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業風險原因對策論文

時間:2022-04-16 02:48:00

導語:營業風險原因對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營業風險原因對策論文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加快,銀行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往往因為制度落實不到位,操作風險防范乏力,措施運作實施不當,監督制約機制不力,避險工具匱乏等因素,就會滋生業務操作上的風險,最后導致事故和案件。一旦發生了案件和事故,銀行的形象和聲譽不僅在社會上影響極壞,而且還極大地阻礙了銀行改革與發展的進程。為盡快適應改革與發展的形勢,加快和強化基層營業網點操作風險管理,有效防范操作風險,是當前金融業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首要任務。筆者認為,當前基層營業網點在防范操作風險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和原因

一、風險教育不到位,員工防范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近年來,基層營業網點盡管對員工進行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學習教育和培訓,但因風險教育不到位,員工防范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個別員工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扭曲而出現的道德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還是屢禁不止、時有發生。一些員工違反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進行操作,以犧牲制度與紀律為代價,不惜用習慣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紀律,從而使唯利是圖者有機可乘、鋌而走險。另外,少數單位缺乏對改革正確認識引導,員工片面認為,改革就是單純地減人減機構,再加之欠發達地區員工收入偏低,極個別員工喪失了對銀行的信任感和依賴感,降低了對銀行的忠誠度,導致少數員工心態失衡,以致形成了道德風險和法律風險,誘發了案件和事故的"土壤"。

二、內控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范。在現行內部管理和操作中,基層營業機構還未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內控體系,內控制度缺乏系統性,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一些基層單位對內部管理不夠重視,存在著重經營、輕防范,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不能結合本單位實際,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業務發展規劃和經營策略,對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熟視無睹,存在盲目性,進而形成決策風險;一些單位負責人疏于監督和管理,不認真履行崗位職責,以感情代替制度,對員工違規操作也不及時指出和糾正;內部主任不能在事前、事中、事后認真逐筆審核柜員辦理的業務,沒有按規定進行監督管理本單位發生業務的真實性;更有甚者,部分員工在業務操作上相互推諉,造成業務操作流程脫節,監督制約機制運作脫鉤,以致問題長期不能得到及時解決,由操作風險誘發的金融案件也在所難免。

三、職能部門監管檢查缺位,形式監管重于效果監管。一些作案分子之所以作案時間教長,且瞞過了上級行大大小小的各種檢查,究其原因,一是監管人員的責任心不強,重形式監管,輕效果監管,存在著形式監管重于效果監管的現象,業務監管員在監管時僅僅停留在賬平表對、印章是否齊全的低層次上,沒有深挖細究業務流向是否正常,對風險揭示的深度不夠,監管質量欠佳。二是對違規問題糾正不徹底。一些職能部門在實施業務監管時,即使發現了一些隱患和風險,但糾正缺位、不能追根溯源、查個水落石出。就算作了追究,也只在形式上通報了事,或只對當事人罰款了事,不能總結問題原因,從中吸取教訓。

四、監管人員配備不足,監管力量相對薄弱。目前,二級分行實行扁平化管理后,雖然結合實際制訂了操作風險控制要點,并實行了基層營業網點內部主任派駐制,但由于人員比較緊張,有的營業網點監管員配備不足,有的監管員一身兼多職,根本無暇顧及內控管理工作,因而監督就會出現不到位、工作流于形式的現象。同時,二級分行財會部門的會計監管員的監管力量相對薄弱,時常發生監管檢查不到位,監管質量不高,操作風險難以及時解決等問題。

五、缺乏有效地避險工具,風險管理人才相對匱乏。由于我國金融市場起步較晚,剛形成衍生金融產品市場的雛形,還不是真正意義的衍生金融產品市場,相當一部分基層營業機構已沉積了多年的風險投資產品,由于沒有可供轉移的避險工具,不得不被動維持現狀,承擔著相當大的風險。同時,由于眾所周知的內在因素和外部環境,風險管理人才相當匱乏,也很難吸引高素質的風險管理人員,風險管理是一門技術性強又十分復雜的新興學科,風險管理人員必須具備很高的業務素質,否則將很難弄明白復雜的數量關系和產品風險的特性,更別說采用正確的風險防范措施了。

針對基層營業網點操作風險存在的問題和原因,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認真加以解決和防范。

一、強化操作風險教育,增強員工的防范意識。防范操作風險的關鍵在于人。因此,要加強員工對防范操作風險知識的學習,采取以會代訓、長會短訓的形式,加強對員工的操作風險教育,增強員工的防范意識。要積極開展案例警示教育,充分利用上級行印發的案例材料,認真組織員工學習和培訓,剖析典型案例,以案釋法。在進行警示教育時,要緊密聯系員工在業務操作中存在的風險,認真從有關典型案例中吸取教訓,并通過召開討論會、交流會等形式使廣大員工談體會、擺問題,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法律觀念等方面找問題,查不足,針對存在的問題,研究制定解決的措施和辦法。

二、高度重視操作風險防范工作,增強員工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要轉換觀念,進一步提高操作風險對銀行、對員工切實利益的危害認識,增強防范操作風險的緊迫感、責任感。事實證明,如果只注重業務發展,疏于內部的管理,就容易發生案件,因此要從根本上端正工作指導思想,正確處理好業務發展與加強內部管理、防范操作風險的辯證關系,堅決摒棄只重視業務經營而忽視內部管理的思想,既要積極拓展業務,又要抓好內部管理,更要防范操作風險,切實把防范操作風險工作落到實處。

三、加強操作風險管理,讓制度真正落實到位。進一步創新內部管理制度,提高員工執行規章制度的意識,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讓制度管人、約束人,用制度規避操作風險,使其不能為、不敢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杜絕操作風險。監管部門針對發現的制度漏洞、操作風險,及時逐級匯報、反饋,并采取措施,進一步完善。要定期對要害崗位工作人員進行強制休假,堅決執行定期輪崗和崗位交流制度,做到問題早發現,風險早預防。實踐證明,這是基層營業網點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制度,也是防范操作風險最有效、最重要的舉措。

四、加強監督隊伍建設,提升監管人員的監管質量。按有關規定,配足配強基層營業網點專職內勤主任,促其行使職能和職責,并保持其工作的相對獨立性,切實把住風險防范的第一道關口。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適當提高工資待遇,把工作責任心強、業務素質高、敢抓敢管的監管員配備充實到位,充分發揮其"第一道防線"的作用。成立主管行長為組長,人事、財會、審計、監察、個人等部門人員參加的坐班主任考核領導小組,做好內勤主任行為考核工作,不斷提高內勤主任的監管能力,要完善財會監管人員的自我約束機制,實行分片包干負責制,明確監管責任,由包干網點監管人員進行具體監管輔導,對監管不到位、措施不落實的監管員要進行責任追究,因此引起案件的,監管人員要負相關連帶責任。

五、加大部門自律監管和對監督部門的再監督力度。監管部門要緊緊圍繞本部門、本專業實際,結合內部控制綜合評價的有關內容,按照自律監管周期,實行對重點網點、重點環節、重點崗位進行監管。對凡監管應發現問題而未發現造成風險而釀成案件的,要按照責任追究制度對監管人員從快處理,維護法規制度的權威性。再監督部門要按照監管職責,自覺履行監管職能,使再監管滲透各個業務環節并向縱深發展。對發現因操作風險而導致重大案件、事故、差錯問題的單位和個人要果斷出擊,堅決查處,不僅要處理造成案件、事故的當事人,也要嚴肅追究監管員等相關責任人,達到"處理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對一些操作風險和苗頭性問題,要早發現、早糾正、早處理,絕不能遷就照顧、姑息養奸。在人員少,工作任務重的情況下,對基層營業網點的監管應側重抓好多個部門的"聯合監管",這樣既解決了監管人員不足的問題,又避免各個部門的重復監管,同時又減輕了對基層營業網點的壓力。

六、完善風險監管預警,建立風險防范控制機制,開發風險管理人才。加快研制、完善預防操作風險預警系統,對操作風險實施動態管理,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運用回歸分析、非線性模型、經濟函數模型來衡量風險,讓監督部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問題,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減少損失。與此同時,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定向培養風險管理的尖端人才,不斷提高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風險管理水平,使基層營業網點的操作風險控制在可以防范的有效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