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培養能力論文
時間:2022-05-08 03:54:00
導語:物理教學培養能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字:自學能力,獲取知識,研究問題,終身學習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知識大量的涌現。人們要想跟上時代的發展,就要不斷的學習新知識,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一個人在學校得到的知識是很有限的,并且有的知識很快會老化。學生如果沒有自學能力,畢業走上社會參加工作后,勢必很難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也就無法適應迅速發展的時代,就有可能在社會的發展中被淘汰。因此,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學物理教學,要以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宗旨,把教會學生學習作為一項教育目標。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特別是教會學生自學方法比教會學生一些知識更重要,即“受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自學能力是一個人獲得知識和更新知識的重要能力,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在中學時代教師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充分重視并不斷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
閱讀是自學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從指導閱讀教科書入手,使他們學會抓住課文中心,能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問題,還應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可是在當前不少師生仍然不重視對課本的閱讀,一年過去了,課本還是新的,很少翻開看一看。因為教師強調學生課上記筆記,課下看筆記。實際上大部分學生課上記的只是教師的板書,對于完整的知識而言那只是一些重點并不系統。特別是學生往往只憑課堂上聽老師講的定律、公式,不通過自己閱讀、思考和消化就忙于做題,生搬硬套搞題海戰術,結果造成基礎知識不牢,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依賴教師,沒有教師的講解就學不會知識的不良后果。
在中學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閱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學生到學校來讀書,而不是到學校來“聽書”,而教師在學校是教書,而不是“講書”。教就是引導學生怎樣讀書,怎樣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是教師教的目的。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要為學生閱讀教材創造條件
一方面要經常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有了自學能力才能不斷地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迅速發展變化的社會,才能不斷攀登科學的高蜂,另一方面在平時要多為學生閱讀課本創造條件,學生自學必須要有時間的保證。
現在中學的科目繁多,各科作業也很重,學生每天平均自習的時間只有2至3小時,學生感到做作業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看書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一方面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改變那種填鴨式的“滿堂灌”,一堂課如果一講到底,學生便始終處于被動狀態連思考的余地都沒有,有些問題即使上課講了,學生也做了練習了,但一考查起來還是不懂,這說明只有教師的講是不行的,還必須有學生的獨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業題應少而精。題目是永遠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選典型習題指導學生深入探討,獨立思考,在分析習題過程中探索其規律,使自己在解題的實踐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少灌輸,多啟發,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自己學習和鉆研問題的過程。例如在上《歐姆定律》這課時,教師只通過演示實驗講清電流跟電壓的關系,至于電流跟電阻的關系以及歸納得出定律,就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閱讀課文后得出結論,然后教師加以小結.這祥既可以在課堂上有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本,又可使學生自己實驗、思考、討論和研究問題,更促使學生去認真閱讀教材。
二、根據物理教材的特點,加強閱讀指導。
物理課本中既有對現象的描述,又有對現象的分析和概括。既有定量的計算,又有要動手做的實驗。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學“語言”,又有數學“語言”(公式、圖象)還有圖畫“語言”(插圖、照片)。看這樣的書,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數學的計算及其含義,有時還要畫圖。學生剛開始不易讀懂課文,也不習慣這種學習方法,因此,一開始教師就必須耐心的加以引導。要要求學生整章節的閱讀,并給予指導,必要時,在課堂上還要邊讀邊講。重要的句子、結論要求學生用筆劃出來,對一些敘述較復雜的段落還要給予分析解釋。學生入門以后,再對他們提高要求。例如:《阿基米德原理》這一節,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后,對課文提出的概念、定義和原理就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對實驗過程和現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這時教師可通過誰是受力物體,浮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在什么情況下才有浮力等提出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原理”的實質,而不致于去死背條文。物理公式是用數學“語言”來描述物理規律的一種數學表達式。初中學生不易看懂,往往把它當作代數來看待,這就可能出現一些很嚴重的錯誤。例如通過歐姆定律推導出電阻R=U/I,這只是電阻的計算式,不能說電阻和電壓成正比和電流成反比。同樣密度ρ=m/v也不能說密度和質量成正比和體積成反比。因為在物理中有一些物理量只由其自身的因素決定,而和外界的因素無關。這就需要教師一開始就要幫助他們去弄清其含義。在大多數情況下,數學“語言”和文字“語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訓練學生當“翻譯”,經常要求他們將某一物理語言或數學語言“譯”成文字語言或將文字語言“譯”成物理語言或數學語言。例如將“鋼的密度比鋁大,比鉛的小”,“譯”寫成“P鋁<P鋼<P鉛”;又如將歐姆定律I=U/R公式“譯”寫成“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等等。同時還須要求學生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義、適用條件、各物理量的單位以及單位公式的變形等,經常通過這樣的訓練,就能逐步的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此外,物理課本中還常有一些物理術語,如“屬性”、“豎直”、“狀態”、“過程”“相對”“變化”等等,初中學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師通過討論和比較,幫助學生去認識和了解。
三、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逐步培養自學能力。
在初二開始上物理課時,要向學生提出“以課本為主,課前要預習,要學會讀書”的要求,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讀書,還要特別向學生提出預習時應注意了解的內容:①看完一節(或一段)課文后要了解這節(段)課文講了什么物理現象?某個實驗是怎樣進行的,說明什么問題?②這一節(段)講了幾個物理概念和規律?這些概念和規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在日常生活、生產實際中有哪些實例?③在閱讀課本過程中還要經常提些“為什么?”用什么方法解決?④看完了課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問題,并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帶著問題學,以便上課時認真聽講,或向老師提問。除此之外,在課前還需擬定一些預習提綱,用小黑板寫好,掛在教室里,供他們預習時參考。如上《摩擦力》這一節課前列出以下提綱:①什么叫做摩擦力?什么叫做滑動摩擦力?是否兩個物體只要接觸,就一定有摩擦力?②在實驗中為什么要強調木塊在木板上要做勻速運動?為什么由彈簧秤讀出拉力,就知道了木塊和木板之間的摩擦力?③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通過預習提綱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幫助他們有的放矢的進行閱讀,了解課文的中心要點,并逐步學會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從而不斷的提高閱讀能力。最后,在每學完一個單元后,還要引導學生自覺認真的進行復習,要求他們再進行一次全面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指導他們通過前后聯系,縱橫對比,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并進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明確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條件和適用范圍,使之做到理解知識,并融會貫通。
總之,培養自學能力是教學的戰略任務之一,特別是物理學科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面寬,涉及的相關知識較多,學生學習和掌握都較難。畢業后學生肯定還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他們自己進一步的學習和解決,這就需要他們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而提高閱讀能力是培養自學能力的起點。因此,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就要充分調動學生閱讀課本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自己的閱讀中獨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過經常性訓練使學生逐步地學會自我學習的方法、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不斷的提高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他們能在一生中不斷的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