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導入藝術分析

時間:2022-10-20 09:52:16

導語:物理教學導入藝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教學導入藝術分析

一節課大致分為引入新課、進行新課、總結教學知識、布置作業四個環節,引入新課是最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環節。實踐證明,一個好的引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下面,筆者就物理教學中的導入藝術,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溫故知新法

溫故知新,顧名思義就是復習這節課要用的以前學過的所有知識,并將其恰當地用在推導本節課的知識上。實踐證明,該方法能很好地建立起學科內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比如,教學“向心加速度”一節,教學伊始,筆者先提出以下的問題:1.“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是什么?它的表達式如何?”學生回答:“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是:物體的加速度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表達式是:F=ma。”2.“曲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學生回答:“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3.“解決曲線運動問題一般思路是什么?”學生回答:“將曲線運動沿著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可以分解受力,也可以分解描述運動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4.“速度、加速度的定義式怎樣?”學生回答:“v=Δx/Δt,a=Δv/Δt。”緊接著讓學生看了幾個圓周運動的視頻,再接著問:“什么是勻速圓周運動?‘勻速’的含義是什么?”學生回答:“物體沿著圓周運動,并且線速度的大小處處相等,這種運動叫勻速圓周運動。‘勻速’的含義是指速率不變,而不是速度不變。”筆者接著說:“那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曲線運動,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一定受到不為零的合外力,那就一定存在著加速度,那么接下來我們探究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的外力沿什么方向?加速度又怎樣呢?”緊接著進入新課講授環節,有效激發了學生想探索未知的欲望。

二、表演導入法

實踐證明,有時候適當地進行表演,可以給學生以新意,迅速抓住學生眼球,進而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效果。比如,教學“自由落體運動”時,筆者提前將實驗器材搬到了教室,等到上課鈴響了,筆者慌慌張張地走進了教室,并故意把一串鑰匙掉到地上。筆者撿起了鑰匙,回到講臺上又一次舉高鑰匙,然后說:“鑰匙一松手就掉到地上了。”學生非常吃驚筆者的做法,都緊緊盯著筆者。此時,筆者問:“其他物體也這樣松手會怎樣運動呢?”學生們說:“肯定會和鑰匙一樣掉到地上。”筆者沒有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做做看。筆者先兩只手分別拿起早已準備好的紙片和粉筆頭,然后同時松了手。結果紙片漂落下去了,粉筆頭直墜到地。之后提問:“為什么鑰匙和粉筆頭下落得快,而紙片飄落得慢?”學生回答:“因為紙片下落時受到空氣阻力作用,而粉筆頭和鑰匙下落時不受空氣阻力作用。”筆者又問:“粉筆頭和鑰匙在下落過程中真的不受空氣阻力嗎?”有學生很快補充:“受!只是紙片受到的空氣阻力較大,粉筆頭和鑰匙所受空氣阻力很小。”筆者肯定了學生的答案,并指出像粉筆頭和鑰匙一樣的所有重物在下落過程中所受空氣阻力都很小,我們可以忽略,這樣就可以認為它們就只受到重力。并告訴學生,像粉筆頭、鑰匙等重物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就叫自由落體運動。實踐證明,在這樣一種愉悅的氛圍中,教師和學生都輕松地完成了任務。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場戲,其目標只有一個,讓學生學到該學的知識形成必須的能力。每一節課都不是孤立的,它前后的各節課都有內在的聯系。因此每備一節課,不應只把這段材料看懂弄會,還應考慮到它與前后有關部分的聯系,才能把它放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選擇合適的引入環節,帶學生進入和諧的課堂。

作者:馬照連 單位:張家川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