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可持續發展淺析論文

時間:2022-04-19 09:47:00

導語:農業可持續發展淺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可持續發展淺析論文

村的經濟現狀分析摘要:通過對海南各地農業現狀的調查,結合可持續發展與人力和資源狀況的相互關系,利用定性研究分析的方法,分析探討海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狀和制約因素,并針對現狀和制約因素提出對海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海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

海南省的近海領水面積約占全國海域面積的三分之二。海南島地處熱帶,屬季風熱帶氣候區域,氣候資源優越,是我國農業生產與研究的“天然大溫室”,年均氣溫23.8℃,月最高氣溫25℃-28℃,月最低氣溫在10℃以上,年降雨量在1600mm以上,年輻射量大部分地區在5.0-5.7*109KJ/m2[1];所以針對海南這些適宜種植各種熱帶作物的豐富氣候資源,海南省制定了海南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增加農民收入,改善鄉村居民生活狀況;保障糧食安全,消除貧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消除二元結構。

然而海南迄今為止,海南農業的改革與發展政策一直是追求農業增長,忽略了資源保育和生態環境建設,甚至實行過掠奪經營,導致資源危機和生態惡化。海南省在實施農業現代化中,切忌急功近利和種種形式主義行為;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大量使用石油產品、化肥、農藥等造成了不少負面影響。雖然海南農業為全省國民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總的來說,目前全省不僅農村人口總量過大,而且無論是農民物質生活、文化生活,還是生產條件水平都比較低,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因此,海南農業有必要結合現在的實際,走一條發展與保護兩手抓的開放型可持續農業發展之路,以促進海南熱帶農業的發展。

1.海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當今世界最公認的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在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的基礎上來滿足當代人需要的發展[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處理自身和環境關系的過程中提出的一種新戰略,其最本質的問題是可再生的及不可再生的資源循環性永續利用問題。[2]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強調吸收本地區傳統農業或較為現代農業的精華的基礎上,采用現代先進實用的生產技術、管理技術和組織形式所建立的一種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高效益相結合的發展道路。目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也就是說海南農業應該謀求生態資源存量的非減和永續利用。要揚棄所謂“人定勝天”?!罢鞣匀弧钡恼軐W觀念,學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經濟社會與生態資源和諧發展,處理好當代人與后代人的永續關系,兼顧效率和公平,實現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十六大新當選的我國國務院總理的政策正以很大代價撥出補助資金和糧食,支持各地區退耕還草、還林、還湖,治理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試圖恢復良性循環。這些都對海南今后政府工作做出了明確的方向--海南農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page]

2.海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狀

海南農業發展的自然環境條件較好,但從農業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海南人口數量增長較快,人均占有農業資源量逐年減少。

雖然海南省人口規模較小,但近年來海南省人口增長速度較快,與建省前相比,到98年年底人口總數增加了118.23萬人,90年代以來,雖然人口自然增長率呈逐年下降趨勢,但1998年仍高達1.29%,超過臺灣及較低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如此下去,海南將在今后10年內失去其地大物博的優勢,而且在發展農業當中土地這個特殊的生產資料一旦喪失了其原有的優勢,那么農業就無從談及其可持續發展。

2.2海南農業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利用率較低。

海南省農村人均占有土地面積是臺灣的3倍以上,但海南省農民人均收入水平僅是臺灣省的2.59%。耕地“廣種薄收,重種輕養”的粗放利用,經營規模小等都是土地低效率利用的主要原因。因不合理開發利用,基礎設施薄弱和環境破壞等因素造成的影響,目前海南平均的土地利用率僅為55.2%,宜熱作地利用率只有54.6%,宜牧地利用率僅為33.7%,[3]海南土地資源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3自然環境總體良好,但局部地區水土流失和農業環境污染狀況較為嚴重。

到1997年年底,全省仍有138.21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1998年全省平均農藥用量為24.3kg/hm2,遠高于荷蘭1995年的水平(18.2kg/hm2),加之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更加速了土壤板結、耕地退化。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山地沒有開發,同時水稻的種植缺乏有效管理,一般把稻種播下便等收割,沒有太多的過程管理,這也是產量不增,而土地逐年惡化的原因。

2.4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生產工具水平低,對農業資源保護意識不強。

由于長期農業投入不足,海南省的農村電力、農田水利、村莊交通和農業機械設備等總體而言仍不夠完善,如全省可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僅為臺灣的1/2左右,農業機械設備水平不及臺灣省的2%等。很多農田水利實施早就老化,而沒有更新。許多鄉村根本沒有什么的基礎實施,都是靠自然力的制約,如果某年干旱,那就只有等政府的補給了。

2.5海南海洋污染嚴重,對藍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影響。

海南省是由眾多島嶼及其臨近的海域所組成的海島省份,每個島嶼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生態經濟系統。這些海島的陸地生態系統處于熱帶,生態環境價值較高,陸地面積較小,環境容量不大,生態系統較為脆弱,良性循環容易遭受破壞。雖然海南管轄海域面積200多萬平方公里,但是“生在海邊不識?!钡默F象相當突出。對大多數海南人來說,除了沙灘,海浪,海天一體的景色以及好吃的海鮮之外,確實就沒有什么了解。

海洋污染主要是近海海域在逐漸加劇污染,其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企業,農業的種養殖業和交通船運業三個方面。隨著海南工業的日益發展,目前海南沿海和許多江河小溪已遭到嚴重污染,遭到嚴重污染的主要河流有昌化江、南渡江。萬泉河等,如昌化江(石碌河)遭受沿岸的海南鐵礦、海南鋼鐵廠等近二十余家工廠,每天將未經過處理或處理不徹底的廢水(含有許多重金屬元素和有毒物質)排入昌化江,并直流河口、海區,嚴重污染海域,破壞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長,致使昌化漁汛生產受到影響。其它江河對海域的污染其情況亦十分類似。由于交通船運業的發展,特別是建省以來船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沿海港灣的油船和各類機動船的廢油大量傾倒人海內、特別是各類機動漁船,傾瀉的廢機油、柴油的情況是普遍的,所以海洋受石油污染的情況在加劇。魚類受石油污染后,皮膚粘液腺和皮膚表層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病變;還損害魚類眼睛,視力減退影響其生活習性、產孵和成熟;石油及其產物對魚仔的影響更大,如體形病變扭曲等;石油污染還會造成魚類餌料生物的大量死亡,從面可以導致某些魚種的減少或絕跡。由于近海養殖業的發展,特別是高位池養蝦也給近海海域造成嚴重污染,對魚類資源造成極大威脅。

2.6農村城鎮化建設不盡人意,忽略了生態環境建設

南省農村城鎮化建設雖然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績,但與全國較發達地區相比仍然落后很多,主要表現為數量多、土地占用面積大、人口規模小和質量低、土地利用強度低、企業結構不合理和規模不足、就業能力有限、非農鄉鎮企業集中度小、城鎮產業不發達、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等特點。

2.7農民居住環境極為落后。對農業資源缺乏可持續利用

海南除了各別村莊外,絕大多數的村莊沒有下水溝、垃圾場和村里硬路,甚至有的村莊缺少廁所等,嚴重影響農民身體健康和村莊生態景觀。

[page]

3.海南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分析

3.1農業科技水平低下,農村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

目前海南農業科技水平還比較低,突出表現為: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農業機械化水平低,農產品單產低、優質率低、加工轉化率低等方面。海南省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37.6%,而發達國家已高達60-80%,海南平均每1000名農業勞動力中只有農民科技人員11人,還不足臺灣的1/4。海南農村勞動力,文盲和半文盲占1/3,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山區,一些農業推廣結構名存實亡,知識的缺乏直接影響著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更談不上增強環境生態意識,至今不少山區仍然沿襲“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而當地居民生活仍處于貧困狀態。

3.2產業結構不合理。忽略了資源保育。

受多種因素影響,海南長期以來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盡管近幾年的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漁業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由1995年16%,上升為1999年的19%;瓜菜、水果在種植業中的產值比重分別由1995年的27.5%和9.9%上升到1999年的38.0%和12.6%但必須看到,[4]目前海南省廣大農村地區仍存在社會農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較缺乏、“三農”服務系統極不完善等突出問題。鄉鎮企業的不發達以及產品質量的不如意,參與競爭就沒有先天的優勢,尤其是廣東,廣西兩省農產品的規模生產占劇了國內絕大市場。所以必須根據海南的氣候和地理優勢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以實行“農業立省,農營強省,商貿活省,科技興省”戰略。

3.3海南農業環境保護立法存在許多問題

主要問題有:(1)農業環境保護法體系不健全,缺乏一部綜合性的環境保護法,許多實踐中急需的農業環境保護單性法律和法規尚未制定和頒布,比如農用地土地污染防治法到今天連立法計劃都沒有列上。(2)農業環境保護的法律原則不明確;其實海南的農業保護法目的就是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5](3)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許多制度和措施很零散,很難發揮其整體的效能。(4)法律責任不明確,處罰的規定過于籠統。(5)缺乏海南地方特色。(6)農業保護法規范過于分散,零亂,不便執行。

4.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針對以上海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狀和制約因素,提出了如下一些對海南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看法和對策。

海南省農業發展與保護兩手抓的開放型可持續農業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形式,為此,大力提倡和發展綠色產業作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屏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舊觀念,加強宣傳和提倡綠色農業,在全省造成以綠色為榮污染為恥的風氣,推進“三綠工程”的實施,即綠色企業和產業工程,綠色資源工程,綠色市場工程。

4.1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使農業發展與保護兩手硬

熱帶農業的發展必須面向農村,農民是主要的參加者,農民的素質直接關系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效果和深入程度及成敗。目前海南農民文化和科技素質還較低,因而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科技和思想政治素質,是實現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

根據各地區農業資源特點,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職業培訓班,學習適于當地生產的種、養管理技術,同時,盡可能利用各種媒體的宣傳作用,提高農民思想政治素質和生態文化意識。有條件的地區,逐步開始在學校基礎教育中加入適宜的當地農業生產知識和生態環境教育內容。同時鼓勵當地掌握技術知識的農民更好地傳播科技知識,真正發揮出帶動其他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作用。在我們學校成教學院每年都舉辦少數民族干部培訓班,這些對海南的農業都在起到了輸入新鮮血液的作用。

根據海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情況,可以實施“3+1”戰略,也即是讀三年初中加一年技術培訓班,這樣便能夠解決海南農業技術人員短缺的現象。扶持和引導農民加大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生產向特色化、專業化、區域化方向發展,促進農產品商品率的高。尤其針對海南少數民族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特點,大力實施文化下鄉,科技下鄉,思想下鄉“三下鄉”戰略。提倡解放思想,以市場的調節來帶動生產。

4.2提高和改善農村社會生態環境質量

以建設海南生態文明村來實行海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村的標準是:科學規劃,逐步達到民舍整齊,道路硬化,村村通廣播電視,飲用清潔衛生水,人有廁,畜有欄,綠樹環抱,果園飄香,社會風氣良好。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通過加大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和爭取社會多方面資金支持等途徑,改善和提高農村基礎和服務設施的服務質量,加快落后地區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和商品流通,從而改變落后地區農民普遍存在的思想相對封閉狀態,建立合理的生活消費觀念,并逐步實現以液化氣和電力取代柴薪,作為農村生活能源的主要來源方式。

4.3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讓農業資源在保育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利用。

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社會力量,尤其是農業企業家采取本地區或跨地區聯合方式,結合本地主導產業,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和生產條件,投資興辦規模化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運銷等產業,帶動當地農業由分散的小戶經營向區域化布局、基地化生產、企業化經營方向發展,從而促進農業產業帶各環節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建立科學完善的鄉鎮企業審批和管理制度,根據本地區產業現狀、資源優勢和生態環境特征,有選擇地發展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自我滾動發展能力,且污染較小的大規模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4.4加大力度支持產品的深加工,讓農業發展走上“三高”之路。

對產品的深加工不但擴大了市場,增加了經濟和社會的效益,而且具有利用資源,減少浪費的作用。像我校進行的咖啡酒,腰果酒等產品研制工作就清楚地表明了這么一點;咖啡,腰果肉原先是當作廢物處理的,通過加工,不但具有了經濟效益,而且由于其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倍受群眾歡迎,目前這些產品市場前景良好。

4.5利用海南管轄海域面積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優勢,大力發展海南的“藍色產業”

根據海南海洋資源的優勢和開發現狀以及發展的趨勢,海南海洋產業發展戰略的總體構思是:以科技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大力開發海洋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形成以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為先行性產業;以海洋油氣綜合開發業為主導性產業,以海洋旅游夜,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藥物開發業,海水綜合利用業,濱海砂礦夜和海洋服務業為支柱性產業;以及其它海洋產業協調發展,既有較高的近期開發效益又有可持續發展的遠期效益的南海資源綜合開發基地。實施“以海興瓊,建設海洋強省”戰略,以港城為依托建設沿海經濟帶,以油氣為主導建設南海資源開發基地,保護環境建成熱帶海島型“生態省”。建議從這么幾個方面突破:(1)戰略性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在構建新的海洋產業體系上求突破;(2)創新海洋經濟體制,在海洋管轄權與開發權一致上求突破;(3)抓住假如WTO機遇,加大海洋產業開發力度;(4)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在科教興海上求突破;(5)加強產業帶和市場體系的建設,在產業經營上求突破;熱帶無污染漁業,熱帶島嶼休閑度假村旅游等都是實現海南海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

[page]

4.6調整海南農業產業結構,使資源得到循環性永續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山地資源,努力提高耕地單次產出值??刹捎玫彤a田承包戶聯合入股或以土地入股、聯合投資者資金、技術入股和出賣勞力等方式,以高投入、高科技含量的集約規?;洜I,因地制宜地發展如商品林、水產養殖、花卉、藥物、野菜、牧草或食用菌栽培等多種生產方式和經營品種,從而有效提高低產田的生態經濟效益。

在如何利用山地資源上,應該山腰與山腰以下和房屋周圍種水果這些比較不易破壞土地的農作物,而山溝則種效益較好的橡膠。緊緊圍繞“山上發展橡膠,水果,竹子;山下、平地和水旱地種植香蕉和瓜菜”的做法,以保證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要采取多渠道籌集資金的辦法,抓好一批水利工程建設,包括建設一大批田頭井和小山塘,增加工程存水量。注重抓好節水工程建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益,滿足農業用水需要。廣泛開展群眾性的以排澇系統建設為重點的農田綜合治理工作,適應農業結構的需要。繼續落實防汛工作責任制,大力抓好病危水庫和水毀工程的防險加固。農業生態建設主要加強造林綠化和森林資源的保護工作,爭取森林覆蓋率達到50%,要優化林業結構,重點發展木質水果和經濟林,提高林業經濟效益;抓好公路兩旁綠化林,海防林區,“五邊地”和椰子的種植;落實好紙漿林用地,千方百計完成紙漿林任務;要抓好風景區周圍綠化的規劃,種植和保護,堅持依法護林,堅決打擊亂砍濫伐違法行為,切實保護森林資源。

4.7加大地區對外開放程度,提高生態經濟效益,增強農村系統的生態合協

利用開放政策的優勢,積極培育農村市場,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通過完備的市場信息體系及時準確向農民傳遞市場信息,使廣大農民和農業生產與現代化市場接軌,以便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商品率,擴大農業生態系統的開放程度。

擴大人才市場的開放度。2001年出現過這么一個現象,深圳人才交流市場上有4萬外地高校畢業生跟企事業單位進行洽談,而海南居然僅有700外地高校畢業生進入海南人才交流市場。在人才的吸引方面海南是比較差的,從90年代大批人才下海,到現如今的大批人才下崗,以及政府以“東部帶動西部,大力發展西部”的政策,這些都對海南起到了很大的不利影響。工作待遇,居住環境,自身價值的能否充分利用這些都是在人才市場上必須完善的。合理的人力輸出可以形成人才和技術的再次輸入,對全省經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因此,對于海南省農村勞動力較豐富的落后地區,今后可以從真正意義上的開放人才市場的角度,鼓勵和引導一部分農民從傳統種植業中解放出來,以勞務輸出等方式尋找新的就業門路。

參考文獻:

[1]農牧漁業部熱帶作物區辦公室編.中國熱帶作物種植區劃.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9年

[2]谷樹忠《農業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3]伊雙增《面向新世紀的海南高新技術產業》南方出版社2000.

[4]蔣和平《科技進步.結構調整.農民增收》氣象出版社2002

[5]張壬生、張洪生、張汝安中國環境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北京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