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資本問題探析論文

時間:2022-04-16 07:26:00

導語:上市銀行資本問題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上市銀行資本問題探析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上市銀行的資本約束問題仍然突出,文章對這些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現狀及面臨的難題進行了分析,提出應當尋求提高資本充足率的現實途徑,并建立維持資本充足水平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

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和信用的特殊企業,主要依靠負債經營,自有資本比率低。銀行資本充足狀況不僅影響到銀行自身的經營和市場競爭力,而且關系到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于2004年6月正式出臺、對全球銀行業監管起到重要作用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將資本充足性要求作為新框架三大支柱中的第一支柱,規定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CapitalAdequacyRatio),即銀行資本與加權風險資產的比率,必須達到8%,其中核心資本充足率至少應達到4%。

據我國上市銀行披露的數據顯示,2007年全行業資本充足率達標狀況較好。但面對開放條件下銀行業的激烈競爭和國際監管環境的變化,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瓶頸問題仍然存在,必須尋求維持資本水平長期充足的有效機制。

一、我國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的現狀

(一)資本充足率比較

就表1進行具體分析,可以看出以下特點:

1、國家注資、股份制改造及上市,使得三家國有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的資本實力大大增強,近年來資本充足率都保持在較高水平。

2、由于新設商業銀行的資本起點較高,加之上市對資本實力的要求,以及上市后擴資渠道的增加,以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為代表的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化程度整體上比較好。但2007年中期深圳發展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僅為3.88%,遠遠低于8%的要求;浦發、華夏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也只是在稍高于8%的水平徘徊。

3、相對于2006年之前資本充足率持續上升的狀況,部分上市銀行在2007年中期資本充足率出現了下降趨勢。這表明在金融業逐步開放的形勢下,如何翻越資本約束這道坎,加快與國際接軌,仍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

(二)資本結構分析

通過對表2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

1、2007年6月底14家上市銀行中,除深圳發展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僅為3.86%外,其他13家銀行均達到4%的最低要求。浦發和華夏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5.03%和4.54%,稍高于達標水平。

2、上市銀行的資本構成中,核心資本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浦發銀行和華夏銀行的核心資本占總資本比例略低于60%,其他12家銀行的核心資本占比都在60%以上。按照規定,附屬資本最高可達資本總額的50%。國際大銀行的附屬資本一般占資本總額的30%-40%左右。所以,我國上市銀行的附屬資本仍然有較大提升空間。

二、資本充足率要求下我國上市銀行面臨的難題

(一)資產擴張過快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為“做大做強”,擴大市場占有率,資產擴張比較快。上市銀行由于有資本市場作融資后盾,更是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然而資本金的增長難以與資產的增長相匹配,造成資本充足率的下降。

(二)風險資產結構不合理

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資產結構單一、過于集中在信貸資產上。我國的金融體制是一種高度依賴銀行間接融資的體制,全社會對資金的需求旺盛,使得銀行信貸資產非常容易擴張。商業銀行長期忽視資本約束,過度擴張信貸資產規模,缺乏自身造血功能和風險控制機制,從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資本不足→貸款規模受限→增加資本→擴大貸款規模→資本再次不足,銀行的經營和發展始終處于資本短缺的窘境。

(三)不良貸款侵蝕銀行資本

在風險資產中,不良貸款是具有重大影響的一項,不良資產嚴重侵蝕銀行資本,直接形成對銀行資本的消耗,因此各銀行均努力降低不良貸款率。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整體上呈下降趨勢,而且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明顯低于非上市銀行。世界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一般保持在3%以下。2007年6月底,除深圳發展銀行、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外,其他上市銀行的這一指標都在3%以下。但在看到不良貸款出現“雙降”的同時,應看到不良貸款的規模還比較大,一些銀行某些季度還出現不良貸款反彈現象。各行應當進一步控制和降低不良貸款率與不良貸款總額,提高資本充足水平。

(四)盈利能力偏弱

一方面,盈利能力不強,總資產收益率較低,致使資本自身積累不足。面對規模的快速擴張,上市銀行近幾年不斷再融資,力圖增加資本。但在這種外延式增長方式下,盈利能力卻沒能相應增強,利潤留存跟不上經營規模的擴張速度,資產收益率反而降低,從而使得通過利潤留存來增加資本積累的內涵式融資渠道難以奏效。

另一方面,從盈利來源看,我國銀行業的主要盈利來自于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在總收入中占比很低。而在歐美發達國家,商業銀行非信貸業務收入占全部收益的40%以上,中間業務是銀行重要的收入來源。過度依賴利息收入的單一收入結構,使得銀行利潤來源單調,經營風險無法分散,造成風險資產急速增加、資本充足率降低的后果。現階段,這種盈利模式已經面臨很大挑戰。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銀行業存貸款利差的縮小是必然趨勢,因此中間業務是具有發展潛力的業務模式。目前,上市銀行開展的中間業務產品依然未擺脫種類少、收入占比低、盈利能力較差的狀況。招商銀行近年來由于中間業務的市場定位明確,產品創新能力強,在中間業務規模與效益上領先于同行。

(五)資本補充困難

商業銀行有兩種途徑增加資本量:內源資本策略和外源資本策略。

內源資本策略,即通過累積利潤轉增資本,稅后利潤補充資本公積金和盈余公積金以提高核心資本,提取一般撥備提高附屬資本。但是現在上市銀行的利潤率普遍不高,通過累積利潤轉增在短期內難以實現資本金的迅速補充,而且要協調股東的利益,不能滿足上市銀行快速發展的要求。

外源資本策略,即通過一定的渠道向社會募集銀行資本。對于上市銀行而言,外部融資渠道較多,可以增股、配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和次級債券,還可以在海外上市。從實際情況來看,上市銀行在資本市場上的持續融資并不太成功,融資渠道在具體運用中也受到諸多限制。發行次級債券和可轉換債券同樣受發行條件及比例限制;增股和配股在短期內對股東權益和每股收益有攤薄影響,容易遭到股東特別是流通股東的反對;海外上市由于國內市場很多方面不能和國際市場接軌,面臨一系列現實問題,如定價問題。因此,上市銀行仍存在著較大的資本缺口和融資需求。

三、我國上市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對策

(一)尋求提高資本充足率的現實途徑

1、提高資本水平。引進戰略投資者和民營資本,提高核心資本,同時通過與這些戰略投資者在更深更廣領域的合作,改善自身的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水平。進一步發行可轉換債券、次級長期債券、混合資本債券,擴大銀行融資渠道,提高附屬資本比重,改善資本結構。

2、降低風險資產。改變以高成本的信貸資產為主的外延式資產擴張模式,向外延擴張與內涵增長并重的發展模式轉變,達到控制資產規模、提高資本充足率的目的。調整資產組合,優化資產結構。在堅持發展的同時,合理調整資產結構,向收益率高、風險權重低的資產傾斜,降低高風險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重,減少資產對資本的耗用,達到提高資本充足率的目的。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低風險業務將成為各銀行搶奪的重點。提高資產質量,降低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額。一方面加大對不良資產的清收力度,使自身的資產質量好轉;另一方面對新增資產嚴格把關,控制不良率和不良額的增長。

(二)建立提高資本充足率的長效機制

1、轉變經營理念。首先,樹立銀行價值最大化的發展理念,控制不計資本占用、盲目追求規模增長的行為,謀求規模、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實現銀行價值的最大化。其次,從以信貸規模和財務費用為核心的傳統方式向以資本分配為核心的方式轉變。在后一種資源配置方式下,資本必須覆蓋風險,因而要求提高銀行風險控制水平和管理能力。

2、強化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和健全內部信用評級體系。內部信用評級的功能已不僅僅是用來識別惡化貸款和問題貸款以確保正確地進行貸款控制,還要用來進行資本配置,這就要求建立比較完善的評級模型。商業銀行應努力借鑒國際上比較成熟的評級模型,積極引進高素質的風險管理人員,真正建立起量化的內部評級模型,制定出符合自身業務特征的、有效的內部評級方法。

3、提高盈利能力。積極拓展業務渠道、實現業務轉型,是我國商業銀行穩步提高盈利能力和資本充足率、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長效機制之一。在這一過程中,隨著網絡銀行、零售銀行、基金托管、銀證合作、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業務的興起,銀行間的差距將逐漸拉大。上市銀行可將中間業務創新作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私人業務,做強理財業務,促進戰略調整,優化業務結構和增長模式,并在市場上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4、組建金融控股公司。在當今銀行業逐漸走向混業經營、集團化經營的趨勢下,我國上市銀行有必要通過多種方式組建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銀行可以獲得所屬金融控股公司的注資,從而提高其資本充足率水平,這是一種比較穩定和長效的資本來源方式。從目前金融控股公司的實踐來看,中國中信集團公司是經國務院批準的金融控股集團,它包括中信控股、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信托投資、信誠人壽保險等眾多知名金融機構。隨著中信公司業務重心的不斷調整,中信公司向中信銀行注資的力度越來越大,中信銀行的競爭實力更加穩固。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課題組.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狀況研究[J].金融會計,2006(7).

2、姜波.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