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物理教育鍛煉學習能力
時間:2022-04-05 09:24:00
導語:生活物理教育鍛煉學習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技能訓練“生活化”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和實驗設計可訓練和提高學生的物理技能。技能訓練“生活化”,要求訓練著眼于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訓練素材應盡可能來自生活。例如:在電學實驗中如何排除實驗故障?在生活中電是常用的,如:家里電燈不亮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的第一反應會是燈泡燒壞了。再進一步,如果換了新燈泡還是不亮?逐步引導學生查找其他的原因:接觸不良、開關和線路故障等等,將課堂試驗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當教師將這些“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解決之后,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必然大增。電學實驗中如發現電路接通后電流表指針不動,如何去查找原因?先從可能性最大、也相對容易排查的導線接觸是否良好入手,是否因接觸問題引起短路,還是電流表自身的問題,或電源及其他用電器的問題。諸如此類的問題,讓學生學會如何去找出問題和思考問題,從而轉化為動手解決問題的技能。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設計,也是提高學生技能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在選擇實驗設計時,與生活聯系起來,突出實驗的實用性,可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動手設計的欲望。要求學生為光線較暗的樓梯過道設計可用聲音或光來控制開關的電路,也就是大叫一聲即可自動開燈或者天亮自動關燈、天暗自動開燈。這種自動控制,一般家庭較少見,但由于實用且較為先進,學生都會有濃厚的興趣。學生學習了門電路、電阻、電磁繼電器后,一般均可完成上述設計。
二、思維訓練“生活化”
思維訓練“生活化”,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的物理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思維的訓練,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提高學習能力,學會如何去應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習靜電知識后,可引導學生觀察避雷針、靜電除塵器、靜電復印機、激光打印機等常見設施,并指導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從而了解上述設施的基本工作原理,明晰靜電的實用性及其危害性。通過類似的活動,可培養學生知識分析、歸納、綜合的思維能力。通過與生活結合,培養學生物理的“建模”思維。在學習抽象的物理概念時,將書本上抽象知識與學生生活經歷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建立物理模型的過程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日常生活“物理化”
日常生活“物理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物理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物理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物理”,要養成時時、事事、處處學習和運用物理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物理、自主運用物理的積極性。例如,家用電器如何選購,如何合理選用家電電器;了解微波爐的結構,如何正確使用微波爐;閱讀洗衣機的說明書,了解洗衣機的主要部件,了解電阻器、電容器和電感器在電路中的作用,了解故障的原因;家庭中如何節約用電等等。這些都是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準確地說出原理,就需要自主去學習。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家用電器都離不開物理。如:手機是現代常用的通訊工具,如何進行信號的接收與發送,使用過程中注意事項是什么,電磁波對人體的危害性如何;信用卡、校園卡使用,結合生活經驗和磁性對磁記錄的影響,學會應如何保護和存放磁卡等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常見、常用的。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物理走向生活。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應用中體會物理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貫徹“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主性。“生活物理”強調物理教學與社會生活相接軌。在傳授物理知識和訓練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留有瑕想和期盼,以及成就感,使他們將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讓物理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學習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 上一篇:市委效能優化工作匯報
- 下一篇:農民建房監督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