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平等權利的刑法保障研究

時間:2022-04-05 03:23:33

導語:民族平等權利的刑法保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平等權利的刑法保障研究

摘要:民族平等權利扎根于公民的基本人權,對其進行刑法保障必須從實際出發,實現事實上的平等。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客體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該罪在司法實踐中不僅發展為線上和線下結合的犯罪新模式,也呈現出行為人年輕化、民族歧視情緒雙向化的特點,因此,必須對該罪作出準確的司法定位,同時也應堅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推動民族間文化感情的融合。

關鍵詞:民族平等;民族仇恨;民族歧視;刑法保障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既包括形式上的更應是事實上的平等,這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之一。

一、民族平等權利的法律保護

宗教、法律、道德在各個社會中都是社會控制的基本方式,民族平等權利是憲法上確認的各民族公民享有的基本人權,我國《憲法》第4條明確規定:“禁止對任何民族進行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這不僅是對民族平等權利的憲法保障,更體現了我國在民族權利保障的問題上從觀念到制度的轉變,走上了以法律保障為主導的多元保障機制之路。雖然民族平等已成為法律,但是部分民族被歧視、甚至遭遇極端行為的現象并未過去,尤其是部分人存在對民族宗教信仰的偏見,對他們人為地貼上暴力、犯罪和威脅公民安全的標簽。正因為少數民族中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的差異,使得各民族人民在相處中摩擦升級,從小吵小鬧上升為帶有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性質等破壞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的行為,甚者被恐怖組織所利用進而引發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刑事犯罪。這并非個人的民族歧視問題,而是一個廣泛存在的深層社會問題,不僅值得我們反思,更應從行動上用帶有懲治功能的刑法加以規制和保障。1997年《刑法》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犯罪一章中增設了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即刑法第249條:“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將民族平等權利納入刑法保障范疇。

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客觀構成要件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是指以各種蠱惑人心的方法,公開向不特定或多數人鼓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行為。

(一)客體

一罪侵犯的客體影響其在刑法分則中的定位,本罪侵犯的客體是我國各民族平等、團結的民主權利。但在當前嚴峻的反恐形勢下,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習慣、語言文字的差異及其引發的矛盾往往被恐怖勢力所利用,將其引向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極端思想,制造騷動與混亂,最終釀出一場場的暴力恐怖和宗教極端刑事案件,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有學者認為,面對國際和國內反恐的大環境,結合我國社會現實中犯罪行為的行為模式,應對本罪的司法定位做進一步完善,為打擊恐怖主義犯罪的罪名體系提供有力的基礎支撐。①

(二)客觀方面

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行為。所謂煽動,是指行為人帶有影響他人思想的意圖,以語言、文字、視頻等形式進行慫恿鼓動。而民族仇恨、民族歧視實質上是一種心理事實,這里的民族仇恨,是指基于民族不同的信仰、膚色、風俗習慣等的理由意圖損害其他民族平等地位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產生相互敵對的狀況。民族歧視,則是指按照民族成分劃分民族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進行區別、排斥、限制的不平等觀點和態度。本罪是煽動型罪名,而行為人的是否具有煽動意圖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只有通過外化的實行行為加以判斷。實行行為是指“該當于構成要件的行為”,是指與既遂結果發生的具體性危險即未遂結果之間具有相當因果關系的行為。②信息化是當今時展的大趨勢,這也使得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犯罪行為模式發生變化,呈現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傳播的。刑法第249條條文過于籠統,2014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下發的《關于辦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極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定罪處罰的具體客觀方面進行了細化。傳統的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案件主要通過信件、圖書、傳單、非法宣講、音像制品等方式進行犯罪活動,但近年來,手機、網絡等新媒體媒介的便利,為不法分子進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意見》中規定:“通過建立、開辦、經營、管理網站、網頁、論壇、電子郵件、博客、微博、即時通訊工具、群組、聊天室、網絡硬盤、網絡電話、手機應用軟件及其他網絡應用服務,或者利用手機、移動存儲介質、電子閱讀器等登載、張貼、復制、發送、播放、演示載有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內容的圖書、文稿、圖片、音頻、視頻、音像制品及相關網址,宣揚、散布、傳播宗教極端思想,實施上述行為,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以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定罪處罰”。

三、新形勢下對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思考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不僅破壞各民族平等、和睦地政治、經濟、民主活動,也會破壞各民族感情、文化的融合。近年來,其更呈現出行為人年輕化、犯罪行為組織化、民族歧視雙向化的特點。以海力排某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2014)鄂武昌刑初字第01219號一案③為例。我們說到民族歧視,不由想到的是漢族公民對少數民族公民的歧視或不滿,通過煽動行為排斥、限制、侵犯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在海力排某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一案中,被告人海力排某,作為一名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輕易接受他人宣揚的“遷徙”、“圣戰”等煽動民族仇恨的極端思想,為他人提供大學教室并以“講經”和“聽課”模式宣揚、傳播煽動民族仇恨極端思想的活動,發放多種反動宗教類非法宣傳品。行為人宣傳內容涉及鼓吹對漢人進行報復,煽動進行圣戰,并涉及“7月12日對烏石化工廠進行爆炸”、“9月15日對四川宜賓市一漢人公司進行圣戰”等宗教極端思想,編造謊言,欺騙群眾,煽動民族仇恨。這一案例則反映出少數民族對漢族的偏見和敵對情緒。可見,由于不正當的宗教傳播途徑,極易激化原已彌合的民族排斥或民族矛盾情緒,使平等相處的各民族公民產生出敵對、仇視的心理,無論是漢族對少數民族的歧視亦或少數民族對漢族的敵對,此類仇恨情緒極易隨著文化生活的沉淀予以延續,破壞國家的穩定發展和各民族感情的融合。因此,在刑事司法實踐中,我們應該關注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行為方式及定罪量刑研究,更應該究其背后的民族矛盾心理癥結,以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正確處理侵犯民族平等權利的犯罪,不僅實現民族平等權利的刑法保障,更進一步推進中華民族團結和睦的感情融合。

作者:張媛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

注釋:

①王秀梅.依法打擊“東突”勢力切實維護國家穩定———兼論“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完善[J].法學評論,2013(6):25.

②西田典之.日本刑法總論[M].劉明祥,王昭武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