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原則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6:27: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憲法原則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憲法原則研究論文
一、憲法原則的概念與特征
“原則”一詞在漢語中的含義是指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在英文中與之對應的詞是"Principle",意指一種普遍的真理或行為的基本準則1。在法學中,“原則是指構成法律規則和法律學說基礎和本源的綜合性、穩定性的原理和準則。”2或者說“是可以作為眾多法律規則之基礎的綜合性、穩定性原理或準則。”3認為法律規范包括法律原則在內,或者提出原則與規則是對法律規范邏輯的劃分,這是西方學者首次闡明的。美國法學家德沃金曾對法律原則和法律規范之間的不同作了明確地闡述。他認為:“當法學家們理解或者爭論關于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問題的時候,特別是在疑難案件中,當我們與這些概念有關的問題看起來極其尖銳時,他們使用的不是作為規則發揮作用的標準,而是作為原則、政策和其它各種準則而發揮作用的標準。”4
什么是憲法原則,或者憲法的原則有那些?傳統的憲法學較少論及作為憲法學基本范疇的憲法原則的內涵及性質,而過多局限于對憲法原則內容的列舉。如杰羅姆·巴倫、托馬斯在其所著《美國憲法概論》中將美國憲政原則分為兩個大的方面,即權利分立與制衡、限權政府與保障人權。5A·W·布萊德賴和K·D·愛汶在他們合著的《憲法和行政法》一書的第一章,專門探討了憲法的一般原則,包括君主立憲原則、議會至上原則、權力分立和制衡原則、法治原則、責任政府等。美國學者加里·沃塞曼在《美國政治基礎》一書中也列舉了分權與制衡、聯邦制、有限政府和司法審查四項原則,但他們并沒有闡明什么是憲法的原則以及憲法原則有什么功用等問題。早期國內憲法學者的論著在探討憲法原則問題時,也只限于對憲法原則的列舉,如許崇德教授主編的《中國憲法》一書就將憲法原則列舉為人民主權原則、基本人權原則、法治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議行合一原則等,對與憲法原則性質和作用有關的問題概無涉及。稍后由張慶福教授主編的《憲法學基本理論》似乎也存在同樣的缺憾。同時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建國以后所出版的一批比較憲法學的著作,要么避免對憲法原則進行比較,6要么僅對具體的憲法原則進行比較,而對憲法原則的生成機理、作用功能、內涵特征等避而不談。7近年來,國內憲法學者日益關注對憲法原則的基本理論探討,并形成了幾種有代表性的主張。有的主張憲法基本原則是"憲法學對某一類型的憲法所反映的指導思想、民主制度的特點和作用的概括"以及"某一憲法典或憲制性文件本身所確定的制定、解釋和實施該特定憲法的制導方針。"8有的主張憲法基本原則是"人們在制定和實施憲法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準則,是貫穿立憲和行憲的基本精神。"9有的主張憲法基本原則是"立憲者設計憲法規范時的具體思路和基本規則,它隱藏于憲法規范的字里行間,貫穿設計的始終,是憲法規范的骨架;同時,憲法原則又是憲法的民主價值和民主功能的具體化法則,體現著憲法的價值要求和基本精神,突出地反映著憲法的本質。"10有的主張憲法原則應該是決定"形式憲法"形式和內容的基本價值準則,憲法原則的功能在于"反對特權現象。"11
我們認為憲法原則是體現憲法應然價值取向、統合憲法規則并指導全部行憲過程的依據和準則。12
憲法原則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普遍性。從比較憲法學的角度而言,憲法原則的普遍性既指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人們為共享人類的法律文化成果,追求文明的共同進步,必須遵守一些具有普適意義的憲治準則,又指它要貫穿于憲政的全過程,是立憲、行憲和護憲都必須遵循的準則。
憲法原則效力分析論文
憲法原則的效力與憲法的效力、憲法規范的效力相關聯而又不可等同。若從形式主義的視角來看待憲法,那么憲法的效力就是一個法律實證主義、法律解釋主義的問題,而憲法原則的效力證立除了也需要這種經驗主義的論證和法條主義的闡明外,它更屬于“一個憲法哲學命題,是憲法法理學研究的對象,必須自覺地與注釋性的憲法學保持相當的距離。事實上憲法基本原則的研究已經超出了形式憲法的范圍,涉及憲法的概念和本質的界定、憲法的目的性或工具性、憲法的自然法背景,憲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定位,憲法與法治的關系以及良憲之治即憲政如何可能等重大的哲學問題。……”[1]
要識別憲法原則的效力與憲法規則效力的不同,首先必須弄清憲法原則與憲法規則的差異。從一種關系的視角來看,憲法原則和憲法規則其實是憲法規范的兩種不同表現狀態。“認為法律規范包括法律原則在內,或者提出原則與規則是對法律規范的邏輯的劃分,這是西方學者首次闡明的。”[2]近年來中國學者也關注到并接受了憲法規范應有內部不同邏輯層次劃分的理論。有的學者主張憲法規范主要由憲法制定規范、憲法核、憲法修改規范與憲法律組成,不同規范之間形成不同的等級系列,即在憲法規范內部亦存在上位規范和下位規范的關系。[3]一般而言,較之于憲法規則,憲法原則具有初始性、本原性、穩當性、抽象性等特點。具體而言之,憲法原則與憲法規則又有以下不同點:
第一,憲法規則注重憲事行為和憲法事件的共性,其內容具體明確,目的乃是為憲法的實施提供具體的基準,以消除司憲和行憲的任意性,從而維護憲法的權威,保持法治的統一性。與此相反,憲法原則除了要具備憲法規則關注事件或行為共性的特征外,尤其要關注事件和行為的個性,并盡可能型構模糊性的制度空間,以彌補法律規則和社會現實的縫隙,滿足法治國家對法律支配社會的普遍性要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這樣一種目標可能永遠不可以靠規則來實現,但可以靠原則來織就。
第二、憲法規則由于本身內容的具體明確和規則指向的特定性,因而其適用范圍偏狹。但憲法原則作為一種經驗抽象和價值預設,它要貫徹于整個立憲、行憲和司憲、護憲的全過程,并統攝憲法權力和憲法權利兩大規范體系,因而其適用范圍要比憲法規則寬廣得多。
第三、在憲政實踐中經常產生憲事關系中的原則與規則竟合問題,因而產生憲法適用中規則與原則的選擇優位問題。既往很多學者基于對原則的價值預設和憲法規范內部要素的邏輯排序,都主張憲法原則要優先適用于憲法規則。
但憲政和法治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秩序,首要地必須擺脫不確定和不安寧對秩序的威脅,而規則的穩定性適用正好是滿足這一追求的最關鍵性因素。在立法已成為多元利益博弈的結果,立法的民主化已完成法律正當性表達情況下,法律的適用不應該舍棄明確的規則而另外追求原則涵蘊的價值。而且根據美國學者德沃金的研析,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的適用進路是頗不相同的:法律規則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在個案當中,即如果一條規則所規定的事實是既定的,或者這條規則是有效的,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接受該規則所提供的解決方法,或者該規則是無效的,在這種情況下,該規則對裁決不起任何作用。而法律原則的適用則不同,它不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于個案當中,因為不同的原則是有不同強度的,而且這些不同強度的原則甚至沖突的原則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4]換言之,憲法規則本身是一種或多種憲法原則所體現的憲政價值的輻射,優先適用憲法規則并不意味著對憲法原則的貶損。即便是在某一具體的憲事關系中發生了特定憲法原則與憲法規則的沖突,而導致優先適用了憲法規則。但因為憲法原則的相互關聯性,該憲法規則背后的其他憲法原則價值實現之時,也使被排斥的憲法原則得到了另外一種意義實現。
憲法原則效力分析論文
憲法原則的效力與憲法的效力、憲法規范的效力相關聯而又不可等同。若從形式主義的視角來看待憲法,那么憲法的效力就是一個法律實證主義、法律解釋主義的問題,而憲法原則的效力證立除了也需要這種經驗主義的論證和法條主義的闡明外,它更屬于“一個憲法哲學命題,是憲法法理學研究的對象,必須自覺地與注釋性的憲法學保持相當的距離。事實上憲法基本原則的研究已經超出了形式憲法的范圍,涉及憲法的概念和本質的界定、憲法的目的性或工具性、憲法的自然法背景,憲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定位,憲法與法治的關系以及良憲之治即憲政如何可能等重大的哲學問題。……”[1]
要識別憲法原則的效力與憲法規則效力的不同,首先必須弄清憲法原則與憲法規則的差異。從一種關系的視角來看,憲法原則和憲法規則其實是憲法規范的兩種不同表現狀態。“認為法律規范包括法律原則在內,或者提出原則與規則是對法律規范的邏輯的劃分,這是西方學者首次闡明的。”[2]近年來中國學者也關注到并接受了憲法規范應有內部不同邏輯層次劃分的理論。有的學者主張憲法規范主要由憲法制定規范、憲法核、憲法修改規范與憲法律組成,不同規范之間形成不同的等級系列,即在憲法規范內部亦存在上位規范和下位規范的關系。[3]一般而言,較之于憲法規則,憲法原則具有初始性、本原性、穩當性、抽象性等特點。具體而言之,憲法原則與憲法規則又有以下不同點:
第一,憲法規則注重憲事行為和憲法事件的共性,其內容具體明確,目的乃是為憲法的實施提供具體的基準,以消除司憲和行憲的任意性,從而維護憲法的權威,保持法治的統一性。與此相反,憲法原則除了要具備憲法規則關注事件或行為共性的特征外,尤其要關注事件和行為的個性,并盡可能型構模糊性的制度空間,以彌補法律規則和社會現實的縫隙,滿足法治國家對法律支配社會的普遍性要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這樣一種目標可能永遠不可以靠規則來實現,但可以靠原則來織就。
第二、憲法規則由于本身內容的具體明確和規則指向的特定性,因而其適用范圍偏狹。但憲法原則作為一種經驗抽象和價值預設,它要貫徹于整個立憲、行憲和司憲、護憲的全過程,并統攝憲法權力和憲法權利兩大規范體系,因而其適用范圍要比憲法規則寬廣得多。
第三、在憲政實踐中經常產生憲事關系中的原則與規則竟合問題,因而產生憲法適用中規則與原則的選擇優位問題。既往很多學者基于對原則的價值預設和憲法規范內部要素的邏輯排序,都主張憲法原則要優先適用于憲法規則。
但憲政和法治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秩序,首要地必須擺脫不確定和不安寧對秩序的威脅,而規則的穩定性適用正好是滿足這一追求的最關鍵性因素。在立法已成為多元利益博弈的結果,立法的民主化已完成法律正當性表達情況下,法律的適用不應該舍棄明確的規則而另外追求原則涵蘊的價值。而且根據美國學者德沃金的研析,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的適用進路是頗不相同的:法律規則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在個案當中,即如果一條規則所規定的事實是既定的,或者這條規則是有效的,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接受該規則所提供的解決方法,或者該規則是無效的,在這種情況下,該規則對裁決不起任何作用。而法律原則的適用則不同,它不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于個案當中,因為不同的原則是有不同強度的,而且這些不同強度的原則甚至沖突的原則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4]換言之,憲法規則本身是一種或多種憲法原則所體現的憲政價值的輻射,優先適用憲法規則并不意味著對憲法原則的貶損。即便是在某一具體的憲事關系中發生了特定憲法原則與憲法規則的沖突,而導致優先適用了憲法規則。但因為憲法原則的相互關聯性,該憲法規則背后的其他憲法原則價值實現之時,也使被排斥的憲法原則得到了另外一種意義實現。
憲法原則的效力研究論文
憲法原則的效力與憲法的效力、憲法規范的效力相關聯而又不可等同。若從形式主義的視角來看待憲法,那么憲法的效力就是一個法律實證主義、法律解釋主義的問題,而憲法原則的效力證立除了也需要這種經驗主義的論證和法條主義的闡明外,它更屬于“一個憲法哲學命題,是憲法法理學研究的對象,必須自覺地與注釋性的憲法學保持相當的距離。事實上憲法基本原則的研究已經超出了形式憲法的范圍,涉及憲法的概念和本質的界定、憲法的目的性或工具性、憲法的自然法背景,憲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定位,憲法與法治的關系以及良憲之治即憲政如何可能等重大的哲學問題。……”[1]
要識別憲法原則的效力與憲法規則效力的不同,首先必須弄清憲法原則與憲法規則的差異。從一種關系的視角來看,憲法原則和憲法規則其實是憲法規范的兩種不同表現狀態。“認為法律規范包括法律原則在內,或者提出原則與規則是對法律規范的邏輯的劃分,這是西方學者首次闡明的。”[2]近年來中國學者也關注到并接受了憲法規范應有內部不同邏輯層次劃分的理論。有的學者主張憲法規范主要由憲法制定規范、憲法核、憲法修改規范與憲法律組成,不同規范之間形成不同的等級系列,即在憲法規范內部亦存在上位規范和下位規范的關系。[3]一般而言,較之于憲法規則,憲法原則具有初始性、本原性、穩當性、抽象性等特點。具體而言之,憲法原則與憲法規則又有以下不同點:
第一,憲法規則注重憲事行為和憲法事件的共性,其內容具體明確,目的乃是為憲法的實施提供具體的基準,以消除司憲和行憲的任意性,從而維護憲法的權威,保持法治的統一性。與此相反,憲法原則除了要具備憲法規則關注事件或行為共性的特征外,尤其要關注事件和行為的個性,并盡可能型構模糊性的制度空間,以彌補法律規則和社會現實的縫隙,滿足法治國家對法律支配社會的普遍性要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這樣一種目標可能永遠不可以靠規則來實現,但可以靠原則來織就。
第二、憲法規則由于本身內容的具體明確和規則指向的特定性,因而其適用范圍偏狹。但憲法原則作為一種經驗抽象和價值預設,它要貫徹于整個立憲、行憲和司憲、護憲的全過程,并統攝憲法權力和憲法權利兩大規范體系,因而其適用范圍要比憲法規則寬廣得多。
第三、在憲政實踐中經常產生憲事關系中的原則與規則竟合問題,因而產生憲法適用中規則與原則的選擇優位問題。既往很多學者基于對原則的價值預設和憲法規范內部要素的邏輯排序,都主張憲法原則要優先適用于憲法規則。
但憲政和法治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秩序,首要地必須擺脫不確定和不安寧對秩序的威脅,而規則的穩定性適用正好是滿足這一追求的最關鍵性因素。在立法已成為多元利益博弈的結果,立法的民主化已完成法律正當性表達情況下,法律的適用不應該舍棄明確的規則而另外追求原則涵蘊的價值。而且根據美國學者德沃金的研析,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的適用進路是頗不相同的:法律規則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在個案當中,即如果一條規則所規定的事實是既定的,或者這條規則是有效的,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接受該規則所提供的解決方法,或者該規則是無效的,在這種情況下,該規則對裁決不起任何作用。而法律原則的適用則不同,它不是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應用于個案當中,因為不同的原則是有不同強度的,而且這些不同強度的原則甚至沖突的原則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4]換言之,憲法規則本身是一種或多種憲法原則所體現的憲政價值的輻射,優先適用憲法規則并不意味著對憲法原則的貶損。即便是在某一具體的憲事關系中發生了特定憲法原則與憲法規則的沖突,而導致優先適用了憲法規則。但因為憲法原則的相互關聯性,該憲法規則背后的其他憲法原則價值實現之時,也使被排斥的憲法原則得到了另外一種意義實現。
憲法原則研究論文
憲法原則是體現在憲法制度與程序中的價值和理念,是構成憲法價值共同體的基礎和連接點。憲法原則既表現為人類生活的共同的價值追求,同時表現為各國特定憲法文化的存在方式與特殊性。憲法原則既表現為理念,也表現為具體的規范形式。在建立憲法訴訟制度的國家,憲法原則往往成為進行憲法判斷的基礎和具體依據。
一.憲法原則性質與功能
憲法原則是憲法價值的統一體和基礎,是構成社會政治共同體的基本要素。憲法原則的性質表現在:一是價值性,即憲法原則體現了憲法國家應追求的基本目標與價值體系,指明憲法生活的基本方式;二是原理性,即憲法原則實際上是憲法存在與發展的基本原理,是由各種原理組成的集合體[1];三是指導性,即憲法原則對整個憲法制度的運作過程起到指導功能,構成憲法制度統一的基礎;四是多樣性,即憲法生活的多樣性在客觀上決定了憲法原則存在方式與功能的多樣性。
憲法原則的基本功能是指導憲法規范與憲法制度運行的過程和程序,使憲法發展具有統一的基礎和依據。具體而言憲法原則的基本功能表現在:提供現代國家構成原理的基礎,使國家權力的運行具有統一的基礎;提供憲法國際化的事實和價值基礎,使憲法在統一的理念下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提供解決憲法規范與社會現實沖突的指導原則與理論依據,是解決社會各種利益糾紛的準則;提供進行憲法解釋與憲法判斷的標準與認識論的工具;提供憲法價值社會化的基礎與形式,使社會成員在實際生活中不斷感受憲法帶來的利益等。憲法原則并不是具體而明確的規則,其內涵由各種抽象的原理組成,有時存在不確定性因素。
二.憲法原則形式與分類
憲法原則作為對憲法制度運行過程進行指導的原理,其表現形式是多元化的。在各國憲法學理論中憲法原則有不同的表述。憲法原則在憲法中的體現主要有兩種形式:
憲法至上原則研究論文
引言:
“憲法至上”是一句響亮的口號,也被認為是憲法的一大原則。近年來,隨著“依法治國”口號地提出,隨著中國社會的進一步開放所帶來的外國法律思想的引進,隨著市場經濟對規范的交易環境的現實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人聽說或者發現法律,尤其是被稱為“根本大法”的憲法,作為制度的一部分,對社會的進步似乎具有巨大的作用。人們陶醉于一個個被介紹進來的、發生在美國的充滿戲劇性的憲法故事,充滿熱情的盼望類似的違憲審查制度在中國確立,滿懷憧憬的希望能夠“感受憲法的甜滋味”。1短短的幾年時間,鼓吹“憲法至上”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憲法的司法化”,已經成為從政府到民間,從理論界到實務界共同追逐的時尚。2雖然這時尚的表現形式是呼吁將憲法當作普通法律一樣被真正的作為司法機關判案的依據,是鼓吹憲法應當被法律化,但是,在人們對憲法文本中所充斥的美麗的承諾能夠得到實現這一美好場景熱切的期盼的時候,憲法卻已經悄悄的被異化為宗教式的經典而不是一部單純的法律,因為人們試圖把憲法這個他們頂禮膜拜的“信仰”的對象當作人世間的一切行為對錯的最終評判標準,真的把憲法當作一個國家的“總章程”,用憲法來規范一切。對某個文本的信仰,是可怕的。歷史告訴我們,信仰往往是偏執的源頭,是狹隘的基石,是思辨的墳墓,對“神”的信仰如是,對憲法亦然。當我們開始信仰憲法的時候,沉迷于憲法美麗的文字的時候,我們所要真正追求的法治與憲政,并不一定就能如愿到來。所以,本文的目的并不打算討人喜歡,筆者就是想通過對“憲法至上”這一原則的剖析,揭開憲法美麗外表下的真實面目,沖著人們火熱的心潑一盆冷水。
一、“憲法至上”原則的涵義
“所有的最高的法律一律平等,但有一部叫憲法的最高的法律,比其它的最高的法律更平等”。
-我自己的話
一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憲法是1787年在美國誕生《美利堅合眾國憲法》,3“憲法至上原則”就是在這部憲法文本中被模糊的表述出來的。該憲法第六條第二款宣稱:“本憲法,和根據本憲法應制定的合眾國的法律,以及根據合眾國的授權締結或應締結的條約,應為國家的最高法律;每一州的法官都應受本憲法的約束,即使本憲法與任何州的憲法或法律中的任何規定相抵觸”。4這個口號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即在美國的國土上,雖然憲法是當然的最高的法律,但是國會的那些依照憲法制定的法律也是被憲法自身認可為最高的法律。聯邦最高法院馬歇爾大法官用他在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做出的判決提供了一個經典的答案,在完成了被歷史學家比爾德稱為“偉大的篡權”5這一陰謀的同時,第一次闡明了“憲法至上”的確切涵義。
憲法原則特點論文
摘要:憲法原則是憲法思想和憲法價值在憲法實現過程中的集中體現,由于各國的憲法制度和憲法思想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對憲法原則的理論的研究出現了不同觀念。而憲法原則的特征就是從相對靜態和剛性的角度觀察憲法原則,從而來指導憲法實踐,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和規范。
關鍵詞:憲法憲法原則憲法原則的特征
憲法是國家權力的委托書,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憲法原則是人們對憲法制度、憲法價值、憲法規律認識的集中表現。為了能夠合理地調整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人們就產生了憲法觀念和憲法價值,在長期的憲政實踐中,從思想上和制度上確定了人們建立政治國家,賦予國家機關權力的同時又防范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害,通過立憲來制定分權制衡為特征的民主制度來實現的。
一、憲法原則的基本內容
憲法原則的內容和范圍在憲法理論研究中有不同的觀點.其中:人們主權原則和基本人權原則是被公認不可或缺的兩大原則。人民主權原則是一切憲法原則的邏輯起點.確立了人民在憲政國家的本體地位,解決了國家權力來源問題,說明了國家權力來源于民、受制于民、服務于民的政治理念。憲法里有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這一對基本矛盾,公民權利是目的性內容.國家權力是手段性內容,以公民權利為終極價值目標。
二、憲法原則的特征
憲法原則特點探究分析論文
摘要:憲法原則是憲法思想和憲法價值在憲法實現過程中的集中體現,由于各國的憲法制度和憲法思想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對憲法原則的理論的研究出現了不同觀念。而憲法原則的特征就是從相對靜態和剛性的角度觀察憲法原則,從而來指導憲法實踐,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和規范。
關鍵詞:憲法憲法原則憲法原則的特征
憲法是國家權力的委托書,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憲法原則是人們對憲法制度、憲法價值、憲法規律認識的集中表現。為了能夠合理地調整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人們就產生了憲法觀念和憲法價值,在長期的憲政實踐中,從思想上和制度上確定了人們建立政治國家,賦予國家機關權力的同時又防范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害,通過立憲來制定分權制衡為特征的民主制度來實現的。
一、憲法原則的基本內容
憲法原則的內容和范圍在憲法理論研究中有不同的觀點.其中:人們主權原則和基本人權原則是被公認不可或缺的兩大原則。人民主權原則是一切憲法原則的邏輯起點.確立了人民在憲政國家的本體地位,解決了國家權力來源問題,說明了國家權力來源于民、受制于民、服務于民的政治理念。憲法里有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這一對基本矛盾,公民權利是目的性內容.國家權力是手段性內容,以公民權利為終極價值目標。
二、憲法原則的特征
憲法聯邦主義原則論文
聯邦主義是美國憲法的基本原則之一,聯邦制的國家結構形式,導致了美國法律體系的龐雜性,本文打算論述美國憲法聯邦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聯邦主義的原則,聯邦法和州法的關系及其體系。
一、聯邦主義確立的歷史背景
美國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的勝利產生的一個認為重要的觀念是,耗費如此之多的資源和鮮血進行長期的斗爭,就是為了爭取自由,保衛自由,美國將成為一個空前的自由樂土,法院的法官很快就要在司法實踐中貫徹這一原則,根據普遍的自由權利和國家法律,根據自由和正義的觀點來判決案件,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法學家們、政治家們都不適應于美國自由制度的法律。這種自由主義從各個方面影響了法律的變革。
在18世紀末,美國人的觀點認為國家最終主權屬于人民,政府官吏應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統治者。這種人民主權觀念使對立法和法律制度的作用的看法發生了影響,這種新的看法改變了人民對憲法的概念。眾所周知,古殖民地時期,一些州也有憲法,基于上述原因,人們在獨立后認為這些憲法是源于普通法的含糊不清的判例和原則,不能明確地保障人民的權利和自由,獨立以后人們要求有一部成文憲法,據此人民授予政府各種機構以權力并對這種權力的行使施加限制;立法機構享有充分的權力制定各種與憲法精神一致的法律和法令。
基于上述情況,制憲會議的代表們所面臨的一個主要課題是,既要吸取邦聯政府軟弱無力,對外不能推行強有力的軍事、政治政策,對內不能進行有效統治的歷史經驗,又要維護人民的自由,正如著名的政治家、制憲會議的代表麥迪遜所說的:制憲者所要考慮的問題是,既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又要對政府的權力加以限制使其不致濫用權力侵犯人民的自由,困難在于“將必不可少的穩定與政府的能力和不可侵犯的自由以及對共和政體的關注結合起來”。因此確立了憲法必須貫徹兩項基本原則:國家的結構形式以聯邦主義為基礎,政權組織形式以分權、制衡原則為基礎。
美國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以后于1787年在費城召開了制憲會議。在議會上占優勢的是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派。他被稱為美國憲法之父,他的政治思想對制憲會議起著支配作用,漢氏在獨立戰爭時期,任總司令華盛頓的軍事助理,他的職位使他親身體驗到邦聯政府軟弱無力,不能夠給軍隊籌集和輸送足夠的糧食和兵源,更為重要的是他認為私有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為了保護私有財產,實行有效的統治,必須廢除邦聯制,建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1787年6月18日,他在制憲會議上提出有關國家制度的方案時說:“我們現在要建立共和制政府,真正的自由既不能來自專制主義,也不能來自極端民主。”他所設想的政治制度,既不是專制主義的,也不是民主主義的;弗吉尼亞州的代表、州長班德爾附和漢密爾頓的主張,在會議上提出了國家制度的具體方案,建立兩院制的國家立法機構,一院由普選產生,一院由州立法機構間接選舉,賦予兩院以各州不能單獨解決的各種問題的立法權,聯邦中央還要建立強有力的行政和司法機構,立法、行政和司法機構之間貫徹分權與制衡的原則;各州政府仍然保留,但只作為地方行政單位發揮作用,完全否定了各州獨立自主的概念。這就是聯邦派為美國憲政所設想的聯邦主義藍圖。
憲法概念與特征原則研究論文
一、憲法原則的概念與特征
“原則”一詞在漢語中的含義是指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在英文中與之對應的詞是"Principle",意指一種普遍的真理或行為的基本準則1。在法學中,“原則是指構成法律規則和法律學說基礎和本源的綜合性、穩定性的原理和準則。”2或者說“是可以作為眾多法律規則之基礎的綜合性、穩定性原理或準則。”3認為法律規范包括法律原則在內,或者提出原則與規則是對法律規范邏輯的劃分,這是西方學者首次闡明的。美國法學家德沃金曾對法律原則和法律規范之間的不同作了明確地闡述。他認為:“當法學家們理解或者爭論關于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問題的時候,特別是在疑難案件中,當我們與這些概念有關的問題看起來極其尖銳時,他們使用的不是作為規則發揮作用的標準,而是作為原則、政策和其它各種準則而發揮作用的標準。”4
什么是憲法原則,或者憲法的原則有那些?傳統的憲法學較少論及作為憲法學基本范疇的憲法原則的內涵及性質,而過多局限于對憲法原則內容的列舉。如杰羅姆·巴倫、托馬斯在其所著《美國憲法概論》中將美國憲政原則分為兩個大的方面,即權利分立與制衡、限權政府與保障人權。5A·W·布萊德賴和K·D·愛汶在他們合著的《憲法和行政法》一書的第一章,專門探討了憲法的一般原則,包括君主立憲原則、議會至上原則、權力分立和制衡原則、法治原則、責任政府等。美國學者加里·沃塞曼在《美國政治基礎》一書中也列舉了分權與制衡、聯邦制、有限政府和司法審查四項原則,但他們并沒有闡明什么是憲法的原則以及憲法原則有什么功用等問題。早期國內憲法學者的論著在探討憲法原則問題時,也只限于對憲法原則的列舉,如許崇德教授主編的《中國憲法》一書就將憲法原則列舉為人民主權原則、基本人權原則、法治原則、三權分立原則和議行合一原則等,對與憲法原則性質和作用有關的問題概無涉及。稍后由張慶福教授主編的《憲法學基本理論》似乎也存在同樣的缺憾。同時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建國以后所出版的一批比較憲法學的著作,要么避免對憲法原則進行比較,6要么僅對具體的憲法原則進行比較,而對憲法原則的生成機理、作用功能、內涵特征等避而不談。7近年來,國內憲法學者日益關注對憲法原則的基本理論探討,并形成了幾種有代表性的主張。有的主張憲法基本原則是"憲法學對某一類型的憲法所反映的指導思想、民主制度的特點和作用的概括"以及"某一憲法典或憲制性文件本身所確定的制定、解釋和實施該特定憲法的制導方針。"8有的主張憲法基本原則是"人們在制定和實施憲法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準則,是貫穿立憲和行憲的基本精神。"9有的主張憲法基本原則是"立憲者設計憲法規范時的具體思路和基本規則,它隱藏于憲法規范的字里行間,貫穿設計的始終,是憲法規范的骨架;同時,憲法原則又是憲法的民主價值和民主功能的具體化法則,體現著憲法的價值要求和基本精神,突出地反映著憲法的本質。"10有的主張憲法原則應該是決定"形式憲法"形式和內容的基本價值準則,憲法原則的功能在于"反對特權現象。"11
我們認為憲法原則是體現憲法應然價值取向、統合憲法規則并指導全部行憲過程的依據和準則。12
憲法原則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普遍性。從比較憲法學的角度而言,憲法原則的普遍性既指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人們為共享人類的法律文化成果,追求文明的共同進步,必須遵守一些具有普適意義的憲治準則,又指它要貫穿于憲政的全過程,是立憲、行憲和護憲都必須遵循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