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憲法監督的基本認識

時間:2022-11-05 04:21:21

導語:小議憲法監督的基本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憲法監督的基本認識

本文作者:方建中工作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近年來,我國法學界已經就憲法的實施監督做了很多有益地論證,一些學者還提出了建立憲法實施的監督機關和監督制度的各種各樣的設計方案。正如林來梵教授所言:“在當下的我國法學界,有關‘憲法監督’或‘違憲審查’的著述,已有汗牛充棟之觀。”,%-但是,現實的情況是,我國憲法監督畢竟還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這或許是火候不到,或許是理論論證還不充分,但不管是哪種原因,都表明憲法監督問題尚有充足的理論論證空間。本文擬就建立憲法監督制度的幾個基本認識問題加以論述。這些問題可能與具體的制度設計關系較遠,但是,在對這些問題取得清楚、準確的認識之前,建立憲法監督制度是很困難的,即便能夠建立,能否有效運作也是令人懷疑的。

一、人性———激情還是理性?

休謨在其《人性論》中曾明確指出“,一切科學對于人性或多或少地有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此言如果仔細推敲,似乎有夸大其詞之嫌,但是,如果用于形容人文社會科學則極其恰當。既然憲法是國家創制的,歸根到底是人創制的,那么,憲法價值的發生就必然有其人性基礎。我們只有從人性的視角去審視憲法價值,才能科學地揭示憲法價值的本質。首先,要肯定人是激情的動物。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討論人治和法治哪一個更可取的問題時,就對此有了較清楚的認識,他對自己的問題予以毫不含糊的回答。“看起來,給法律賦予權威就是僅給上帝和理性賦予權威;而給人賦予權威就等于引進了一個野獸,因為欲望是某種具有獸性的東西,即使是最優秀的人物,一旦大權在握總是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蝕。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法律是摒絕了激情的理性。所以它比任何個人更可取。”這段話的意思后來凝結為哈林頓的名言“:要法治的政論,不要人治的政府。”被譽為“美國憲法之父”的麥迪遜也明確指出“:政府之存在不就是人性的最好說明嗎?如果每個人都是天使,政府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漢密爾頓則說“:我們應該假定每個人都是會拆爛污的癟三,他的第一個行為,除了私利,別無目的。”其次,要相信人的理性。古希臘的哲人早就說過“人是理性的動物”。漢密爾頓在說服美國人民接受聯邦憲法時指出,人類社會能夠“通過深思熟慮和自由選擇來建立一個良好的政府。”美國憲法的制定和實施,使長時期以來人類對于理性政治的追求變成了現實。二百年后,另一位美國憲法學查爾斯安德森重申了這一觀點,他說“:如果人類的選擇和行動是值得重視的話,這些結果必須是從意圖、努力和計劃而得來,而不是從碰巧的運氣和幸運得來。”對此,馬克思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馬克思認為“,社會發展史卻有一點與自然發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目的的。”由此可見,人性既非本善,亦非本惡,而是兩者兼而有之。而人類的種種規則和制度就是在這種欲望與理性的交匯中產生的,以憲法為基礎的憲政則是用人類理性來抑制其非理性因素的特殊裝置。

二、政治權力———自律還是他律?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權力”一詞都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對它的含義和適用標準始終存在著爭議。正是從這種爭議中,我們可以逐漸認清權力的特性,并掌握其運行的規律。首先,權力是一種在人際關系表現出來的影響、控制他人的能力。這一點可以從許多著名的權力定義中得到印證,如托馬斯•霍布斯的權力定義為“取得某種未來具體利益的現代手段”;伯特蘭•羅素認為“,權力可以定義為有意努力的產物”;馬克斯•韋伯則把權力定義為“在社會交往中一個行為者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其他行為者之上的可能性”。當代美國紐約大學著名社會學教授丹尼斯•朗在其名著《權力論》一書指出,“權力是某些人對他人產生預期效果的能力。”,其次,權力的來源和基礎是在于人們的利益。權力本身不是目的,權力的目的在于形形色色的利益。例如,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拉斯韋爾在《政治學》一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政治學是對權勢和權勢人物的研究。決定權勢的基礎是在那些為了分析目的而選用的價值中所占有的份額。有代表性的價值是尊重、安全和收入。”第三,權力的運行具有擴張性。由于權力的基礎是利益,而這種利益又必需通過人際交往來實現,因此,無論是為了防衛他人的侵犯,保護現有利益還是為獲取更大利益,都使得權力天然具有主動性和擴張性。對此,歷來許多思想家都不止一次地指出過。孟德斯鳩對權力特質的經典性論述是人們所熟知的:“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德國近代著名政治思想家威廉•馮•洪堡曾經指出“,人有一種欲望,即他總是想超越合法為他們劃定的范圍,去干涉他人的領域。”權力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對其進行外在制約的極端必要性。為解決這一難題,孟氏開出自己的藥方:“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綜上所述,政治權力是一種物質力量,對于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不能僅靠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以“權力制約權力”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憲法監督制度就是這種方式的制度安排之一。

三、憲法價值———國家至上還是個人優先?

憲法的目的性問題是人類憲政化歷史開始后經久未決的懸案,立憲的終極目標不是成文憲法的制定,而是人們通過成文憲法表示出來的共同信念和道德訴求。所以憲政實際上是界定憲法和法律應當是什么的一套學說和思想體系。這套學說和思想就是憲法的目的所在。自由主義憲政道路與國家主義憲政道路的分界線是十分明了的:前者以人的自由和權利為憲政化的方向、目標和最高原則,在洛克、穆勒、法國的康斯坦、托克維爾以及哈耶克這些自由主義者看來,至少應當存在個人自由的領域,這是任何政府都不能隨意侵犯的。如宗教信仰、個人隱私、言論和擁有財產等。而后者則以國家為憲政化的方向、目標和最高原則。因此,在自由主義憲政體制之下“,憲法是自由國家的法律”,它意味憲法有無上的權威,憲法和法律是國王。而政府(國家的人)的行動要受到憲法的約束。而國家主義憲政道路相信“無限政府”是國家富強、統一、繁榮和個人自由的保障。為了國家利益,既可以否認個人的最高價值,也可以否認憲法的權威性。因此,在國家主義憲政道路之下,個人和憲法只有從屬的地位。所謂的不可侵犯的個人自由領域的神圣性是不存在的。國家主義價值取向及其意識形態與憲政主義是直接對立的,它們之間不可能和平相處因為奉行國家主義的政治家們常常會以國家利益為借口,取消憲法的最高性和有限政府等憲政主義的基本因素。政府當局在國家利益的名義下,成為為所欲為的無限政府,人的權利和自由最后被剝奪殆盡。與此同時,在國家主義之下,憲法不僅成為御用工具和漂亮裝潢,而且還具有極大的欺騙性。因此,國家主義在本能上是反憲政主義的,實質上它是一種經過化妝的專制主義。由于受到各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我國自清以降的憲政建設明顯帶有國家憲政主義的傾向。憲法的目的偏離了其保護個人的尊嚴與權利的主旨,而蛻變為實現富國強兵,達到民族主義目標的重要工具。憲法學者王人博教授在《憲政語境》一文中指出“,這種憲政思潮與富強理念的合奏,匯成了一支并不怎么和諧的曲子,……這是導致民主、共和和憲政在中國語境里出現價值混亂的主要根源。”今天,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憲法的基本價值追求就是保障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在于維護人的尊嚴。因此,憲政不可因效率的說法而放棄原則,也不能被披著“國家利益”“國家理由”的所謂“必要性”的過分主張所迷惑。只要基于這樣的認識,憲法監督制度的必要性就不言自明了。

四、“議行合一”———理想還是現實?

“議行合一”的理論基礎是人民主權。人民主權,亦稱主權在民,它在西方思想史中源遠流長。早在古希臘時期的雅典就有了主權在民的實踐。近代意義的人民主權理論主要由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闡發。盧梭認為,人民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人民便是國家的主人。主權在民要求“立法權是屬于人民的,而且只能屬于人民”,而行政權則是從屬于立法權的。盧梭的信徒羅伯斯庇爾在法國大革命中將盧梭的人民主權理論付諸實踐,結果導致的暴政。可見,對人民主權理論本身也應謹慎處之。“議行合一”由巴黎公社首創,即國家立法權和行政權都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統一行使。“議行合一”目的在于使工人階級和廣大群眾實際掌握全部國家權力,充分體現人民主權的原則。隨著巴黎公社政權被消滅“,議行合一”原則也僅實行了天。“議行合一”說再次被提出并在實踐中采用是前蘇聯的蘇維埃制度。由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才取得勝利的,建國后,我國建立了“議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實現人民民主。但是,實事求是地講,這種對“議行合一”的片面理解,將其絕對化,不利于防范權力的濫用,況且“議行合一”本身并不能直接推導出國家權力機關不受限制和監督的結論。按照我國現行憲法的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不在違憲審查的范圍之內。加之,在我國又無全民公決一說,這樣,人民對其違憲的監督只剩下選舉這一條途徑了,而選舉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又會使這一途徑只存在理論上的監督作用。因此,這種制度的設計,不僅違背了“議行合一”的本意,使不受限制的公共權力極有可能蛻變為少數人的特權。憲法學者張千帆教授,在其所著的《憲法學導論》一書這樣寫道:“之所以把憲法審查問題‘提前’討論,不僅因為它是重要的,而且因為它是憲政的起點。沒有憲法審查,憲法就失去了實際的法律效力,談論憲法也就成了沒有意義的空話。”!"+$這種對憲法監督制度重要性的認識是極其深刻的。但是,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違憲審查的錯誤認識而產生的思想障礙始終未能祛除,使得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仍停留在理論探討中而未見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