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物理終身教育觀體現
時間:2022-04-26 04:58:44
導語:中學物理終身教育觀體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終身教育觀的提出
1929年,英國成人教育專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終身教育專著《終身教育》,提出“將教育看作是真正貫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動。”耶克斯利《終身教育》所體現的思想不斷發展完善,并于1944年在英國教育法中得以體現,后又跨越國界,在法國和瑞士得以傳播和發展。1965年,法國成人教育家保羅•郎格讓《論終身教育》報告書的發表,標志終身教育的真正概念化和體系化。該報告是保羅•郎格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國際成人教育促進會上做的總結性報告。1967年,聯合國文化合作委員提出把終身教育作為其在教育方面全部工作的指導性觀念。1970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家教育年,把終身教育作為國家教育年的重要目標加以提出,標志終身教育的研究已從純粹理論層面的研究向實踐和政策層面轉化。在1970年國家教育年規定的49項工程中,每一項都直接與終身教育有關。終身教育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廣泛的認同。從1970-1972年,涉及終身學習的著作和闡述,表明了終身教育思想存在的客觀合理性和傳承性。1976年美國通過《終身學習法》,1990年日本通過《終身學習振興法》。終身教育的上升潮流在1996年達到頂峰,體現在《學習———財富蘊藏其中》,其指出“終身教育的概念是進入21世紀的關鍵所在。”
二、終身教育觀在中學物理教育的體現
1.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構建終身教育的基礎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回顧物理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出物理實驗自始自終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無論是經典物理學的建立和發展,還是現代物理學的進展都與物理實驗息息相關。在中學物理教育中,物理課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更是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加強實驗探究教學,提高物理教學效果和開發學生學習能力,顯得更加突出,尤為重要。通過實驗可以使物理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掘問題,激發其求知欲望,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熱愛科學。興趣是入門的向導,產生了興趣學生們就樂意去學習這門學科。在興趣的基礎上教會學生怎樣學習。要求他們建立科學的探究方法:“發現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建立了這樣的思維模式,可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樣的方法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也就是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學物理教師應該從物理實驗入手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從而建立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打下堅實的基礎。2.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終身教育得到呵護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說過一句話“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人的發現。”這句話生動地告訴我們創新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我們要敢于猜敢于想,同時也應要求學生這樣,別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你做到了,這就是創新,這也是終身教育觀的前提。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在中學物理教育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有助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利用已有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中學物理教育過程中,使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和物理方法,樹立創造意識和志向,提高創造思維能力。進行科學創造需要掌握深厚的物理學知識,需要產生各種聯想、想象和志向,提高創造思維能力,更需要加強物理方法的學習。因此,中學物理教育應幫助學生認識融會在教材中的方法論思想,逐步建立理想模型,設計理想實驗,掌握分析、綜合、比較、分類、類比等方法,學會進行科學假設和建立簡單數學模型。方法是活的知識,它能夠為學生進行科學探索提供啟示。因此,終身教育的實施必須緊緊依靠學校這塊主陣地,學校教育應以最優化的教育影響作用于學生,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最大化的開發與挖掘,但是,我們知道,傳統的教育體制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許多方面都不盡完善,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創新才能的培養。在進一步深化終身教育的今天,中學物理教師應該在物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3.學習物理學家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建立終身教育的理念物理學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包含無數科學家前赴后繼的共同努力,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優秀的物理學家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熱衷于科學研究;喜歡并有能力長時間地艱苦工作;良好的獨立思考習慣和創新精神;堅持真理,敢于為科學獻身。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學家的優秀品質和創新精神,同時也要樹立這樣一個觀念:物理學家是人,而不是生而知之的圣賢;物理學是人創造的,因而有局限性,還需要發展;既要尊重科學,又不盲目崇拜書本;學習物理學家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敢于糾正錯誤,堅持真理。這同終身教育觀的理念是一致的。物理學家的主要作用表現為:推翻前人的錯誤論斷,建立科學的概念,開創科學的新紀元。如伽利略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和“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得快”的錯誤觀點,提出勻速運動和平均加速度等概念,奠定了力學的基礎。創造性地綜合已有理論,集科學之大成,建立完整的科學體系。牛頓在伽利略、開普勒等人的基礎上,對力學理論進行創造性的綜合,提出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牛頓運動三定律,完成物理學的第一次大綜合。突破前人的思想方法,創立新的科學思想,物理學的每一項重大突破都需要新的思想方法的指導。如玻耳茲曼和吉布里斯在麥克斯韋之后將統計方法徹底地引入物理學,突破了牛頓等人的因果決定論思想。提出著名假說,構建新理論。在解釋磁體問題時,安培提出電子環流假說。在解釋黑體輻射問題時,普郎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說,為量子力學的創立做出重要貢獻。再如愛因斯坦提出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并在此基礎上創立狹義相對論。中學物理教育活動中要適時介紹物理學家奮斗和創造的歷史事實,激發學生學習物理學家的科學精神和心理品質。人性需要人性來培養,情感需要情感來熏陶,精神需要精神來塑造。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學家“探究”的科學精神,從而建立起學生們的創造萌芽,使他們有終身學習的信念,這會使學生受益終身。
三、終身教育觀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目前我國的中學物理教學十分注重系統知識的傳授,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還很不夠。在進一步深化終身教育的今天,中學物理教師應該結合終身教育的精神,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當然,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的培養過程。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終身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中學物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中學物理教育應該認識到,教育不應該僅僅是訓練和灌輸的工具,而應該是發展認知的手段,終身教育的實施,將徹底改變以往的封閉式教學。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都得到了極大的尊重,由于學生積極參與,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受到重視,指令性和專斷的師生關系將難于維系,教師的權威將不再建立在學生的被動與無知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教師借助學生的積極參與以促進其充分發展學習的能力之上。一個有終身教育理念的中學物理教師應能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學生怎樣對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個向導和顧問,而不是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在終身教育體系中,師生關系將進一步朝著“教學相長”的方向轉化和深化。課堂教學是中學物理教育的主渠道,實施終身教育,中學物理教師必須優化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既要考慮到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發展的具體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應該考慮到學生所要發展的學習意識、學習的思維、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個性,要把具體的教學任務細化到各個層次的教學目標之中。在每一個具體的教學環節,都要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合理組織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中學物理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分析學生的基礎上,注意落實好教學目標,有意識地滲透終身教育的思想。終身學習的培養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的,因此,中學物理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始終滲透對學生終身學習的培訓,并且要制定適用于不同學生的多層次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中學物理教師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從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的眼光來審視所遇到的問題,因為有一些在中學物理教師看來是不起眼的小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卻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中學物理教師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教學切入點,這些切入點可以是教學難點和重點、演示實驗,也可以是學習中學物理的創新經歷和體驗,或者是學生自己的成果展示,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要善于引導和遷移學生的學習意識,以使其發展成為對科學真理的追求與探索,樹立終身學習的前提。課堂教學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終身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學物理教師要在激發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上,加強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要為學生提供發現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和條件,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養與訓練學習能力方面的內在因素,設計恰當的學習能力要求,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獲取知識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習慣。如在解答習題和演示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避免直接把結論灌輸給學生,而是要對學生提出分析題目所提供情境的物理過程、觀察實驗現象等具體要求,并給學生以適當的思考時間,使他們獲得親自得出研究結論的學習機會,在實施終身教育的過程中發展學習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特別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訓練和發展。當然,這類題目絕對不是靠簡單的死記硬背書本知識和套用物理公式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從各個角度,運用創造性思維來解決。這類問題,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有效途徑。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實驗的具體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物理問題的實驗方法,為培養他們學習物理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中學物理教育通過選擇貝多芬型的實驗(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實驗、學生實驗等內容),通過多種實驗方案的設計、討論和辨析來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另外,教師可以把某些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設計為探索性實驗,使之達到不同層次的能力培養目標。探索性實驗教學較課堂教學有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可以激發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索與學習欲望。學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規律的實驗過程中可以把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鍛煉和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中學物理教師應選取合適的、需要探索的問題作為實驗內容,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并設計一系列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作為鋪墊,設計問題時應充分滲透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利用學生的原有知識,引導學生在運用知識的探索過程中解決問題。中學物理教師應讓學生明確探索性實驗的基本環節,并在實驗儀器的選取與操作、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數據的處理、實驗故障的排除及結論的得出等一系列環節中,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在相對獨立的實驗活動中體會學習的艱辛與愉悅。中學物理教師可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實驗,并把實驗內容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使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和物理知識的學習緊密結合。總之,參照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知識社會的未來教育前景,中學物理教育對學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和發展,應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理想性。同時,要擺脫目前中學學校教育的困境,終身教育的觀念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引導學生懂得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的意義,培養學生不斷學習不斷受教育的方法。”———這將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財富。
作者:李洪杰工作單位:昆明市西山區碧雞中學
- 上一篇:高職教師管理機制研究3篇
- 下一篇:中學物理STEM教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