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銀行股市風險作用論文

時間:2022-04-16 12:39:00

導語:投資銀行股市風險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投資銀行股市風險作用論文

摘要:中國股市劇烈振蕩的背后也彰顯了企業狹窄的融資渠道,投資銀行恰恰能為企業提供包括證券承銷、證券經紀、證券自營等常規資本市場業務,又提供包括融資、直接投資、兼并收購、風險管理、咨詢服務、國際化業務、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型的資本市場業務。在簡要縱向回顧投資銀行的發展歷史,橫向比較中外投資銀行存在差距的基礎上,提出以商業銀行內部的投資銀行業務部門為依托,為企業提供集成的投行產品,有效分散中國股市風險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投資銀行;股市風險;間接融資;可持續發展

中國股市存在太多的變數。自2006年6月份大盤指數從1500點起,一路沖破4000點大關,股票市值連增5倍達20萬億元。但自2007年“5•30”以后,陰陽兩重天,隨著調高印花稅率、央行加息、增發特別國債、懲治違規入市資金等利空信息的相繼出臺,股市連續暴跌,僅2007年6月份一個月的跌幅就達四年來的跌幅之最,股票市值縮水近5000億元,約七成散戶虧損。為此,那些滿懷“十年牛市”的股民特別是上千萬的新開戶股民被暴跌弄的暈頭轉向,投入股市的辛苦積蓄幾乎被洗劫一空。誠然,受中國政局穩定和經濟持續增長的影響,大盤的總體走勢會日漸趨暖。

中國股市經過16年的曲折發展,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屈從于政策調控、國內機構投資者的打壓和國際游資的沖擊,但是,如此劇烈的“國內蝴蝶效應”過后,人們更應該重新審視作為股市基石的企業的投融資渠道。

股民之所以在某個價位購買公司的股票,因為它不僅反映了當期該股對應的公司凈資產(實物資產+溢價),還反映了公司的未來盈利能力,企業的良性健康成長是股市可持續發展的硬道理。我們不反對適當的股市泡沫,但股價的內核是公司實物資產的證券化水平,以及該股未來的收益率是否高于社會平均收益率。

換個角度,冷靜下來想一想,如果上市公司、券商、股民都熱衷于通過頻繁的股票換手來增加各自的收益,默然于企業的正常運轉及擴大再生產,中國的股市何談長久,眾多小股民的利益何談保障。

中國股市的狂躁于不安彰顯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深層次矛盾。目前,企業要獲得流動資金擴大再生產或進行戰略并購,主要有兩條途徑:其一是向銀行貸款的直接融資,那要經過煩瑣的批復并支付高昂的利息;其二是千軍萬馬擠到股市上融資進行間接融資,一會兒漲停一會兒跌停的大盤,往往擾亂企業的長期戰略性生產安排。而西方發達經濟體,全方位服務的投資銀行更多的成為企業發展的外部智力和財富資源。

投資銀行是指經營部分或全部資本市場業務的金融機構。其業務即包括證券承銷、證券經紀、證券自營等常規業務,又包括企業融資、直接投資、兼并收購、風險管理、咨詢服務、國際化業務、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型的資本市場業務。

在英美發達經濟體的形成過程中,投資銀行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從20世紀初美國歷史上第一次企業兼并浪潮,到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進行的國有資本民營化浪潮,無處不閃現著投資銀行的身影。今天的投資銀行已經全面進入混業經營階段,新型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更使它成為企業活力最重要的能量源泉之一。如大名鼎鼎的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德意志銀行等。

今天,投資銀行已逐漸跳出了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的金融模式之爭,能夠從更高的層次上了解企業的有效需求,及時設計出一系列創新性金融產品,而非局限于證券融資一條途徑,正是投資銀行,快速地在投資者和融資者之間架起了一座座橋梁。另外,投資銀行還能在投資計劃、兼并收購、反收購措施、資產證券化、國外上市等方面為企業提供特殊的戰略指導。在中國激蕩且狹窄的上市融資背景下,投資銀行無疑是有效化解股市風險的“第二條道路”。

投資銀行因其產生的背景不同,不僅稱謂略有差異,其運營模式也有所區別。概括地講,主要有:與商業銀行實行分業經營的投行模式,西方稱之為投資銀行(InvestmengBank),如美國的花旗銀行;由商業銀行控股實行混業經營的投行模式,西方稱之為商人銀行(MerchantBank),像歐洲的德意志銀行;主要是金融型證券公司從事的投行業務,西方稱之為證券公司(SecurityFirm),如日本的野村證券。

在中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投資銀行現存主要有兩種模式:其一是以證券公司為主體的投行模式;其二是在商業銀行內部成立的投行部門。證券公司與商業銀行同時開展投行業務的格局在初期對穩定我國的金融市場秩序作出了較大貢獻。但是,隨著我國金融業務全面對外資的開放,國內的金融改革在向縱深擴展之際,這兩種模式都遇到了嚴峻的挑戰。

國內100多家證券公司的投行業務幾乎都集中在一、二級證券市場上,很少涉及企業的重組并購、銀團貸款等品牌業務。過度的業務雷同很容易形成無序的競爭,如在一級發行市場,證券公司往往對上市公司進行過度的豪華包裝,虛增利潤,高位發行新股和配股;在二級流通市場,又常出現證券公司與上市公司串謀操縱股價,利誘和欺詐中小投資者的情況。

且不說證券經營機構自有資本匱乏,再融資能量差,從業人員素質低,僅從收益水平來看,證券的承銷與經紀占國內證券公司投行業務的九成左右,而從歷年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收益來源看,此塊業務約占其總收益的一成左右。所以,投行業務不應局限在狹義的承銷業務,而應開拓結構化融資、戰略重組與并購、金融衍生產品等廣闊的領域,健全企業的服務功能,適應客戶個性化需求,不斷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產品,避免陷入低水平的重復性競爭老路。

商業銀行內部的投行部門在銀團貸款、企業并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工行的投行業務從零點起步,實現了快速增長,2006年共有27.6億元的進賬。但是,因為商業銀行不能開展證券類業務,它們的投行規模和盈利能力仍然偏小。就拿商業銀行中投行業務做得最好的工行來講,它去年的投行收入較之花旗、美林等一流投行收入還有500倍之遙。由此可見,提升國內投行的規模和檔次以應對國際投資銀行對中國優質客戶資源的侵奪已經迫在眉睫。

無論哪種存在模式,我國的投資銀行在質和量上與國際性的投資銀行都有天壤之別。人才、機制、經驗、客戶群、規模、國際化運作等方面我們的投行都沒有辦法與國際性的金融機構抗衡,但是我們在境內企業的融資、并購、上市、資產證券化等方面還具有相對的比較優勢。只要定位準確,措施得力,國內的投行業務同樣有做大做強的希望。相比之下,以商業銀行下屬的投行部門為主體,收購證券公司或開設證券業務,全面提供集成的投行服務,是一種切實可行的經營模式。這樣做主要是商業銀行能為投行部門提供以下幾方面的優勢資源:

第一,資金優勢。我國的商業銀行大多已通過改制上市之路募集到了充裕資金,如果政策允許,它們完全有能力劃出一定的信貸額度給投行部門支配。國際投行推崇的先給目標企業提供過橋融資、信用擔保來撬動并購重組、證券私募模式,商業銀行的投行部門最有能力快速介入。美國的高盛公司成功之處在于它能集融資、交易技能于一身,并率先在業界提出“將資本用做市場營銷工具”的理念。提供高品質的融資服務是高盛成功營銷的重要因素。在接下來的一系列運轉中,高盛又強調融資、并購、投資、風險管理等投資銀行業務的無縫對接。

第二,品牌優勢。商業銀行在多年的市場經營中已形成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好的品牌認知度,在融資、、清算等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易于提高客戶特別是中小客戶對投資銀行業務的認同感,利于市場開拓。

第三,網絡優勢。雖然國內的商業銀行無法在企業海外上市及跨國并購等諸多方面與國際知名投資銀行相提并論,但是,商業銀行擁有遍布國內的分支機構和信息網絡,它們與地方政府和大型客戶也建立了相對牢固的合作關系,在擴大投行業務時能為客戶節約大量的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

第四,資產證券化優勢。大型商業銀行是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主要參與方,這為企業的資產證券化創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僅2006年,國內發行的銀行間短期融資債券就高達2943億元,通過銀行間短期融資債券的交易,商業銀行很容易將企業的不良資產轉化為可流通的證券。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幫助企業盤活了資產。

第五,人才優勢。投資銀行是智力密集型行業,與證券公司相比,商業銀行有幾十年的文化積淀和完善的人才儲備,形成了總行、省際分行、分支機構、營業網點梯度合理的人才隊伍,能快速地組建高水平的投資銀行業務分析和營銷團隊,在穩步發展融資信貸、咨詢顧問、并購重組的基礎上,合理開拓資產證券化、直接投資和股票債券的發行、承銷、經紀等項工作。

可以預見,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投資銀行在企業的融資、投資、并購、重組、咨詢和提供衍生金融產品等方面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企業蜂擁股市間接融資的風險一定能夠得到有效的分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潛力才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查里斯•R.吉斯特.金融體系中的投資銀行[M].郭浩,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2]陳琦偉.投資銀行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3]王開國.中國證券市場前沿問題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