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治理機制論文
時間:2022-04-17 04:50:00
導語:銀行治理機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金融自由化條件下,商業銀行治理機制的三大組成部分中,法人治理機制是主體,市場治理機制是基礎,政府治理機制是關鍵。
金融自由化是金融業發展的趨向,由于金融自由化理論忽視了商業銀行治理機制的轉換安排,同時也由于商業銀行及相關部門在金融自由化實踐中忽視了商業銀行治理機制的建設和完善,因而在金融自由化實踐中出現了銀行危機.本文擬對金融自由化條件下商業銀行治理機制的基本框架和內容進行探討。
一、治理機制與商業銀行治理機制
眾所周知,交易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當一種貨物或服務等跨過某個技術上可分的界面而被讓度時,交易就會發生。由于不確定性,有限理性以及不完全市場和不完全信息等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交易的完整性常常受到影響,交易的成本也有大有小,交易因而常不能滿足最大化的要求,因此,如何保證交易的完整性、降低或節約交易成本,使交易能夠達到讓各方滿意的程度并且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活動環境便成為討論交易和經濟主體活動的重要問題。故而,我們可以把一種交易的完整性在其中得到確定的制度安排系列(或契約關系)稱為治理機制。由此可見,治理機制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保征交易的完整性、消解交易中威脅共同利益的因素等而自發演進或設計的工具,通過這種工具,交易的滿意化得以實現,交易的自發調適得以實現,經濟秩序(經濟自由)也在這種關系中得以實現。由此,我們也可以把商業銀行治理機制解釋為商業銀行交易的完整性在其中得以確定的制度安排系列(或契約關系)。
二、商業銀行治理機制的目標
依照治理機制——交易的完整性——經濟秩序(經濟自由)的程式,因而,對于商業銀行,也就有了商業銀行治理機制——商業銀行交易的完整性——金融秩序(金融自由)。所以,在金融自由化條件下,商業銀行治理機制的最終目標是使商業銀行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通過適應性競爭,成為自發行動的主體,并根據環境的變化實現自發調適,從而導向金融自由或金融秩序。為此,保證交易的完整性非常重要,但重中之重是通過治理機制解決存在的多重委托——問題。
三、商業銀行治理機制的內容
交易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交易的完整性需要在治理機制中確定。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不斷演進,社會分工和交易的范圍(廣度和深度)也不斷擴展,因而,交易的治理機制具有多樣性。青木昌彥教授在其著作中將交易的治理機制歸納為10種,他認為,不同的交易治理機制在各自特定的交易域可能是替代品而不是補充物,比如,隨交易范圍的擴展,交易者社會規范治理比個人信息治理更有效,俱樂部規范和自我實施合同治理比交易者社會規范更有效,法制比不受約束的統治者保護或侵犯私有產權更有效:但是,在特定時點或某一相對穩定時期,不同交易域的交易治理機制之間具有互補性關系,即某種交易治理機制的有效性或存在性直接或間接地被另一種交易治理機制的存在或制度化所強化。比如,法制的公平能強化道德準則,反之則敗壞道德準則,強化聲譽和誠信或其制度化能降低監督和實施成本,反之則增加這種成本。因此,青木昌彥教授認為,不同交易域的不同治理機制的策略組合對該域的交易者構成了策略均衡,而各類交易治理機制的策略互補性對不同域的交易者構成了混合策略均衡。并且,這種混合均衡是一種刻點均衡,它隨環境和社會生產方式的演進而演進,因而具有動態特征。
青木昌彥教授主要是從制度的類型及其特征的角度來區分交易的治理機制的,據此我們可以了解治理機制及其特征并合理性地維持和設計治理機制。然而,如果能從交易治理的主體或治理的組織形式上來區分治理機制,則能更好地運用激勵——約束機制促使治理主體或組織在面臨環境或社會生產方式變化時自發行動或自我調適,從而推動治理機制的創新和演進。一般地,我們可以把交易治理的主體區分為市場、組織和政府,因為,市場、組織和政府都是契約關系的集合,都是交易的中介,都是為了保證交易的完整性和節約交易成本而存在和設立的。市場自不必說,組織是為了節約市場中存在的龐大交易成本而設立的,在一定程度上,組織運用內部化功能,依靠其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縱向或橫向一體化)使交易成本降低;而私營部門失靈(或組織失靈)和市場失靈可以通過國家法律和各種規章框架的設立和存在來解決,國家可以通過安排談判和監督活動以及依靠其強制性來降低私營部門的交易成本或市場交易成本。因此,治理機制既應包括市場治理機制、組織治理機制(法人治理機制),也應包括政府治理機制。
根據青木昌彥教授的理論,我們認為,市場治理機制、組織治理機制和政府治理機制在各自特定的領域內是替代品,即各自治理機制的優化,但它們之間存在著互補關系,即市場治理、組織治理和政府治理之間,一方的存在和有效都能使其他各方的存在和制度化得以強化。相應地,商業銀行治理機制也應包括商業銀行市場治理機制、商業銀行法人機制和政府治理機制三部分。商業銀行市場治理機制主要包括聲譽治理、信號顯示治理與退出治理機制等,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機制。市場治理機制在于通過產品市場、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等自發的優勝劣汰機制,激勵和約束商業銀行及其經營者、商業銀行的客戶等,從而消除或減輕委托問題及其產生的交易成本。商業銀行法人治理主要解決商業銀行法人內部的委托問題及其相關的交易成本,它包括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的安排、內控制度的安排、風險管理和危機處理的安排,目的是為了激勵和約束商業銀行內部的利益相關者、減輕和消除商業銀行運行的風險性。商業銀行政府治理機制包括政府法規和監管治理,目的在于對商業銀行和市場的失靈進行治理,從而降低其中的交易成本。
在商業銀行治理機制的三大組成部分中,商業銀行法人治理機制是主體,商業銀行市場治理機制是基礎,商業銀行政府治理機制是關鍵的支持系統(政府治理機制既不是無形的手,也不是失靈的手,而是輕輕推動的手),因而,它們具有互補性。美國金融自由化的經驗證明,單靠市場并不能消除金融恐慌和金融危機,因而需要政府的金融監管。但金融監管和銀行安全網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金融恐慌,卻不能消除金融危機,因而需要依靠商業銀行自身建立起一種治理機制,當內外環境變化時,這種機制能促使商業銀行自發行動,通過改變自己的經營戰略、經營方式、經營產品、組織和運行方式以及內部制度等來適應這種變化。因此,商業銀行治理機制是以法人治理機制為中心,在市場治理機制的基礎作用和政府治理機制的支持作用下引導商業銀行成為自發行動的主體。在金融自由化條件下,商業銀行治理機制的安排應具有階段性,在金融自由化進程的不同階段,其治理機制的具體內容安排應當有所區別,應當以建設良好的法人治理機制為中心,逐步完善市場治理機制,不斷改善和健全政府治理機制。
四、商業銀行治理機制的模式
如前所述,市場、組織、政府都是交易的中介,且三種治理機制是互補性的,因而治理機制包括市場、企業、政府三方面的共同治理。然而,交易中又涉及到許多利益相關者,所以,要確定交易的完整性,解決這些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多邊和多層次的委托——問題也是治理機制的關鍵。由于交易中利益相關者之間既存在一定的共同利益,又存在一定的矛盾沖突,并且在一個動態的運行過程中,共同利益和矛盾也會發生動態的變化,因此,促進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利益和合作,減輕或消除他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就成為解決利益相關者之間多邊委托——問題的重要內容。由此可見,有效的治理機制應當是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治理的機制,并且能促使利益相關者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從而達到策略均衡,我們可以把它稱為共同治理機制;同時,由于外部沖擊和內部變化往往會引起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利益和矛盾發生動態的調整,作為刻點均衡的混合策略均衡也會產生動態調整,因而治理機制的安排也應當根據利益情況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以防止利益調整過程損人利己的行為發生,也就是說,要進行相機治理機制的安排,從而促使新的刻點均衡的形成。因此,有效的(良好的)治理機制應當在解決委托——問題的基礎上,實行共同治理機制和相機治理機制相結合的方式確保交易的完整性,從而實現經濟秩序。共同治理機制體現了不同交易中介之間以及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相機治理機制保證了這種合作狀態的持續穩定。商業銀行的共同治理機制體現在:一是市場、商業銀行、政府三方面治理的結合;二是商業銀行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治理;三是政府治理的國際合作和國家、公眾等對政府治理的治理,等等;其相機治理機制模式主要體現在其風險控制體系和危機處理體系以及動態治理上。
- 上一篇:公務員定級調任任免新規定
- 下一篇:公務員考核機制建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