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創新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08 03:29:00

導語:物理教學創新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理教學創新能力培養論文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應試教學向素質教學的轉化,是世界性教改的趨勢,這已被世界各國政府和教育家們認同。在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同志指出:“事實越來越證明我國的勞動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巳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增加的一個主要因素,教育是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本文從七方面對這一問題作些探討:

一、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

豐富的知識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廣泛的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動力。為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課堂上經常介紹一些科學家成功的的軼事,使學生了解科學家成功的艱難和喜悅。在課外能學習科學家的探索精神進行研究性學習。針對物理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特點,教師根據學生巳學的知識,結合相關學科知識,提出一些不同的主題,激發學生選題的興趣,吸引學生申報不同主題下的相關內容,例如:“電在你家中”、“菜刀中的力學知識”、“自行車中的物理原理”等,這既拓寬了學生知識面,又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高一第一學期在講完摩擦力的內容后,我就布置了“自行車中的物理原理”的課題,同時列舉了10個小課題,許多學生能夠用學過的知識去分析問題,也有部分學生研究自行車的尾燈,有關光的反射、折射等知識的掌握早巳超過了課堂上所學的內容,而且,交流之后大家提出的問題又成為下次研究的課題.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感興趣就會不怕艱苦,積極主動去學習,遇到問題喜歡多問,甚至“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樣肯去鉆研,才會有所創新。

二、培養學生求異創新思維能力

求異,指對知識和技能探求的更新立異,使之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故求異思維是一種培養學生開拓和創新的思維。意大利杰出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教堂里看見懸掛的吊燈被風吹得左右搖擺。這在別人認為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但伽利略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領悟出“搖擺等時性”的規律。但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往往習慣給學生一些固定不變的知識及方法,這對“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擺脫習慣認識的束縛,開拓思路,用一題多解、一解多題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問題。盡可能提出與眾不同的新觀點、新思想、新辦法。對于學生的設想不管對錯,教師要耐心細致地給予分析,同時要表揚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學生,從而帶動其他學生標新立異。如我班有一個學生,高一入學時成績平平,但為人爭強好勝,資質聰穎,就是貪玩,遇到問題總愛提出不同的想法,對此我總耐心分析他想法的正誤,錯誤的引導他找出原因,正確的給予鼓勵。高一期末,其物理成績遙遙領先,還在市物理競賽中獲了獎。針對這位同學的情況,我向同學介紹了中微子的發現過程。物理學家在研究放射性物質的原子核發射電子的過程中,發現了放出一個電子后,原子核失去的質量總是大于電子的質量,雖然差別很小,但與巳知的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這令許多科學家束手無策。這時,年輕的物理學家包利大膽提出了一個假說:隨著電子一起,有另外的一個粒子也飛離了原子核,是它偷走了、原子核的一點點質量。經過二十幾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科學小組,歷盡艱辛,終于找到了它,這時,中微子的假說才被證實。又如高二必修P63(1)三個阻值是12Ω的電阻,可以有幾種連接方式?大部分同學與標準答案相同,答為4種,也有個別同學考慮短路現象答為7種。我對答7種同學的思維進行表揚,這樣既活躍學生的思維,又促使學生敢于“求異”,從而培養良好的求異思維和探索品質。

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性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維形式,也就是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以這個問題為中心,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去尋求各種答案。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認為:“創造力作為一種心理活動,來源于發散思維。”發散性思維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方式,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其形式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它既需要一個熟到巧的過程,又要教師的不斷培養。因此,在教學中,在已形成的定勢思維的基礎上,注意培養學生的新奇感,多來幾個假設,多問幾個為什么,提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境界。如物理實驗中測“金屬電阻率”,要測金屬導線的橫截面積,除了書中方法之外可啟發學生還有哪些方法可測。如電路的設計、黑盒子問題的處理等等。象這樣利用開放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有些老師怕麻煩,往往避而遠之。實際上利用開放題,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因為發散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一個分支。

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科學家的許多發現、成就,就是由于他(她)們敢于探索,不怕艱辛,不甘失敗的精神。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經說過“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科學的熱愛,堅持長期探索。”在物理教學中,不要急著把物理規律、原理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從一些基本事實出發,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歸納、總結出原理和規律。學生通過主動探索,不但能牢固掌握原理規律,更獲得了主動學習的方向。如在電功、電熱區別時,我先做了一個演示實驗,用一只玩具電動機,先不讓其電樞轉動,測出其兩端電壓U,流過電流I及電動機電阻R,讓學生計算U2/R,UI,I2R的值并要求他(她)們比較大小。接著,讓電樞轉動,再測出其U、I、R的值并要求學生再次計算出U2/R,UI,I2R再比較大小。啟發學生為什么電樞不轉時,在實驗誤差范圍內U2/R=UI=I2R;電樞轉動時,U2/R≠UI≠12R;轉與不轉區別在哪里?從而引導學生自己摸索總結出規律。實踐證明這樣學生印象就很深刻,遇到此類問題錯誤率較低而且學生的分析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

五、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學生的創造力,是一種綜合素質。它不但要有創造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而且要有良好的實驗和動手制作能力。很多創造發明都是在反復實驗和精心制作以后成功的。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按書本上講,學生按書本上做,學生處于被動、模仿的地位。物理學的形成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而設計探索性實驗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張、積極、活潑和興奮狀態中積極思考,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高一學生在學習了摩擦力之后,可布置一個探索性實驗,只給一把刻度尺、一塊長木板、一個小滑塊,請粗略測量長木板與小滑塊之間的動摩擦因素。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再實際進行操作,最終測出該值。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將有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自己動手的分組實驗,把一些驗證性的實驗設計成探索性實驗,不但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而且在實驗設計的操作過程中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以發展,培養創造能力。

六、建立學生正確的成敗觀

在探索創新過程中,常會遇到失敗。指導學生正確面對失敗。介紹科學家偉大發現背后的艱辛,幾百次乃至上千次失敗中改進摸索再實驗。愛迪生說過“失敗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切的方法是什么。”一個新的設想在開始時不遇到失敗,這種情況是罕見的,發明者和創新者可能一而再地失敗,愛迪生和他的合作者經過試驗1600多種不同的燈絲后才找到合格的燈絲。所以,面對失敗,要引導學生不急不躁,冷靜查找原因,排除故障,才會“撥開烏云見青天”。如我任教班有一個尖子生,喜歡動手,學了電磁學知識后,自購了一些元件設計門鈴,花了很長時間,費了很大力氣就是無聲音。后來他氣餒啦。我及時找到他談話,給他講了有關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的過程,鼓勵他堅持下去,耐心細致地尋找原因。沒幾天,他高興的跑來告訴我成功啦!經過這一次磨練,更激起了他學習物理的興趣,動手做小制作的熱情。

七、教師自己要有“創新”意識,“創新”實踐。

要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教師自身首先要有創造力,才能進行創造性教學,即“言傳聲教”。教師在課外應參閱各種資料,博覽群書,豐富自身知識,積累資料,建立自己的題庫、書庫、課件庫。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應有一桶水”。教師課余應多鉆研教材,運用電教、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探索積極主動的教學方法。如在氣體性質一章中,有關水銀柱移動問題,學生錯誤較多,為方便學生理解記憶,在等溫傾斜中,我把它想象為:傾斜時,水銀柱豎直壓力減小,因此水銀柱上浮。又如在交流電一章中,矩形線圈在勻強磁場中勻速轉動產生感應電流、感應電動勢有兩個重要結論:①線圈平垂直磁場線,磁通量最大,感應電動勢為零,過此位置感應電流方向變一次。②線圈平面平行磁場線,磁通量為零,感應電動勢最大,過此位置一次感應電流方向不變。把這兩個結論推廣到電磁感應一章,許多難題就迎刃而解。因此,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

現代創造學理論告訴我們:人人都有創新的潛能,這種潛能是可以開發和培養的,僅僅是每個人所展現的形態、程度、質量不同而巳。只要廣大教師努力學習,及時補充新鮮血液,把握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充分挖掘創新素材,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