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刑法化優化途徑
時間:2022-09-12 04:12:07
導語:刑事政策刑法化優化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刑事政策的含義
在古代就已有刑事政策,自從犯罪出現,統治者就開始制定控制犯罪政策。我國古代社會主張的“德主刑輔”、“亂世用重典”都是刑事政策范疇,只是那時沒有“刑事政策”這種說法。刑事政策最早是費爾巴哈使用的,在古典學派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矛盾與犯罪無力應付的情況下,李斯特等開始討論刑事政策問題。目前對于刑事政策概念沒有定論,根據法學界研究分析,刑事政策可以分為手段論、策略論或者是準則論。本文認為刑事政策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政策,是由國家制定通過刑罰措施從而控制犯罪行為的策略,這個說法中明確了刑事政策的四個特征:策略性、針對犯罪、以刑罰作為手段、國家意志。手段論、準則論忽略了刑事政策的策略屬性,只突出了手段和準則,比較片面,沒有從整體把握刑事政策的內涵。
(二)刑事政策的基本特征
1.功利性特征
國家制定意向政策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社會效果,國家統治者不會隨便制定一些對于治理國家和社會秩序毫無用途的政策。刑事政策制定的目標是為了防止犯罪,終極目標是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也就是實現社會團體與個人的關系調和,促進社會安定與穩步發展。
2.刑罰性特征
刑事政策除了具有國家政策的一般特點以外,還有一個顯著特征是刑罰性特征,這就將刑事政策和其他普通國家政策區別開來。刑事政策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犯罪發生,如果一項法律的目標是為了禁止公民越軌行為的發生,法律就不會利用獎賞或激勵手段規勸公民停止這類行為,只會體現行為越軌并暴露后的懲罰可能。雖然這里利用法律來說明,但是法律也是國家政策的一種,而且不能離開其他政策獨立適用,法律也是國家政策工具的一種。貝卡里亞曾經提出:應該通過易感知的力量阻止人們專橫行為將國家法律淪為古代混亂狀態中,這種易感知的力量就是違法后的刑罰。因此,防止公民越軌行為的有效措施是刑罰,這個手段的應用方式就是策略,刑事政策和其他一般國家政策最大的區別即是刑罰懲罰性。
二、刑事政策刑法化的內涵
從歷史上看,對于刑事政策刑法化的實踐和研究源遠流長。在古代社會刑事政策刑法化包括三個意思:首先,將刑事政策思想理念刑法化,比如西周時期倡導的“明德慎刑”思想在刑法上的體現就是簡化刑名,刑罰輕緩,秦朝時法家主張“重刑輕罪”的思想在刑法中的表現為嚴刑峻法;其次,刑事政策和刑法的統一,也就是在司法過程中刑事政策具有刑事法律的作用,漢武帝《春秋決獄》是刑事政策和刑法統一的著名案例;再次,刑事政策內容實體的刑法化,也就是長期執行的效果顯著的刑事政策最后變成刑法內容,比如“親親相隱”最后成為刑事法律內容?,F代社會最初的刑事政策刑法化是來自西方啟蒙思想家關于刑事政策刑法化的思考,我國著名教授曲新久認為:在西方啟蒙思想家倡導自由、平等以及博愛的思想背景下,刑事政策思想主要體現在:站在個人主義角度,通過理性主義研究與表達,推崇刑罰以及人道主義,反對慘無人道的刑罰。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刑事政策發展綜合這種觀念,緊密相連并形成互動,刑事法律堅持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當原則、人道主義原則,構建了完整的理論體系,這些啟蒙思想家的刑事政策思想被條文化以及規范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刑事政策刑法化。刑事政策刑法化的核心是刑事政策規定的內容被條文化和規范化,最終變成國家刑法的一部分。
三、刑事政策刑法化的實現途徑
(一)基本刑事政策通過法典化實現刑法化
所謂基本刑事政策,就是一個國家在長時間內為了控制犯罪行為制定的整體性和根本性的主導方針政策。通常要判斷一個刑事政策被劃為基本刑事政策需要從下面四個方面考慮:首先,制定刑事政策的主體是否具有權威性;其次,刑事政策被制定后是否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再次,該刑事政策是否具有廣泛的適用范圍;第四,該刑事政策是否可作為具體刑事政策的準則和根據。有的專家學者在進行刑事政策分類時,給基本刑事政策冠以“總刑事政策”的說法,并將總刑事政策解釋為在一定時間范圍內作為控制犯罪行為的整體指導方針,它的根本作用是確保其他刑事政策所遵守的政策理念一致,旨在形成統一的刑事政策目標。這種在刑事政策前“冠以總刑事政策”的說法,不但導致了邏輯上的混亂,同時也沒有辦法準確無誤的劃分總刑事政策和基本刑事政策內容,極易出現內容的重疊與混亂,所以這種劃分方式不準確。在刑事政策實現刑法化的過程中,基本刑事政策應該通過法典化的形式,也就是說應該把基本刑事政策的所有內容都寫入我國刑法中,這是由于在很長時間范圍內基本刑事政策都不會變化,和刑法的穩定性相一致,不會因為刑事政策短期內變化而導致刑法無法修改,從而造成刑法、刑事政策的不一致。比如,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基本刑事政策一直堅持嚴懲和寬大結合的精神理念,我國1979年《刑法》中明確規定:我國刑法制定的政策依據是懲罰和寬大結合。有專家學者以此為據認為這部刑法已經將懲辦和寬大結合條文化,當做是形式政策刑法化的案例。實際上這部刑法中沒有把懲辦寬大結合寫成刑法條文,只是說明這個政策是制定刑法的依據,不過1979年《刑法》的全部內容都體現了懲辦寬大結合這一基本刑事政策。國家1997年修訂《刑法》時,刑法總則分則里的內容體現了懲辦寬大結合的精神,所以就沒有將此寫入法律條文中,因為懲辦和寬大結合的刑事政策已經在刑法中有所體現,因此,97版的《刑法》就將這一規定予以刪除。從上文可以看出,懲辦寬大結合的刑事政策刑法化的途徑是在刑法中體現其基本精神,而不是作為具體法律條文寫進刑法中。2007年的《刑法》制定時遵循的刑事政策是“寬嚴相濟”,“寬嚴相濟”這種說法比“懲辦寬大結合”更加科學嚴謹,也更符合國際化潮流,所以這種刑事政策受到司法界和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同。但是,基本刑事政策已經發生,然而刑法卻沒有進行相應的修訂,我國刑法在此過程中是不是就偏離了刑事政策的精神呢?總體說來現行憲法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并不沖突,寬嚴相濟的政策提出前,我國遵循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懲辦寬大結合”,1983年以后受到“嚴打”政策的影響,雖然精神上仍體現“懲辦寬大結合”,但是實際上在處理刑事案件中嚴懲占了主導地位,輕緩政策行使空間較小。寬嚴相濟修正了“嚴打”政策,同時也維護了“懲辦寬大結合”政策,只是這種維護是在原基礎上的飛越,二者之間有一定傳承性。另外,1997年《刑法》出臺后,立法機關一般通過刑法修正案修訂刑法,修正案里的很多內容都遵循寬嚴相濟的精神。比如2009年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刑法修正案第三條:有偷稅漏稅行為的人,在稅務機關下達追繳書后立即補繳所欠稅款和滯納金,承擔行政責任的人不再追究刑事責任;第六條:犯有綁架罪的人如果情節比較輕,處5到10年有期徒刑和罰金。這些條文體現了刑事政策的輕緩精神。相比之下,1979年頒布的《刑法》適用期間出臺的單行刑法多數以重罰為主,沒有體現刑事政策輕緩原則。隨著社會民主進步,未來刑法修正案中會更加注重寬嚴相濟的政策,修正條文成為現行刑法的一部分。隨著我國刑法的不斷修訂和完善,刑法將更加全面深入體現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二)具體化的刑事政策通過司法化實現刑法化
所謂具體刑事政策是一個國家對某具體犯罪活動的范圍、環節和階段方面起調節作用的刑事政策,比如“嚴打”政策、“死刑”政策、“量刑定罪”政策等。把基本的刑事政策具體化后制定的具體刑事政策,反映了基本刑事政策的主要原則,并且要受到基本刑事政策的限制和主導,具體刑事政策應該通過司法化的方式實現刑法化。和基本刑事政策相比,具體刑事政策短期易變,不符合刑法的長期性和穩定性,無法將其寫入刑法內容中。具體的刑事政策要實現司法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利用司法解釋來實現,我國刑事政策制定主體有雙重身份,它一方面制定量刑定罪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執行刑事政策。比如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我國刑法中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應負的刑事責任范圍進行了明確界定,同時又規定未成年人應從輕發落,根據基本刑事政策精神來看,這體現了寬緩的政策,但對于未成年人具體刑事政策刑法中未寫明。2006年頒布的“未成年人案件法律問題解釋”中詳細規定了未成年犯罪的刑罰措施。其中第九條指出16到18周歲的未成年人盜竊未滿三次,盜竊數額較小,如果事后可以坦白供述盜竊事實積極退還贓物,并且符合下面條件之一的認定為“情節顯著危害性較小”,第一是盲人或者聾啞人;第二為團伙犯罪中的從犯或被脅迫;第三為其他輕微情節。犯罪人構成盜竊罪的司法解釋參考刑法第13條將其歸為非犯罪化,體現了未成年人犯罪具體刑事。具體刑事政策實現司法化的另一途徑是通過司法機關利用刑事政策對案件進行量刑定罪,比如我國常用的量刑政策“坦白從寬”,關鍵是看犯罪人的認罪態度進行定罪。但是認罪態度不能作為法定量刑依據,所以沒有寫入刑法中,而是司法機關在具體案件審理中根據情況來處理,這就是司法機關應用具體刑事政策進行量刑定罪的過程,是具體刑事政策實現司法化的途徑之一。刑事政策和刑法在科學嚴謹和文明進步上應該是統一的,但是在具體實踐中如果經濟政治制度不夠先進,統治集團的錯誤決策都會影響刑事政策,破壞刑法的科學和文明。總的來說,刑事政策刑法化是在具體立法實踐中長期系統的過程,它利用法律的權威性在刑事立法的發展進步中必將不斷完善,是我國實現依法治國的必然之路。
作者:王莉花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 上一篇:刑事政策與刑法關系下的法治問題初探
- 下一篇:強制醫療背景中精神障礙患者的人身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