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貸抵押思索及發展

時間:2022-03-22 05:18:00

導語:農村信貸抵押思索及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信貸抵押思索及發展

一、引言

解決我國農村融資難問題的關鍵在于解決農戶與農村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何廣文,2002),提供必要的擔保抵押物能有效的降低這種風險。然而由于法律制度以及農村財產權自身的特性,我國農村普遍表現出缺乏抵押物的困難。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抵押替代,二是創新抵押物品種。抵押替代主要從組織化和相互監督出發,發現在農村地區由血緣、親緣和地緣關系發展而成的社會和組織資本是抵押物的良好替代機制(Stiglitz,1999)。洪正、王萬峰等(2010)通過對直接、同組及三種監督方式探討,發現利用組織化和監督確實能降低道德風險。但合謀的存在會提高監督成本、降低監督活動的有效性(Tirole,1993;Dessf,2004)。創新抵押物品種是發現更多的可以用來抵押的物品。農民家庭承包土地、林地、牧地等使用經營權,農戶宅基地及其房產,農機設備、農業訂單、農地上未來的收益權,以及大牲畜等在研究上均被納入農信擔保物的考慮范圍(周龍2010;李玉虎2010)。

二、抵押物替代的實踐及可行性分析

(一)小額信貸。在我國小額信用貸款單筆發放金額小,還款方式靈活,主要是針對0.5--3萬元小額貸款需求的農戶,實行信用放貸,無需擔保。對具有臨時資金需要且金額較小的農戶來說,避免了結成擔保組織或加入信貸擔保機構的一套繁瑣程序。

(二)農戶聯保。21世紀初各地信用聯社紛紛推出聯保貸款業務,在農村融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戶聯保貸款業務的開展為缺乏抵押物的農戶提供了融資便利,克服了因農戶貸款金額小、分布散等給放貸產生的不利影響。通過聯保能滿足農戶較大額度的資金需求,有助于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同組責任連帶、內部監督等措施也有助于優化農村信用環境。如河南南陽農村信用社經過實施“五戶聯保”貸款后,當地涌現出大批信用戶、信用村。

(三)信用擔保機構。各地實踐中出現了各種形式的信貸擔保機構,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由政府出資或參與出資組建的政策性擔保機構、由農村較為富裕的農戶和農村企業建立的商業性擔保機構以及由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共同出資建立的互助合作性擔保機構。

1、政策性擔保機構。政策性擔保機構通過發揮信用擔保的杠桿作用,放大擔保倍數,有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扶持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

2、農村互助型擔保機構。2004年吉林省閏家村8戶農民發起成立了全國首家農民資金互助社,該互助社是農村互助性信用擔保機構的雛形,之后云南、江蘇、安徽、河南、山東、吉林等地相繼成立了農民資金互助社。這些機構在解決農村融資難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09年8月成立的以三里崗香菇為項目依托的吉祥寺村農民擔保合作社運作成果顯著。

3、商業擔保機構。2007年以來,四川南充積極推行“政府+龍頭企業+農村信用社+農戶+保險公司”的五方聯動機制貸款模式,推動了農村產業化的發展和農民增收。截至2007年7月末,農村信用社共向試點的大林寺村生豬、蛋雞、食用菌3個園區57戶農戶發放擔保貸款約260萬元,農戶年底實現純收入5萬元以上。另外還有“龍頭企業+擔保公司+銀行+農戶”等模式。

4、三類擔保機構適用的環境。三種擔保機構相互補充,在農村融資中發揮了不同作用。農村政策性擔保機構通過政府有效干預,滿足了農業發展中較大的資金需求,但該類擔保機構作用的可持續發揮須以完善的資金補償機制為前提且需要充分重視市場的作用,農村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可以優先采用這種模式。

農村互助性擔保機構需要以優質的項目為支撐,從而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所以在支持發展地區特色農業時具有明顯的優勢。農村商業性擔保機構現階段可為信用環境較好且經濟較發達的農村地區提供專業化的商業擔保。三種擔保模式各有優勢和不足,因此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要注意根據不同的時期和不同地區的現實環境,選擇相應的擔保機構或不同的組合形式,系統性解決農村融資難題。

三、農地抵押的可行性

(一)農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發展歷程。農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農民自主探索和政府推動兩個階段。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村融資難、信貸環境欠佳的情況下,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安徽部分市縣、寧夏羅平縣等對宅基地和農地承包經營權抵押進行了探索。2008年10月《關于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的揭開了政策推動農地抵押的序幕;2009年3月18日,央行和銀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開辦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2010年7月底的《關于全面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探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業務;2011年7月15日農村產權交易大廳揭牌有利于進一步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業務的開展,給農村融資注入了新的希望。

(二)農村現實需要。農村融資難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但農民手中除了土地以外,并沒有太多其他的資產。從農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的發展歷程及政府政策的動向來看,把土地作為抵押物、激活金融資金勢在必行。2009年4月經批準成為試點的遼寧省法庫縣的一個農業合作社以922畝耕地承包權作抵押,獲得了當地信用聯社一筆30萬元的貸款。之后,山東壽光、浙江寧波、陜西高陵、湖南邵陽等地政府都宣布進行農地抵押貸款“試點”并取得收效。

(三)農地承包經營權及宅基地抵押貸款業務的開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推行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挑戰。農地抵押價值不高,獲得貸款額度小、對解決農村資金供需矛盾意義不大。從我國農村融資的用途來看,由于我國社保體系不完善,農民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消費性貸款需求占絕大比重。此種情況下農地作為抵押進行貸款導致農民失地的可能性很高,進而不利于社會穩定。不過在社會保障水平較高、農地價值較高的經濟發達地區可以進行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既從屬于主債權又從屬于土地所有權。一旦土地被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無償收回,農戶本就缺乏抵押物,因此不可能提供其他抵押物,銀行利益便得不到保障,導致不良貸款。盡管農地抵押現階段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隨著國家政策的逐步完善和社會主義經濟的蓬勃發展,以上不足將會迎刃而解。

綜上,為完善和健全我國農村信貸擔保體系,無論是通過抵押替代還是創新抵押物,都應充分考慮我國國情和各地實際,密切結合各種模式的特點,揚長避短、積極探索、系統推進,才能構建起農村信貸支持體系,徹底解決農村融資困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