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搶險救援與軍事刑法的完善
時間:2022-04-10 10:45:38
導語:簡論搶險救援與軍事刑法的完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適當修改相關罪名的罪狀,擴大現有罪名的適用范圍。將軍隊參與搶險救援行動納入軍事刑法調整和保護后,只需對現有相關罪名的罪狀進行適當修改。如:(1)將戰時違抗命令罪,拒傳、假傳軍令罪,違令作戰消極罪中的“命令”擴大到包括軍隊參與搶險救援期間指揮人員的命令;(2)將擅離、玩忽軍事職守罪,阻礙執行軍事職務罪,指使部屬違反職責罪中的“職守”、“職務”、“職責”擴大到包括軍隊參與搶險救援的職守、職務和職責。(3)將非法獲取軍事秘密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軍事秘密罪,故意泄露軍事秘密罪、過失泄露軍事秘密罪中的“秘密”擴大到軍隊參與搶險救援中的保密事項;(4)將破壞武器裝備罪,過失損壞武器裝備罪,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罪,過失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罪,武器裝備肇事罪,擅自改變武器裝備編配用途罪,盜竊、搶奪武器裝備、軍用物資罪,非法出賣、轉讓武器裝備罪,遺棄武器裝備罪和遺失武器裝備罪中的“武器裝備”擴大到包括軍隊參與搶險救援時使用的武器裝備。(5)將阻礙軍事罪中的“軍事行動”擴大到軍隊參與搶險救援或者非戰爭軍事行動。(6)同樣,軍事設施、軍事通信、軍事行動地區、軍事禁區、軍事管理區、戰時、戰場、公文、證件、印章也應擴張適用。2.如果不按照上述建議修改軍事犯罪相關罪名的罪狀,則應充分運用解釋刑法學的理論,通過各種刑法解釋,加強對刑法條文的理解,對有關軍事刑法詞語和語句表述予以合理解釋,以更好地適用軍事刑法的規定,利用軍事刑法保護和調整軍隊搶險救援行動中的各種行為。這些詞語如違抗命令、軍情、軍令、脫逃、職守、阻礙、職務、職責、軍事秘密、逃離、武器裝備、戰時、戰場、軍事行動等等。3.增設新的軍事犯罪罪名。法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更新、補充、變更、廢止和修正的。軍隊參與搶險救援等非戰爭軍事行動給法律的發展和完善增添了新的內容,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刑法思維要轉換,刑法理念要更新,刑法理論要補充,刑法規范也要不斷修正。在軍隊參與搶險救援等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的各種危害,刑法有必要予以調整,增設新的罪名,如阻礙應急救援罪,阻礙非戰爭軍事行動罪,阻礙軍人執行救援職務罪,故意泄露軍事救援秘密罪,故意泄露非戰爭軍事行動秘密罪,非法獲取非戰爭軍事行動秘密罪,遺棄、遺失救援裝備罪,搶奪救援裝備、救援物資罪,掠奪災民財物罪,破壞非戰爭軍事行動罪,擾亂非戰爭軍事行動罪,擾亂軍隊救援罪,破壞救援裝備罪,逃離救援部隊罪、違抗救援命令罪、妨害救援秩序罪、危害國際救援罪等等。隨著實踐的需要和刑法理論的發展,軍事刑法要不斷修正,也要不斷發展和完善,增設有關軍事犯罪的罪名則成為必然。
1.犯罪客觀方面。(1)犯罪行為。軍隊參加搶險救援是非戰爭軍事行動的一種,非戰爭軍事行動也屬于軍事行動。各種各樣的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的某些危害行為如果認定為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如作戰、戰斗、戰役、臨陣脫逃、違抗命令、濫用職權、逃離部隊等的具體表現形式,則需要加強對軍事刑法條文的理論性刑法解釋。(2)戰時、戰場等時空界定。軍事刑法有必要對“戰時”、“戰場”重新界定。對于“戰時”,建議在制定刑法修正案時對第451條進行補充修改。第一,將第1款修改為:“本法所稱戰時,是指國家宣布進入戰爭狀態、部隊受領作戰任務或者遭敵突然襲擊開始到國家宣布結束戰爭狀態時為止。”第二,可將第2款修改為:“部隊執行戒嚴任務或者處置突發性事件時,以戰時論。”[2]這樣,就能將包括軍隊參與搶險救援在內的非戰爭軍事行動的期間視為“戰時”了。不過,并不是軍隊所有的非戰爭軍事行動期間都是“戰時”,因為,視為戰時的非戰爭軍事行動期間必須是處置突發性事件的期間。第三,增加一款作為第3款:“除國家宣布全國進入戰爭狀態、進行全國總動員外,戰時只對有關的人、地區有效。”第四,將“戰時”置于總則,保證刑法用詞含義的一致性,以能夠對相關條文規定都適用[3]。2.犯罪主體。如前所述,在軍隊參與公共危機突發事件搶險救援條件下,構成軍事犯罪的犯罪主體只能是刑法第450條規定的軍人,包括現役軍人和非現役軍人。然而,刑事立法需要修正補充三類人員,將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員、臺灣軍事人員和外籍軍事人員[4]規定為軍隊搶險救援行動中實施社會危害行為構成軍事犯罪的犯罪主體。另外,我國軍事刑法立法中,軍事單位犯罪的規定屈指可數,而現實中,軍事單位犯罪確實存在,因此,軍事刑法應增加軍事單位犯罪的條款和罪名。(1)在我軍一些特殊軍兵種中,都有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現役軍人;在軍隊搶險救援中,臨時被雇用或受委托從事軍事職務的非現役軍人中,也可能有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參加。在軍隊搶險救援行動中,如果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實施了只有符合犯罪主體的要求才構成的軍事犯罪行為,而刑法卻沒有規定這些特殊情況,沒有他們應負刑事責任的規定,顯然使得罪刑有失均衡,不利于國防利益和軍事利益的維護。因此,刑法應當規范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實施的軍事犯罪行為。(2)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刑法》目前在臺灣省并未施行,軍事犯罪的犯罪主體也不包括臺灣軍人。如果臺灣軍隊或者臺灣軍人經批準或邀請在臺灣省以外的大陸區域參與了搶險救援任務,在搶險救援期間其具有嚴重危害社會的、符合大陸刑法規定的軍事犯罪,那么我國大陸刑法能否管轄,能否以大陸刑法定罪量刑?如果大陸刑法不予管轄或者不認定構成軍事犯罪,則可能出現“刑法真空”地帶而不利于搶險救援的進行,也不利于維護我國的軍事利益。因而,有必要將軍職罪主體的范圍擴大到臺灣軍人及涉臺的相關軍事人員,其中包括臺灣的現役軍人,也包括直接從事軍事活動的臺灣非現役軍人。(3)在外國,不少國家的軍事刑法都將外籍人作為適用對象,其中包括外國雇傭兵、戰俘、間諜等。我國軍隊中不存在外籍軍人,我國刑法典中的軍事刑法部分也沒有明文規定其是否能成為軍事犯罪的犯罪主體。當外籍軍事人員參與我國的國際應急救援或災難搶險救災時,如果其某些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構成我國軍人應構成的軍事犯罪時,若我國刑法沒有明文規定是否適用我國刑法,那么我國的搶險救援就會受到影響,我國的軍事利益或者非戰爭軍事利益就得不到有效的維護。因此,應擴充軍事犯罪的犯罪主體的范圍,將參與我國搶險救援的他國軍事人員包括外籍軍人或準軍事人員在軍人違反職責罪或危害國防利益罪中明確規定為犯罪主體,或者在總則屬地管轄或普遍管轄中予以特殊規定適用我國刑法,這樣有利于我軍搶險救援任務的順利完成,維護我國的非戰爭軍事利益,維護我國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秩序。
1.完善戰時緩刑。軍事刑法應明確戰時緩刑的考驗期限、戰時緩刑的適用機關、戰時緩刑的執行機關、緩刑人員應遵守的規定、戰時緩刑的執行過程、戰時緩刑的考察程序和撤銷程序。2011年5月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第11條規定:“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第12條規定:“對于累犯和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不適用緩刑。”第13條規定“: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并公開予以宣告。”據此,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被限制了權利,還實行社區矯正,某些犯罪分子還被禁止適用緩刑。犯罪軍人是累犯和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在軍隊幾乎不可能存在,那么被宣告戰時緩刑的犯罪軍人是否被禁止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是否依法實行社區矯正,還有待軍事刑法的進一步明確和規范。2.明確戰時從重處罰適用“搶險救援”期間,以及適用戰時從重處罰的其他條件和程序。3.明確刑事免責條款。為了維護軍隊搶險救援的順利開展和救援效果,軍事刑法應規定軍人和軍事單位免責條款。對下列情形軍人或軍事單位不應承擔刑事責任:如享有指揮命令權的人員濫用指揮權、下達非法命令,搶險救援軍人違抗命令的;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指揮人員或值班、執勤人員執行非法職務的;濫用職權,指使部屬進行違反職責的活動,而搶險救援不是拒絕執行的;被命令、指揮指使部屬違反職責的;執行非法命令非法出賣、轉讓武器裝備、遺棄武器裝備的;執行非法命令遺棄傷病軍人、拒不救治傷病軍人的;執行非法命令殘害民眾、掠奪財物的;執行非法命令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軍事設施的;執行非法命令造謠擾亂軍心、煽動軍人逃離部隊的;執行非法命令沖擊軍事禁區、軍事管理區、軍事行動區的;執行非法命令延誤軍事訂貨的等等。也有學者指出,根據參與搶險救援的實際情況,為了避免軍人的某些救災行為構成“指使部屬違反職責罪”、“戰時違抗命令罪”等,軍人享有的“臨機處斷權”這種“排除犯罪事由”,刑法中應當創設軍人執行命令中排除犯罪事由予以刑法保障[5]。
涉外搶險救援刑事立法的完善
當今世界,軍隊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的作用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各種各樣的非戰爭軍事行動的開展使國際合作不斷加強。隨著我軍參與國際災難救援行動的增多,軍人和軍事單位、組織在國外實施的軍人個人非軍事犯罪行為和軍事單位犯罪以及包括軍人違反職責罪在內的軍事犯罪行為很可能發生。在國際搶險救援中,軍人和軍事單位的非軍事犯罪和軍事犯罪的空間延伸到了國外領域,犯罪的刑法適用空間發生了變化,我國的刑事司法管轄權也得到了延伸。從現在生效的國際非戰爭軍事行動、區域非戰爭軍事行動和國與國之間的非戰爭軍事行動協議或約定來看,一般來說,本國軍人在國外犯罪的,一律由本國享有刑事管轄權,排除了非戰爭軍事行動地的所在國的刑事司法管轄權。根據我國刑法對屬人管轄的規定,我國軍人在國外參與執行非戰爭軍事任務時,如果其各種危害行為構成了我國刑法規定的軍事犯罪或非軍事犯罪的,應適用我國刑法的規定。但是,如果軍人的危害行為如果違反了所在國的刑事法律構成犯罪而依據我國刑法不構成犯罪,那么如何處理則成了問題。同樣,根據國際非戰爭軍事行動刑事協議內容,軍人犯罪排除所在國的屬地管轄,那么,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外國軍人或外國軍事人員在我國領域內或者國際公共領域執行非戰爭軍事任務期間實施違反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能否適用我國刑法?特別是依據我國刑法構成犯罪而依據外軍的國家刑法不構成犯罪的,如何處理也成了問題。我軍涉外的非戰爭軍事行動是代表國家的國際性行動,關系國家的主權,法律關系復雜,法律適用困難,刑事責任追究幾無可能,只有出臺相關法律給予明確的定位,行動才能在法制軌道上順暢進行。因此,要加強軍隊涉外國際搶險救援的刑事立法,增設類似危害國際救援罪、阻礙非戰爭軍事行動罪的有關罪名,規范國際災害搶險救援行動,為國際搶險救援提供刑事法律的保障,依法追究軍隊涉外軍事刑事責任,以維護我國軍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我國的軍事利益和國防利益。
本文作者:趙桂民工作單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基礎部
- 上一篇:試論刑法中自首制度的特征與涵義
- 下一篇:淺談刑法的片面共犯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