因子在初中物理課引入環節中的運用。
一、借景性。學生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中其情感體驗是不大相同的。教學實踐證明,良好的物理教學環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欲。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觀察和實驗是物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獲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規律,認識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選用不同類型的物理實驗作為物理課的引入環節,能夠達到創設良好環境的目的。例如,“長度的測量”這一課題,內容很枯燥,如果上課伊始要求學生用毫米刻度的短尺量自己課本的寬度和一頁紙的厚度,并要求同學間相互核對測量結果,同學們發現每個人量度的數值都不一樣。這樣引入新課,使“平淡”的課題變得比較生動,調動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欲。此外,還應重視在特定意義的環境中引入新課,如在物理實驗室上課,在參觀中學習物理知識,等等,效果也很好。
二、趣味性。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是學好物理的前提。如果教師用促人深省的發問,用妙趣橫生的游戲,用引人入勝的故事,用簡單明了的實驗作為物理課的引入環節,不僅能滿足初中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且他們將以一種輕松的心境和濃厚的興趣學習新課。例如,在“摩擦”的教學中,讓兩個力氣差不多的學生上臺做一個“奪瓶”的游戲,教師先讓其中一位同學抓住較細的瓶頸,另一位同學抓住較粗的瓶身,然后互相拉奪,看誰獲勝。接著教師讓獲勝者將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奪,看能否再獲勝?為什么?這樣引入新課,有活潑的形式,有緊張的情節,有逼真的表演,有熱烈的場面,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勻興趣。設計滲透趣味性因子的引入環節,要注意避免把發噱的東西作為趣味點。
三、感染性。感染性是人們在接觸外界事物時,從中品味到它包蘊的思想,從而激起強烈的情感。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情感具有巨大的動力功能,它對學生的學習情緒有發動、強化和支配的作用。在引入環節中滲透感染性因子可以從兩個方面努力:第一,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溫和的語言,飽滿的情懷,來感化學生,使學生覺得老師和藹可親,從而對老師產生崇敬的情感。學生受這種情感的驅使,必然會“親其師,信其道”、“敬而受教。”第二,注意引入新課的藝術性:1.以情動情,例如,在學習“慣性、慣性的應用”時,一開始,教師可以用生動的語言,風趣的動作,繪聲繪色地介紹自己跌交的“學問”,使學生對慣性和慣性的應用獲得一些感性認識;2.對教材爛熟于心,并內化為自己的心理品質,從而在引入新課的過程中,真心實意地說明自己的立場、觀點、方法,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3.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和藝術勉力。例如:在“運動和靜止”的教學中,可以講一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個法國飛行員在高空飛行能抓到子彈的故事,或者運用教材提供的伽利略對運動和靜止相對性的生動描述(《初中物理課本第一冊》P51,1982年版)引入新課,都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設計滲透感染性因子的引入環節,關鍵是要提供和顯示鮮明、生動、具體的形象和情境。
四、啟發性。運用啟發性因子引入新課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觀察和實驗、討論和講述某一現象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可以借助設疑來啟發學生思考;可以設置懸念,啟發、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可以借助師生對話,通過獲取反饋信息,為學生矯正思路,等等。教學實踐證明,引入環節一旦具有啟發性,課堂上就會出現學生積極、主動求知的局面。設計滲透啟發性因子的引入環節;關鍵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講求針對性,所選問題應是學生最為關注、最感興趣,又是他們似懂非懂的問題。
五、知識性。知識是思維操作的工具。知、情是相通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有所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識。初中物理教學中有些課題所含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有時存在一定的距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設計含有知識性的引入環節。例如,學習“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時,學生從日常經驗出發往往認為“力是產生運動的原因”。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先做一個用力推小車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認真觀察。開始,學生看到:用力推小車,小車就運動,不用力推,小車就不運動這一現象。繼而教師停止用力推車,學生發現車子仍然在運動,經過一段時間后,才慢慢地停下來。當這一事實出現時,教師可緊追一個“為什么。”當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發現經驗的看法不對時,就會產生探究新規律的強烈欲望。設計滲透知識性因子的引入環節,一定要服從于、服務于新的教學內容。
六、貼近性。主要指新課引入環節中選用的材料,應是切合初中學生年齡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應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物理現象。例如,蓋棉被為什么覺得暖和?冰塊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為什么會產生高山反應?刻絲鉗口上為什么刻有花紋?1度電是什么意思?等等。因為選用的材料是學生所熟悉的,所以他們感到親切,這有助于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
七、參與性。這里所說的“參與性”,既指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直接參與新課引入活動,又指學生在教學的具體進程中,通過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引入環節更完善和更有實效。設計滲透參與性因子的引入環節,關鍵是要確立“學生為主體”的地位,并教育學生增強參與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八、美感性。美感是一種比較高級的情感,它具有陶冶學生情操的功能,因此,教師應該針對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要,在初中物理課引入環節中滲透與新課題相關的、能夠引發美感體驗的內容,讓學生從新課一開始就感知到美的語言、美的情景、美的行為、美的教具等,從而心情舒暢,興趣盎然的學習新課。設計滲透美感性的引入環節,一般滅了運用如下幾種方式;1.精心修飾教學語言,精心設計板書,使學生在接受引入信息時能夠感受到“美”;2.精心加工用以引入新課的各種教具(實驗儀器,實物模型、幻燈片和掛圖等),使之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使學生感到聽課是一種美的享受。
九、實踐性。由于初中學生好奇、好動,教師根據他們的這一特點,在初中物理教學當中,設計含有實踐性因子的引入環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圍繞一節課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讓學生親手操作、實驗,其形式有做一做、試一試、量一量、稱一稱、畫一畫、賽一賽等、設計滲透實踐性因子的引入環節,一般應注意:1.選用的實驗宜小不宜大,花費時間少,但趣味性要強,啟發性要大;2.要盡可能地滲透競爭因素,如,“夾玻璃球”比賽(摩擦),“鉆孔”比賽(壓強),“接電燈”比賽(電路),“登樓”比賽(機械功率),等等,這不但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學習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十、評價性。在物理課的引入環節中,滲透評價性因子是很需要的。教師對學生所作的正確、恰當的評價,能激發起學生愉快的情感和積極向上的求知欲望。評價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語言進行簡單評價,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勢示意評價,還可以用啟發式或示范性的講解來評價,不僅可以用鼓勵、表揚的方法,必要時也可以用檢查、批評的方法來評價,關鍵在于正確、恰當,在于公平地對待學生。
初中物理課引入環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師匠心獨運,在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征、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在物理課的引入環節中成功地滲透上述十個因子中的一、兩個因子,教學就會有吸引方。在具體實施引入環節的設計時,我們認為應該擺正兩個關系:
一、擺正局部和整體的關系。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整體,引入環節是其中一部分,教師設計引入環節一定要服從于人、服務于課的整體結構的和諧統一,有利于教學過程的最佳運行,有利于發揮課的整體功能,并為全課的最佳效益奠定基礎。因此,初中物理課無論采用什么引入形式,都要簡明扼要,生動有趣,引思傳神。努力做到不多設一個沒有必要設置的情境,不多說一句不必說的話,不多做一個與課題聯系不大的實驗,不追求沒有實際價值而徒有表面上熱鬧的課堂氣氛。物理課的引入環節要講究實效,力爭用較少的時間實現最優的引入,以便為以后課的展開和收尾提供充裕的時間。
二、擺正熱烈和凝重的關系。引入新課需要有熱烈的課堂氣氛,因為在熱烈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往往會有熱烈的情緒,大腦易進入適宜的興奮狀態。但是教學實踐表明,單純熱烈的課堂氣氛,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為無關的事物所陶醉,從而影響對教學內容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在設計引入環節時,首先應該適應本課題既定的教學目標,從學生、教材、教師特點出發,設計出合適的引入新課的形式,使引入環節既有熱烈的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在熱烈中沉靜下來進行思考。
- 上一篇:物資工業公司安全工作報告
- 下一篇:物理教學思維能力培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