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文化與理論學習

時間:2022-09-09 10:41:00

導語:物理文化與理論學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文化與理論學習

[摘要]本文通過對新課標的認識,闡述了體育教學中的很多舊思想、舊觀念是需要轉變的。并且強調在體育教學中,技術教學和理論教學是同等重要的,兩者可以達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關鍵詞]體育教學技術教學理論教學

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過分強調封閉,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化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傳統的體育課已不再受到學生的歡迎。2001年新的體育教學大綱的實施頒布,為我們高中體育教學指明了方向。根據新的體育教學大綱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統一性和選擇性相結合的原則,我校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選擇了室外體育課采取“半開放式”的形式;室內體育課使用電教多媒體手段進行體育理論課的教學。

一、新課標對體育教學的影響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體育教學中很多舊觀念制約著當前學校體育的發展,與新《大綱》不相適應。要想使學校體育向縱深發展,符合新《大綱》的要求,就必須轉變舊思想和舊觀念。

1.體育教學內容的轉變

隨著體育教育的發展,單純的競技教學和身體素質內容,已不適應現代體育教育發展的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紀,體育教學的內容覆蓋著體質、生理、心理、道德、人口、經濟、哲學、美學、健康等學科。(1)技術技能教學內容傳統體育教學中技術、技能的內容以田徑、體操和三大球為主,學習時不分性別、年齡、體質狀況、技術基礎全班統一,忽視了學生個人的特點,興趣和各方面的差異,不利于學習。在現代體育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性別、年齡、興趣、體質等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技術、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解決了教學中學生“吃不飽”和“吃不了”的難題。(2)理論教學內容。現代體育教學中要重視理論課的教學,增加理論課在教學中的比重。學生通過對營養與健康、養生與保健的學習,增強學生自覺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通過對我國傳統項目史、奧運淵源等體育史的學習,激發他們的愛國激情,使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美好愿望更強烈;通過動作技術原理、項目規則的學習,促進體育實踐教學的效果。

2.體育教學組織的轉變

傳統體育教學忽視教學的效果,重視教學的過程,“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步曲是多年的教學組織模式。“鐵”的紀律,整齊的隊形是課堂組織好的典范,學生在這種“死”教學環境條件下心理處于壓抑狀態,他們只能機械地從事與自己毫無興趣的活動,學生的個性被抹殺。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呆板是學生愛體育卻害怕上體育課的主要原因。體育課成了學生的一種沉重負擔,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效果。現代體育教學的組織必須營造一種生動、活潑、快樂的教學氛圍。從知、情、意、行入手,重過程的參與、重個性的解放,重師生關系的和諧、重成功的體驗,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使課堂教學做到嚴而不死、活而不亂。

3.體育教學方法的轉變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采用封閉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要求嚴格,他們認為“嚴師出高徒”,對課堂上學生的一些“出軌”行為嚴厲批評,甚至體罰,這樣加深了學生的消極情緒,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要隨之改進提高。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多肯定、多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每個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成。同時合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施,改進教法,提高教學效果。

4.教師角色理念的轉變

體育教師傳統上是體育教學中的領導者,往往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現代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獨奏者”的角色轉變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是領導者,而是引導者,幫助和引導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要由“學適應教”轉變到“教適應學”;要把主動性還給學生,把體育課當成是給學生提供充分鍛煉、發展自我的機會,讓學生真正成課堂的主人。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內在的體育需求創設一系列和諧、民主、寬松的體育學習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體育活動。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使學生會學、樂學、善學,從而保證學生達到發揮和發展的最佳效果。

二、正確處理好體育教學中技術教學和理論教學的關系

1.通過體育理論知識傳授,教會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

體育教材是學生進行體育知識學習的主要教學資料體育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對體育教材的學習是學生學習體育的基礎。重點應指導學生了解體育教材的知識結構,讓他們知道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指導他們邊閱讀、邊思考、邊比劃、邊練習。使學生對體育實踐內容有一個粗略的印象,體育教科書中的插圖和圖示有完整動作圖、分解動作圖、輔助練習圖、練習方法圖、游戲方法圖、戰術配合圖及衛生保健知識圖等,它們是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的有效資料,教師應指導學生看懂體育教學資料中的插圖和與圖示的內容動作順序、動作路線及技術要求等,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自學能力,以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體育的基礎知識與運動技能。學生體育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應幫助學生進行體育基礎知識的學習,教會一些簡單的學習方法。

2.針對體育課的不同類型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

體育課通常分為實踐課和理論課,而從體育課的特點和課時分布來看,大部分為實踐課。從教學內容來分可分為:新授課和復習綜合課。總之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有不同類型的課型,而不同類型的課的教學目標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時必須以課的類型為依據,才能做到有效指導。在新授課中教師的“教”的比重稍大于學生的“學”,在綜合復習課時則要更注重學生的“學”,此時學生的“學”法將形成學生的體育學習習慣和能力。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新授課學習時,在泛化和分化階段,教師利用一定條件,對某些錯誤動作加以限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動作學習的泛化和分化階段,教師自身要加強正確方法的學習,為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和動作示范,并利用一定量的輔助手段進行學法指導,促使學生正確學會動作。在復習綜合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運用示范和點撥法,引導學生“學”法的遷移和運用,促使學生會“學”。文化形成的一個標志是文化共同體的確認,也就是該文化的穩定的創造群體的形成。作為物理文化的創造群體——物理科學共同體,它的形成是在近代科學革命之后,以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的產生為標志。眾所周知,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物質結構及物質運動一般規律的科學。它的起源,內源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好奇與探索,外源于人類生存和生產力的發展。從古希臘先哲對物質本原的探索到亞力士多德對力與運動關系的思考,從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到墨家對力與運動的本質的認識等等,都是古代物理學的成就。其特點是:研究者大多屬于哲學家和神學家、研究方法基本上屬于猜測和思辨的階段并具有神秘主義色彩,其結論缺乏廣泛的認知群體。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和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自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拉開了近代科學革命的序幕,人們逐漸開始擺脫神學和經院哲學的束縛,研究方法也發生了質的變化。隨著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和得到公認,在科學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研究群體——物理科學共同體。此后,隨著物理學理論和物質性成果的發展、擴展和其輻射作用,使得不但物理科學共同體的獨立性逐漸增強,而且具有了更廣泛的社會認知群體的基礎,從而進一步有力地推動了物理文化的發展。

考慮到物理文化的整個形成過程,我們借用“群體”以及“意義網絡”兩個基本概念,將物理文化界定為:物理文化是由物理科學家群體在認識物理世界和相互交往中自覺形成的一種相對獨立、相對穩定的社會意義網絡。處在這個意義網絡中的有物理科學研究者、物理科學語言符號、物理學的科學方法、研究成果、精神與價值觀念及其共享群體。這里,物理科學共同體是由物理科學研究者組成的特殊社會群體,是物理文化的創造主體;物理科學語言符號是用于物理科學共同體內部相互間的交往以及成果的表達工具;物理科學方法是物理科學工作者在研究過程中所借助的并導致了成果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是物理學的理論、實驗和實踐性產品;共享群體是物理文化所輻射的廣泛人類群體也是物理文化的受用主體。

三、物理文化精神

眾所周知,科學一開始有兩個起源:一個主要是人們為滿足自己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另一個主要是為了改造生產工具。前者是對未知世界之“真”的認識,是主觀符合客觀;后者則始終孕育著社會的“善”,是客觀符合主觀。其實這二者都是在人類的內在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的驅使下形成的。由于物理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物理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是要實現對物質、物質結構及物質運動的一般規律之“真”的認識,當某種“真”的認識借助于技術并服務于社會,使廣泛的群體受益并接受,即表現為物理文化的“善”。而“真”與“善”在物理學體系本身以及在物理文化中實現統一時即體現出一種獨特的“美”。

我們認為物理文化精神,起碼其主要內涵,就是物理科學共同體對物質、物質結構及其物質運動的一般規律之真、善、美統一的執著追求。在一個漫長曲折的歷史過程中,物理文化之所以能夠在物理科學共同體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并得以傳承和不斷發展,正是因為人類的物理文化精神的內在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