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社信貸文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1 03:48:00

導語:農村信用社信貸文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信用社信貸文化分析論文

一、以德治社,育人為先。任何內控制度都不能面面俱到,農村信用聯社管理層應思考如何逐漸在農村信用社內部形成道德約束力。以人為本是德育的關鍵,誠信和道德的重建是信貸文化確立的根本,是一門對人的思維改造的藝術。“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農村信用社中高級管理人員必須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只有摒棄居高臨下的官場作風,員工才會以誠相待;只有樹立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正氣才能主導工作氛圍。信貸文化的內涵很大程度上是信貸人員、中高級管理人員道德的回歸。由于信貸業務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不能也不可能通過剛性的制度來確定未來的收益和風險,制度的完善只能降低而不能消除信貸員與管理層信息不對稱的矛盾,信貸風險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員工愛社敬業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農村信用社健康信貸文化的培養土壤,有著潤物細無聲,功到自然成的效用。

二、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和信貸激勵機制。道德的培育與制度的創新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不可能憑空甄別員工的品質,故而從信貸調查到信貸各業務環節都應明確各自的責任。隨著農村信用社省級成立后相關制度的健全,信貸資金的規范運行、效益和風險將更具有預測性,因而對信貸風險的早期判斷是可以逐步做到的,超前采取措施有可能使農村信用社的損失降到最低。然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貸前認真調查,不放過任何可疑點和風險點;貸中堅持審查、貸后及時跟蹤,敏銳發覺客戶經營質態變化的基礎上,建立在對信貸工作強烈責任心的基礎上。不可否認,在農村信用社眾多的不良貸款中,屬貸前調查不實、貸后管理不嚴甚至沒有貸后檢查成因的,不在少數,而沒有必要的責任追究機制,無法從主觀上解決人為的、或者是工作不到位而造成的農村信用社損失更是屢見不鮮。在明確責任的基礎上,還必須改革現行的分配制度,實施有效的激勵機制,全面推行客戶經理制,客戶經理的收入和提升應與其營銷業績緊密相關。

三、全面推行農村信用社信貸五級分類。在“一逾兩呆”貸款分類法的引導下,許多基層信用社忽略了對雖未到期但卻可能已經產生內在風險的貸款管理;引導了借貸過分強調抵押和保證的作用,關注次要還款來源,忽視貸款的第一還款來源。這是一種扭曲的信貸文化。如果透過關系發放貸款,說明這家農村信用社沒有信貸文化;而如果是透過抵押物來發放貸款,雖然這種判斷方式比政策指引和關系貸款要好,但是問題在于抵押物的價值會發生變化。這種過分依賴抵押的信貸文化甚至有可能引發經濟泡沫和通貨緊縮,資本主義國家已有這方面的教訓。前幾年美國企業以房地產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然后用貸款購買新的房地產,從而不斷推動房地產價格上升。這種循環在銀行依賴抵押的貸款決策程序下得以持續。當房地產價格暴漲導致經濟崩盤時,銀行只得吞下巨額資產縮水的苦果。作為一家永久運行的企業,真正的價值在于它的現金流,要真正考慮借款人的長期現金流狀況,而不僅是抵押物廠房、機器設備等等,這是現代農村金融人最重要的信貸標準,這就是信貸文化。如果農村信用社城區農村信用社只重視借款人名氣、和關系,而不關注其現金流,那就不是信貸文化,而是政治文化、關系文化了。原武穴市益興城市信用社1997—1998年向湖北多菱動力機器股份有限公司放貸1400萬元發生損失就是一個例證。

四、積極支持廣泛“三農”的發展。一個具可持續發展力的制度和文化應該是與時俱進、兼容并蓄的。目前金融界形成的片面追求新發放貸款要達到100%安全、對信貸人員終身追究貸款責任的信貸文化是低效的、缺乏生命力的,是以削弱農村信用社貸款管理能力和風險識別能力為代價的。從農村信用社的市場定位出發,支持廣泛“三農”的發展也可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切實分散信貸風險,為自身業務發展拓寬市場空間。追求利潤最大化也是農村信用社發展的第二目標,與其挖空心思、不惜血本去爭取黃金客戶,不如以寬容大氣的姿態來關注一下廣泛涉農中小企業,以農村金融人的慧眼來識別和扶持那些誠信守法、人力資本雄厚、第一還款來源可靠的中小企業。在這種良性信貸文化推動下,農村信用社也會不斷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從而在整體上提升省級農村信用聯社的綜合競爭力,在郵政儲蓄、農業銀行與農村信用社三足鼎立爭奪農村金融市場的“與狼共舞”時代站穩腳跟。當然全社會還要為農村信用社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作不懈努力,讓信譽度差、違法亂紀的借款人無立足之地,讓誠實守信的人文風尚和商業氛圍成為社會價值觀,真正使信用和法制成為保障農村信用社健康運行的平臺。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信貸文化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