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權入憲必要性研究
時間:2022-06-20 10:53:17
導語:環境權入憲必要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環境權越來越受到全球各國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環境權納入國法律乃至憲法中予以保障。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在其文本中對環境權予以明確的規定,將對環境權保護法律體系的構筑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產生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將從構筑環境權保護法律體系的視角來探究我國環境權入憲的必要性,進而對環境權的憲法保障現實價值予以解析。
關鍵詞:環境權;法律體系;必要性;生態文明
一、環境權的產生與發展
人類的任何生產活動,都是利用資源、改造環境的過程,都在產生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徹底點燃了民眾捍衛環境安全及生存權利斗爭的怒火,人們為爭取清潔、良好的生活環境而提出了公民環境權。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約瑟夫•薩克斯在1969年基于“公共信托”理論,率先提出公民享有環境權的觀點。此后,環境權的理論和立法實踐工作均取得了長足進步,環境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逐年為更多的國家憲法和法律所確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在1972年指出:“人類有權在一種能夠過尊嚴和福利的生活環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該宣言被視為環境權在全球范圍內被認可的基礎。截至目前,全球的191個主權國家當中,已經有140個國家將環境保護的相關內容納入憲法文本,有86個國家在本國憲法里已經明確規定環境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數字還將不斷增加。
二、環境權的含義及性質
(一)環境權的含義。將環境權的本質含義界定清楚,是環境權納入憲法的前提。國內諸多環境法研究者下過環境權的定義,有學者主張:“環境權是指公民享受良好的、適宜的自然環境的一種權利。”有學者認為:“環境權就是每個人都有權生活在健康的環境中,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包括獲得良好環境的權利以及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還有學者主張:“環境權即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可以享有在良好和適宜其健康的環境中生活以及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一項基本權利。”雖然學者們對“環境權”的概念認識有細微差別,但對環境權是客觀存在的認識是一致的。筆者主張,環境權指的是公民享有的在適宜其健康的環境當中生存、適度合理地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一項權利,以及負有使生態環境資源免受惡化的一項義務。環境權不應只是人的一項實有權利,它也應當是一項應有義務,人們在享用環境帶來的利益的同時,勢必應負擔相應的環境保護層面的義務,這是環境權概念的應有之義。(二)環境權的性質。1.環境權是社會性權利。從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體系上分析,公民的權利類型大致分成四種:①經濟性權利;②政治性權利;③文化性權利;④社會性權利。從環境權的概念上分析,把環境權歸入社會性權利類型更為合適。社會性權利是指:“以社會全體成員的公共利益為核心的一項權利,它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其表征著社會全體成員的普遍性利益、共同的利益繼而維護著整個社會的和諧。”對比其與環境權的定義我們可以很自然地看出,公民的環境權與憲法上社會性權利在歸屬上有著內在一致性。2.環境權是生態性權利。環境權發揮著保障環境的生態價值的作用,護衛公民對于生態性權益的享有本身是環境權概念里蘊含的內容,因而,環境權應作為一項生態性權利而且也應當是一項生態性類型的權利。再三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見,生態文明理念也要求我國的環境權不只是為保護經濟利益,更要為生態利益而服務。3.環境權是復合性權利。環境權既是公民的一項應有權利,也是公民應當履行的一項重要義務,權利與義務的復合性是環境權的又一性質。如果過分強調公民享有的環境權利而對其負有的環境義務視而不見,必將導致環境權不能有效實施和實現的困窘。因而,環境權是一項集權利和義務于一身的權利類型。
三、環境權入憲是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合法性構筑的“權利基石”
環境問題的處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是需要國家運用法治思維來予以應對和處理的,而憲法環境權能夠為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構筑提供合法性基礎,進而推動環境問題通過合理合法的司法手段解決。正如哈貝馬斯所言:“合法性的意思指的是,同樣一種政治制度維系在一起的、被認為是正確和合理的要求對自身有著很好的論證。合法的制度應該得到承認,合法性預示著此種類型的法律制度應擁有最起碼的尊嚴。將環境權納入憲法的文本當中予以保障,會為環境保護基本法、民法上的環境權利的保護,訴訟法環境權利的救濟,以及其他單行環境法律、環保法規等構筑起一整套環境資源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體系奠定一個良好基礎,掃清法理障礙。因而,將環境權作為公民的一項應有權利寫入我國《憲法》文本,不但可以織密公民的基本權利保護這張大網并使其得到推進和完善,而且還能對公民的此項權利通過合理合法手段獲得程序上的救濟提供必要的根本法上的支撐。因而,環境權入憲是整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合法性構筑的基石。
四、我國憲法環境權存在缺位
據范進學教授的統計:全世界195個國家,憲法文本中將環境權作為基本權利的有69個國家,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義務的有8個國家,將環境保護作為國家或者公共政策、目標的有44個國家,其中將其作為公民權利與公民義務的國家有17個;未將環境權或環境保護入憲的國家有72個。通過范進學教授對各國憲法文本的考察分析,可以得出把環境權作為憲法權利的國家是逐步增加的,環境權入憲勢必成為世界各國立憲的基本趨勢,也就是說,環境權作為一項憲法權利為現代多數國家的憲法所普遍承認,這將是一個必然結果。對比世界上已將環境權納入憲法保護的有關國家的規定,我國《憲法》文本當中與環境權最貼近的條款,也存在著明顯的缺位。即便是2018年3月11日將生態文明寫進《憲法》序言,也不能得出我國《憲法》承認和規定環境權。我國《憲法》中關于環境問題的規定有且僅有兩條,分別是第9條第2款規定以及第26條第1款規定。第9條、第26條雖已涉及公民環境權利的部分內容,但這兩個條款規定太過原則和籠統,無法直接體現環境權利的實有特征,基本屬于國家管制層面的立法。我國《憲法》對公民環境權的這種不明確規定甚至可以說是憲法環境權的缺位,勢必會阻礙整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構筑。
五、環境權納入憲法保障的必要性及未來價值
(一)環境權入憲是憲法綠色化的必然趨勢。從歷屆聯合國氣候大會通過的國際公約以及諸多環境法學者對各國憲法環境權規定的分析可以看出,環境權進入各國憲法文本,使得憲法綠色化的腳步將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而越來越快。學界對環境權作為一項人權的研究更加成熟,必將推動憲法綠色化的步伐,加之各類數據影響和推動的這種趨勢將會使環境權入憲成為各國的必然選擇,而我國也必將順應這種大勢。(二)環境權入憲有利于公民權利體系的構筑與完善。我國《憲法》將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作為獨立章節置于總綱之后,國家機構章節之前,與前四部《憲法》相比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進步,充分彰顯了對公民基本權利的尊重。在未來修憲中,把公民環境權寫進《憲法》文本中,將從國家根本大法上對這種應然權利做出法定權利的確認,這將對構筑和完善我國《憲法》的公民權利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價值。(三)環境權入憲有利于我國環境權救濟制度的完善。環境權作為公民生存和發展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權利,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框架下,此項權利缺乏直接有效的救濟渠道。以至于公民即便遭受到慘重的環境污染損害,其切身利益受到嚴重侵害之時,也不能直接有效提起訴訟,這造就了環境公益訴訟的尷尬境遇,而現實諸多環境問題是直接導致個體權益受損的主因。《憲法》文本上將公民應有的環境權利予以確立,勢必會為救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而環境權這一被諸多學者認同的基本人權,應該獲得我國法律恰當的救濟。(四)環境權入憲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的持續推進。黨的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獲得了極大豐富和完善,《憲法》在2018年也將生態文明納入指導思想中。法律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通過立法程序,制定出公民普遍遵守的特殊行為準則,但我國環境立法和環境司法目前還不夠完備,環境權還沒有在司法和執法部門得到普遍確認,這無疑給生態文明建設進程設置諸多障礙并增加司法保護上的難度。《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應當對環境權予以回應,環境權入憲無疑會助推環境權保護法律體系的構筑與完善,加之環境權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相互配合勢必會促進生態文明和環境法治向縱深發展。
六、結論
環境權作為一項已被法學界公認的公民權利,只有入憲才能得到更好的實施與保障,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環境權只有入憲才能實現從應然權利向憲法權利繼而向法定權利的演進。此外,環境權入憲也能更好地推動我國《憲法》統領下公民基本權利體系的補充與完善,環境權法律保護網也能因此編制得更細更密。隨著環境權理論研究向縱深發展和人們權利意識的進一步增強,環境權入憲的步伐會進一步加快,環境權保護法律體系也勢必會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蔡守秋.環境權初探[J].法學研究資料,1982(2):3-11.
[2]李艷芳.環境權若干問題探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94(6):61-64.
[3]呂忠梅.論公民環境權[J].法學研究,1995(6):63.
[4].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張少鵬 董 紅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