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規范在實現作用
時間:2022-11-09 05:42:33
導語:憲法規范在實現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張文琴聶永剛工作單位: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其調整的內容涉及行的外顯階段,其實質就是法定權利和義務的現實到社會關系所有領域的最深層次,是對社會關系進化。從法律主體方面而言,這一運行過程就是人們行全方位的、基本調整的法,有最廣泛的效力范實施并實現法的活動。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在圍,因而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國家機關將法制定實際上被執行、適用和遵守的情況,會給社會帶來成文之后,法就越過了其內潛階段,進人了實質運不同的效果。將“應然性”的法轉化為“已然性”的法律實效的過程,是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性和最高性,為憲法中各權力、權利和義務主體的督等一系列環節的有機組合。在這個有機組合系統行為提供法律模式,即規定各主體的權力范圍、權中,法律規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憲法規范作為利和義務及其實現方式,各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法律規范的一類,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體現人民行為準則、違憲責任等,是建立正常運作的憲法秩意志和利益,規定我國國家根本制度和國家政治中序的必要條件。如果單純在憲法中寫人一些空洞抽最基本的行為規則,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具象、口號式的條文,一方面不利于憲法的實施,另有根本性、最高性、包容性和概括性、違憲制裁的一方面也使憲法規范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憲法“最特殊性等特點,對憲法關系進行調整,進而影響國高的法律效力”也就成了空話。從現代法律的特點家和社會生活。作為根本法的法律規范,它又是其來看,其科學性、技術性比以往法律更強。弗里德他普遍法律規范的基礎,對其他法律規范具有制約曼說:“在現代技術社會中,法律必須更明確、重作用。形式和拘泥‘法律”,。因此憲法規范也應隨著社會的發展體現更強的可操作性。
二、明確程序性規范是憲法功能實現的途徑
憲法規范作為法律規范中最根本的一種,首先體現在憲法條文之中。憲法條文有兩類表現形式:一類較為抽象、靈活,有的只規定一些原則性的內容,不涉及具體事項。如我國1982年《憲法》第8條第3款規定:“國家保護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利和利益,鼓勵、指導和幫助集體經濟的發展。”其中“鼓勵、指導和幫助”的規定就較為抽象、靈活;有的則提出一種奮斗方向,如我國現行《憲法》19條規定:“國家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提高全國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另一類則是以明確具體的規定形式出現,如我國《憲法》第64條規定:“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從憲法的實施角度來講,第二類明確具體的法律規范形式顯然更有利于實現憲法的功能。由于其明確做了操作性的規定,從而使這類法律規范具有了直接的法律效力,充分體現了憲法的權威。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在法的屬性上同其他法律沒有區別,而其規范形式一方面直接影響憲法自身功能的實現,同時對其他基本法律規范有重要影響。如何在憲法規范的運行和發展中維護其權威憲法規范的表現形式有:憲法典、憲法性法律、憲法慣例、憲法判例以及憲法解釋、憲法修正案等。這些憲法規范也同其他法律一樣,既有實體性的規范,又有程序性的規范。與普遍法律不同的是,憲法規范的實體和程序統一于憲法整體中。美國學者塞爾茲尼克認為:“任何抽象的規范都不可能決定一項具體的判決或一種具體的行為步驟。”正如其他實體法的實現要通過相應的程序法一樣,憲法的實際功能要得以充分體現,必須對程序性規范加以明確。明確程度性規范,首先是將憲法活動中各行為主體的行為規則明確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權力行使是否合法的標準,以使權力主體能在明確的、法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并得到證明其正當的充足依據。其次是對行為主體的行為程式加以規定,尤其是對權力主體確認權力的程序加以規定,如政府行使行政權的程序規定,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的程序規定等。為切實保障憲法規范的落實與貫徹,應當在憲法規范中建立完善的、可明確操作運行的憲法監督機制,對不同級別的憲法性活動進行合憲性審查。我國的憲法監督機制屬于立法機關監督的情形,有經常性的監督主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采用事前審與事后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監督。但這兩種方式各有不足,事前審的不足是由于對行為缺乏實踐的檢驗,有時不能及時發現間題;事后審的不足則在于行為主體對憲法規定的內容不能充分時,依憲法原則性規范所為的“合法”行為有可能成為“非法”,易在審查中引起爭議。我國采用事前審與事后審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審查,筆者認為不能理解為這二種形式同時進行。因為一旦事前審查沒有發現問題,而事后審查又認定前行為違憲時,則會引起這樣一種效果:審查機關對同一行為前后有截然相反的認識。這樣就不利于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我國目前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審查機關,而由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委會組成監督網絡。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由于其工作涉及面廣,事實上不可能對憲法主體的每一項憲法性行為都進行充分有效的調查,這樣勢必影響憲法監督的質量;憲法監督的對象也僅限于審查法律法規的合憲性,客觀上存在憲法監督的盲區,不利于憲法完全意義上的貫徹落實。因此我國目前憲法的程序性規范中,首先應當規定專門的憲法監督機關,同時吸收司法參與,使憲法運行司法化,賦予司法機關一定的違憲審查權;其次應擴大憲法審查的范圍,不僅對憲法主體,尤其是對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法規進行審查,同時也應對其憲法性行為進行審查。
三、制裁性規范是憲法功能實現的有效保障
憲法同其他法律一樣,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其得以實現的。由于現代社會人們之間在利益上仍具有沖突性和不可協調性,國家強制性仍是法的重要特征之一。憲法規范同其他法律規范有所不同,以授權性規范為主,另有少量的禁止性規范,但基本上不就具體的懲罰措施作出規定,但這并不意味著淡化甚至否定制裁性規范的作用。當一行為主體違憲行事,進而侵害到其他主體或國家與社會的利益時,民主權利也就不復存在。而違反憲法卻不招致任何法律后果,甚至出現一般違法行為受到處罰,而違憲卻不能有效處罰的情況,憲法規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事實上,單純在普遍法律上規定違憲的制裁措施,首先在立法技術上不易實現,其次也不能體現憲法的最高性。因而在憲法規范中補充制裁性規范,就成為保障憲法實施的必然要求。違憲制裁產生的前提是違憲行為,因而制裁性憲法規范應當首先對違憲行為加以明確界定。同其他違法行為一樣,違憲行為也應有相應的構成要件。首先在主體上,違憲主體除包括公民個人和社會組織以外,還應包括執政黨和政府機關,即黨和國家機關也應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其次在主觀方面,也應區分故意和過失的主觀惡性。客觀方面應考慮違憲行為所帶來的危害后果。對于違憲所應負的法律責任,可以通過以下幾類方法加以規定:(一)宣布無效并予以撤銷;(二)剝奪行為主體的公務身份;(三)經濟處罰,如賠償損失、返還利益、恢復原狀等;(四)對于法人組織,可采取雙罰制,一方面取消法人的行為能力資格,另一方面對直接責任人追究責任;(五)對于自然人,可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應當通過其關于國家、社會事務的根本性規定,建立最基本的法律秩序。其他法律的制定和實行,都是圍繞憲法規定的法律秩序進行的,這就要求憲法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明確化,體現在法律規范上就是進一步增強其可操作性,為憲法主體的具體行為及行為程序設立明晰的程式,并且建立自有的、完善的保護體系,以充分體現憲法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權威,從而保證憲法真正意義上的實施,實現憲法的功能。
- 上一篇:憲法效力與憲法規范探索
- 下一篇:法院的憲法規范與理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