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貸約束問題研究
時間:2022-12-08 10:53:48
導語:農村信貸約束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信貸約束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中國農村金融基礎薄弱,信貸市場不完善,大量農村居民存在信貸約束,農業及農民獲得貸款的機率很低。本文分析了農村信貸約束產生的原因,并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完善農村金融信貸服務體系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信貸;信貸約束;金融服務
在市場經濟時期,農戶消費已在較大程度上貨幣化、社會化。一方面,農民消費所需的“產品”和服務不再自給自足,而是像城鎮居民那樣,以貨幣為媒介去交換所需商品;另一方面,農民的收入水平較低,收入和支出的很強的不確性。這樣,農戶收入與消費支出之間常常會出現不平衡,形成生產性和消費性的融資需求。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農村的信貸約束,中國農村金融基礎薄弱,信貸市場不完善,大量農村居民存在信貸約束,農業及農民獲得貸款的機率很低,這也成為抑制農民消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我國農村居民存在較強的信貸約束
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國家統計局對全國十個省的兩萬個農戶進行專項調查。結果表明,有46%的農戶具有借款需求,但僅有26%左右有借款需求的農戶能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根據調查顯示,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機構網點覆蓋不足。截至2009年6月底,全國尚有2945個鄉鎮沒有任何金融機構,有8000多個鄉鎮僅有一個銀行網點,在全國所有鄉鎮中,金融服務嚴重不足要占1/3。
二、農村信貸約束產生的原因
1.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缺陷。農村金融體系包括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正規農村金融包括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和信用合作社。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單一,僅限于糧棉貸款的發放。作為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卻極為有限,而且隨著我國糧棉購銷體制市場化改革,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劇。同時,國家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還未涉及到農村。農業銀行等國有銀行的定位是商業銀行,其經營的目的自然是風險最小化,利潤最大化,在這樣一個經營方針下,當然不愿意將資金投向風險和效益較低的農村金融業務。農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包袱沉重,能用于支持農村經濟的資金本身也是有限的,而且也正在傾向于轉為商業銀行經營模式,不愿提供風險大,利潤低的農民信貸業務。并且,目前的信貸管理制度不適應農村信貸的需求。國有商業銀行不僅在貸款審批、發放權上高度集中,下屬基層銀行對農民提供貸款時沒有靈活性和時效性,這樣,制度上也抑制了農民貸款需求,產生了農村信貸約束。2.農村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提高農民貸款門檻。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較為滯后,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正規金融機構不愿意對農民進行放貸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金融機構無法了解農村借款人的準確信息,例如:農民的信用程度和還款能力,其貸款實際的用途是什么,具體會有什么風險等等。在農村,很多農民在貸款發放后,常常將貸款改作他用,從事一些回報率較低或是風險較高的業務,造成貸款到期無法歸還,給金融機構帶來風險和損失,使得金融機構不愿意將貸款發放給農村居民。3.農村金融機構普遍要求抵押擔保。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時,為了降低自身風險,一般要求貸款人進行抵押貸款。抵押貸款是正規金融機構放發個人信貸的主要方式,也是農民從正規金融機構取得貸款的主要方式。但農村居民擁有的主要財產是只有使用權的土地和缺乏流動性的房產,而這些財產在現有的金融法規中是不能用作銀行貸款的抵押物,農民所擁有其他財產主要是牲畜和生產資料等,這些也不能作為貸款的抵押物。而且這些財產是農民的基本生活要素,是基本生活的保障,即便是銀行愿意接收其作為抵押物,農民也不能將這些財產用作抵押。此外,聯保模式的小額信貸也無法滿足農戶商業性行為的借貸,農村擔保機構規模小、數量少,擔保體系也不完善,無法滿足農戶的抵押擔保需求。4.金融機構發放的信貸產品不適合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中國農村居民的貸款行為的重要特征就是廣大農民的數量巨大、分散度高、經營規模小、并且缺乏擔保和抵押品。這樣,金融機構對農民的貸款產生了較高的交易費用。在缺乏財產抵押借貸的情況下,為執行國家農戶信貸政策,滿足農村居民的信貸需求,金融機構對農民的貸款一般單筆資金在5000元以下,借款期限為一年期及一年期以內,主要用于農戶小額生產資料購買,進行季節性生產。調查顯示,在獲得借款的農戶中,近 75%只能得到小于或等于5000元的借款,低于農民希望獲得的額度,而且近 75%的借款期限為一年期及一年期以內。這說明,大多數農民取得的貸款都是用于季節性生產的短期,小金額借款,既不能用于長期的擴大性生產經營,也無法滿足生活性消費信貸需求。當前,金融機構對農村居民所提供的信貸服務,主要是用作生產性的貸款,且是短期,小額度的。既不能滿足農民生產經營的需要。也沒有提供針對農民消費的信貸品種。很明顯,這種供給與需求的不對稱性也是造成農民信貸約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完善農村金融信貸服務體系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強調了要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建設和服務創新,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以求更好地滿足農村多層次的金融需求,在金融服務上支持現代農業和新農村的發展和建設,緩解農村信貸約束。1.建立一個多元化農村金融體系。政府應引導建立一個包括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民間金融等在內的多元化的農業信貸組織結構。目前我國提供農業信貸資金的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政府應該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放松農村金融市場的管制,引入競爭機制,讓更多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建立與農村信貸需求相適應的多層次金融體系。讓各種金融機構相互競爭,優勢互補,建立一個多元化農村金融機構網絡。2.創新農村信貸品種。創新農村信貸品種,讓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能更加適應農民的實際需要,才能使農民真正獲得金融服務,解決農村信貸約束的問題。在中央2010年一號文件中,提出了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民消費信貸的投放,對農村居民提供建房,購買家電等耐用品等消費信貸服務。金融機構應根據農村消費需求的特點,開發適應農村消費的和不同層次要求的消費信貸產品,能在實際上為農村居民提供貸款服務。此外,還要針對外出務工農民的信貸需求,開創相應的信貸產品。據統計,2016 年全國有近16799萬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因此,這一部分農村人群對貸款同樣具有一定的需求,其特征是有別于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農民的。因此,農村金融機構應該針對這一部分農民的需求特點,開發一些例如打工創業貸款、農民外出務工小額貸款、農民工創業培訓貸款,等信貸產品,以適應外出務工農民打工創業和教育等多方面的融資需求。3.優化農村金融環境。優化農村金融環境,是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維護農村金融秩序,促進農村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緩解農村信貸約束的重要內容。(1)建立農村貸款的政策保障機制。政府應對農村貸款提供政策性保障。從財政政策上對積極提供農村信貸服務,但是利潤受損的商業金融機構給予一定的補償,平衡金融機構的收益。(2)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政府應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農村居民信用檔案的信用體系,為基層金融機構對農村貸款人的信用評價和擔保人的資信狀況提供參考依據。降低金融機構提供服務時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的困境。(3)健全和創新擔保方式和抵押機制。缺乏有效貸款抵押品是農民無法取得貸款的一個重要因素。創新擔保方式和抵押機制是緩解這一問題的方法,從而進一步解決正規金融部門在對農民提供信貸服務時產生的高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的難題。政府應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農村有效抵押和擔保制度,擴大抵押物范圍和抵押擔保方式。例如可以將土地承包權抵押、農民住房抵押等納入抵押物范圍,或是允許存貨抵(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訂(倉)單質押貸款等多種新的抵押擔保方式。
參考文獻
[1]蔡平.進一步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思考[J].宏觀經濟管理,2010(4)
[2]韓俊,羅丹,程郁.農村金融現狀調查[J].農村金融研究,2007(9)
作者:王靜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 上一篇:零售信貸業務審計趨勢
- 下一篇: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證券化之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