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刑法觀念探索
時間:2022-11-04 05:43:03
導語:大學生的刑法觀念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王文工作單位:西安外國語學院
刑法作為一部基本法律,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97年刑法(以下簡稱九七刑法)頒布后,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被譽為是一部適應社會潮流,具有鮮明社會主義特色的刑法;是立法者縝密思維與準確預見性的結晶。經過一年多的實踐,九七刑法已顯示出其科學性與超前性。基于刑法本身的地位、體系的完備及其鮮明的時代感,在大學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刑法無疑是個重點。如何教好刑法,從而帶動整個大學法律基礎教程的教學,是筆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法律基礎教程(當然也包括刑法)存在著內容廣、教材篇幅小、學生投入精力不足等矛盾,如果平均分配課時,面面俱到,必然會影響到教學效果。筆者認為,通過有限的講述,樹立學生的法制觀念,應該是大學法律基礎教程的最終目標。本文擬以刑法為例,談談筆者的幾點想法。目前的非法律專業教材,在講到刑法總則時,多采取對其條文加以釋義,講解的方法;在講述分則時,多依刑法編排順序,列出十大類罪名,然后在各類罪名下挑選幾個具體罪名加以解釋;或在十大類罪名下羅列出各類罪名中所有罪名,前者以偏概全;后者只是罪名的羅列、堆砌,三百多條罪名一一羅列,對非專業的學生,只能造成打開書本撲面而來,放下書本腦一片空白的結果。如何解決課時有限而刑法內容包羅萬象的矛盾?筆者認為應以樹立學生科學的刑法觀念為中心內容,組織教學,統領全局。刑法觀是一種高層次的法律意識。它泛指人們關于刑法的性質、功能、罪刑關系、刑法的制訂與實施等一系列問題的思想認識、心理態度和價值取向等。筆者認為,當前法律課教學應當幫助學生樹立以下四種觀念:
一、樹立刑法的變動觀念
刑法的進步體現在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上。因此,在講課時除了強調法律條文的穩定性外,還應結合刑法新近修訂這一事實,給學生樹立變動的觀念。說明法律必須穩定,但又不能靜止不變。與1979年刑法(以下簡稱七九刑法)相比,九七刑法在內容上有許多變化。從篇幅上講,九七刑法比七九刑法增加了26條,這是適應罪刑法定原則和當前社會關系的各種新變化增加的。如九七刑法將七九刑法中的反革命罪更名為危害國家安全罪,對其內容作了重大修改,使刑法的罪名非政治化,嚴格體現了法律規范屬性,便于根據行為定罪量刑,也可以排除政治犯罪的誤解;又如取消了舊刑法中的流氓罪、投機倒把罪、玩忽職守罪等界限不清的口袋罪,防止了定罪泛化的后果;再如,刑法中有體現新型社會關系的許多新罪名,如計算機犯罪;證券欺詐罪;還增設了組織、領導和積極參加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罪;發展境外黑社會組織成員罪以打擊隨著科技發展、經濟進步、犯罪集團化而產生的新的犯罪現象、犯罪形式。在講解刑法時,應著重從這些新罪名與舊罪名的對比中分析出它們產生的法理依據,使學生在掌握具體刑法知識的同時,了解刑法發展規律,從而清楚地認識到,法(當然包括刑法),是一種歷史現象,作為上層建筑,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它的發展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的。
二、樹立九七刑法是社會主義公正的充分體現的觀念
法是公平與正義的象征。新刑法所體現的公平與正義正是社會主義公正的充分體現。應引導學生從立法與執法兩方面來認識。立法上,如九七刑法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作為基本原則之一,載入刑法,保證每個公民在適用刑法上的平等,不分種族、性別、職業、地位、出身、財產狀況,一律依刑法規定,平等地接受處理。再如,九七刑法以同類客體為依據,規定了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等十大類犯罪;其順序基本上按危害社會的程度大小排列,與此同時,也規定了九種刑罰方法,它們分別是:生命刑,即死刑;自由刑,包括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財產刑,包括罰金、沒收財產;資格刑,包括剝奪政治權利、驅逐出境;刑法中罪名與刑罰方法細致完備的規定,使定刑可與各類性質的犯罪行為相配套,在輕重上與危害社會程度相協調。對危害生命的殺人罪,應設置死刑;對侵犯財產的盜竊罪,(除盜竊金融機構、珍貴文物的),一律只處以自由刑、財產刑,而不判死刑;對其他貪財圖利的犯罪,更多地適用罰金、沒收財產的財產刑;對危害國家安全、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罪犯,則處以剝奪政治權利(剝奪其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活動的權利)。這些均是刑法日趨符合罰當其罪這種公正執法原則的體現。立法公正保障了執法公正,執法公正體現著立法公正,二者又共同構成了刑法公正。筆者認為,鑒于黨的政策對社會主義法制定的指導作用,還可以引用某些黨的政策,說明刑事立法與執法的公正性的依據,如,錯案追究制度被寫進黨的十五大報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等等。也可引用實例,如用廉政建設、打擊貪贓枉法的各項卓有成效的工作,說明公正立法下的公正執法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
三、樹立九七刑法弘揚社會主義法時代精神的觀念
社會主義法的時代精神,主要反映著社會主義時展和進步要求的各種價值取向和目標,其中包括著在公平效率為目標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自由、平等和人權價值追求。九七刑法中罪刑法定;罪刑相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確立及其在刑法條文中的貫徹,恰恰體現了社會主義法的這種時代精神。是法律民主化和人權保障立法意識的突破。罪刑法定原則即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不得定罪處刑。它的核心和宗旨是限制司法擅斷和保障人權。它明確地廢止了類推制度,將統治階級所否定的行為公之于眾,從而使每個公民利用法規的可預測性,明確自身行為的性質,明確法律對自己行為的肯定或否定,從而使公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享有最大的自由,使學生真正懂得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經。這時講解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下民主與法制、自由與法制的基本關系,便可使社會主義刑法是民主、文明的產物的觀念,深入人心。罪刑相當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根據罪行的危害大小來決定刑罰輕重、重罪重判、輕罪輕判、罪刑相稱、罰當其罪。常有學生認為:重刑化會帶來發案率的必然下降;對死刑執行方式的改變(增加注射方式)表示不解;這表明了學生法律意識與立法觀念相比,滯后,脫節。罰當其罪,是法律公正性的體現。刑罰人道主義中包含著執行方式文明化以及對犯罪嫌疑人人格的尊重,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和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最終發展趨勢。治亂世用重典,治平世用輕典的古訓已被當今法律的文明民主潮流所代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表明我國刑法立法上定罪定量刑,不因身份不同而有差別,主要依據犯罪性質和危害社會程度不同而定。前文已有論述,這里不再贅述。
四、樹立九七刑法在立法上遵從倫理價值取向的觀念
實行依法治國,首先要使法律具有這樣的品質:法律具有普遍意志性和至上的權威,法律的效力來自于國家強制力,若法律本身是良法,具有高尚的價值和精神,遵從倫理價值取向,就會被人們所信仰和尊重,社會也就會日趨穩定,法治也才能最終實現。九七刑法中許多原則和罪名的確立,恰恰體現了這種法律與倫理價值取向的一致性。如對正當防衛制度規定了無限防衛原則,即對正在進行的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正當防衛,造成不法侵害者傷亡的,不負刑事責任。這與鼓勵見義勇為、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的社會風尚相吻合;對侵占罪的規定,肯定了拾金不昧的社會主義道德;對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的規定,符合人民群眾對假貨充斥市場極度不滿,要求打假、治假的心理;將貪污、賄賂罪單列一章,正是聽取了社會各界要求嚴懲腐敗的呼聲;針對走私猖獗,肆虐的現狀,加重了對其處罰力度,,總之,在講課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當今刑法已獲得了道德的有力支持,法律精神已與道德精神一起,成為人們的信念,也必將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觀念。
- 上一篇:小議市場經濟下刑法觀念的前景
- 下一篇:小議刑法保障資本信用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