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得稅籌劃方法論文

時間:2022-04-19 02:47:00

導語:企業所得稅籌劃方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所得稅籌劃方法論文

稅收籌劃是納稅人在不違反稅法的前提下,通過對企業融投資和經營活動等進行規劃,達到企業稅負最小化或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一項管理活動,進行稅收籌劃有利于企業降低財務風險,優化產品結構和投資方向,增強稅收法律意識,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根據稅法規定,企業的應納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準予扣除項目金額。所以企業在運營過程中,要降低企業稅負,可以從收入的取得,準予扣除項金額的扣除,稅率的選擇及相關稅收優惠等方面來進行籌劃,從而達到減少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減輕企業的稅負,增加稅后利潤總額的目的。

一、有關銷售收入方面的稅收籌劃

1、收入核算方式的選擇。對于跨年度完工的勞務合同應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根據完工程度確認收入計征所得稅。而對于在同一年度內完工的勞務合同,則在合同全部完工時再確認收入。完工百分比法在合同沒有全部結束時就要納稅,相當于提前預繳了所得稅;完成合同法則在合同全部完工時再申報納稅。因此,對于勞務合同,在時間允許的范圍內應盡量在同一年度內結束,采用完工百分比法進行核算報繳所得稅,可以避免提前申報納稅。

2、銷售收入的確認方式。企業銷售貨物的結算方式采用分期收款發出商品銷售,按合同規定的收款日期和收款金額確認收入。這種銷售方式在合同約定的結算日期之前,由于不需要確認收入就不需要繳納所得稅,從而可獲得延遲納稅的稅收收益。同時對于企業臨近年終所發生的銷售收入,企業可根據稅法規定的條件推遲收入確認的時間,將當年的收入推遲到下年確認。

二、有關準予扣除項目的稅收籌劃

1、從固定資產折舊的角度。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加速折舊法。加速折舊法包括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加速折舊法可以使前期多提折舊,后期少提折舊,使得前期應納稅所得額較少,降低了前期的所得稅,從而獲得資金的時間價值。對于工作量法,如果前期工作量比較大,可以使所得稅繳納時間后移。固定資產在計算折舊前,應當估計殘值,從固定資產原價中減除,殘值比例在原價的5%以內,由企業自行確定。因此,企業應盡量將凈殘值比率估的低一點,使企業折舊額相對高一些,從而在折舊期間少繳納所得稅。

2、從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的角度。稅法和財務制度對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攤銷期限均賦予企業一定的選擇空間。這樣企業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對企業有利的攤銷期限,將無形資產、遞延資產攤入成本、費用中。與選擇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道理相同,在企業創辦初期且享有減免稅收優惠待遇時,企業可通過延長無形資產、遞延資產攤銷期限,將資產攤銷額遞延到減免稅期滿后計入企業成本、費用中,從而獲取“節稅”的稅收收益。面對處于正常生產經營期的一般性企業,則宜選擇較短的攤銷期限,這樣做,不僅可以加速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的成本回收,抑減企業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還可以使企業后期成本、費用前移,前期利潤后移,從而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

3、從存貨計價的角度。納稅人各項存貨的發生和領用,其實際成本價的計算方法,可以在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等方法中任選一種。在稅率不變的條件下,如果物價持續上漲,采用后進先出法可使企業的期末存貨成本降低,本期銷貨成本提高,從而降低應納稅額。反之,如果物價持續下降,采用先進先出法可以達到節稅目的。在物價上下波動時,采用加權平均法或移動平均法可使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比較均衡,避免高估利潤,多交所得稅。另外,對于低值易耗品,稅法規定,可以一次扣除或分期攤銷。相比之下采用一次攤銷法的話,前期攤銷的費用比較多,后期攤銷的費用比較少,從而使企業前期納稅較少,后期納稅較多,從而獲得資金的時間價值。

4、從“三新”研究開發費用的角度。根據稅法規定,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開發費用,凡當年發生的比上年實際發生額增長達到10%以上(含10%),其當年實際發生的費用除按規定據實列支外,經由主管稅務部門審核批準后,可再按其實際發生額的50%直接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因此,企業在進行技術研究開發時,應盡量利用這一政策。從整體上考慮研發費用的安排,在不影響項目進程的情況下,盡量使每一年的研發費用都比上一年增長10%,從而充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達到少繳稅的目的。

5、從企業融資的角度。企業融資主要通過企業內部積累、職工投資入股、向銀行借貸、企業間相互拆借、發行企業債券和股票等方式。融資渠道不同,稅收負擔也不同。有的融資渠道具有抵稅效應,如銀行借款的利息支出作為準予扣除項目,可以在稅前列支;同業拆借的利息支出按不高于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以內的部分可以在稅前列支,高出部分不得列支;而發行股票支付的股利是稅后利潤的部分,不具有抵稅效益。因此,在資本結構合理及息稅前投資收益率不低于負債成本率的前提下,負債比率越高,額度越大,節稅的效果也越明顯。企業在融資過程中要綜合考慮,選取既能獲得最大收益又能達到最大限度節稅的方案。

6、從準備金列支的角度。稅法及現行財務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均規定,企業可以選擇備抵法處理企業的壞賬損失。不同的壞賬損失處理方法對企業的應納所得稅額的影響不同。一般情況下,選擇備抵法比直接沖銷法可以使企業獲得更多的稅收收益。因為,若企業選擇備抵法處理壞賬損失,可以增加其當期扣除項目,降低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從而減輕企業的所得稅負擔。即使兩種方法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相等,也會因為備抵法將企業的一部分利潤后移,使企業能夠獲得延遲納稅和增加企業運營資金的好處。

三、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

我國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較多,主要有技術改造、國產設備投資、第三產業、資源綜合利用、老少邊窮地區受災、安置下崗職工、社會待業人員、校辦、福利、鄉鎮企業、農業、漁業、特區、西部大開發等,內容十分廣泛,條件也較寬松。使每一項稅收優惠都為企業提供了籌劃的空間。充分利用這些優惠措施,在企業進行各項活動時做一定的安排,就可以享受到稅負的減輕。

四、有關企業所得稅籌劃其他考慮

1、企業組織形式的選擇。我國企業組織結構復雜且不規范,企業經營狀況差異也大,在獨立核算制度下就存在納稅人選擇的問題。當企業盈利時,可以根據盈利大小結合優惠稅率,分解企業下屬單位,使整個或某個下屬單位享受優惠稅率;而當企業及下屬單位有盈有虧時,選擇納稅人就顯得特別重要。此時要想方設法使企業合并申報,盈虧對抵。否則一個單位繳納企業所得稅,另一個單位還得等待彌補虧損,將影響企業整體利益。如果確實不能選擇納稅人,轉讓定價則是解決盈虧對抵的主要辦法。

2、預交所得稅的籌劃。我國企業所得稅采取按年計算,分期預繳,年終匯算清繳的辦法征收。稅務部門為了保證稅款的及時均衡入庫,采取所得稅預繳制度,而企業無論是采取按上一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一定比例預繳,還是按納稅期的實際數預繳,都不能十分準確的核算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國家稅務總局明確規定:企業在預繳中少繳的稅款不作偷稅處理。顯然,納稅人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做出稅收籌劃,即通過納稅義務的推延,如企業可以合理安排生產和銷售任務,使得在年度內的前些月份多列支一些費用、少發生一些收入,而在后一些月份少列支一些費用、多發生一些收入,達到遞延納稅的目的,使企業獲得這筆稅款的時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