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銀行信貸風險防范論文
時間:2022-12-17 02:11:00
導語:基層銀行信貸風險防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目前信貸業務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體業務,商業銀行獲取贏利主要是通過經營信貸資產來實現的。由于銀行信貸經營對象(貨幣)、經營方式(信用)的特殊性,其經營具有高風險性。在基層行信貸業務中,如何防范和化解來自貸款對象(借款人)、社會和銀行內部管理等各種各樣的風險,是基層銀行信貸管理人員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商業銀行基層行信貸風險防范
一、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水平近年有較大提高
(1)健全了信貸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實施審貸分離制度。特別是商業銀行改制上市后,按照審、貸分離的要求將信貸調查與信貸審批、信貸業務與風險管理分設,使信貸業務的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檢查的前、中、后臺分開,職責明確,貸款審批實現了集體審批,初步建立垂直風險管理的組織框架。
(2)建立了信貸授權制度。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和內部管理的目標,在信貸業務過程中普遍建立了一級法人信貸授權管理體制,在法定經營范圍內對信貸業務職能部門和分支機構實行“分級管理、逐級有限授權”。
(3)實現了對客戶的評級授信、統一授信制度。根據客戶的經營狀況、財務指標、管理水平、經營團隊及綜合還款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定,確定客戶信用等級和最高綜合授信額度。同時,依照有效控制風險的原則進行集中統一管理,授信業務風險條線框架日趨規范。
2、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1)在貸前調查中存在的問題。貸前調查不全面、資料收集不全;輕易采用企業提供的報表數據,欠核實,缺乏對假信息、報表的防范;存在由社會上不正?,F象引發的道德風險問題,對企業信譽調視程度不夠,未能及時發現借款人注冊資金未到位或抽逃公司注冊資金。有可能導致貸前調查報告流于形式,失去保證貸款安全性的意義。
(2)在貸時審查中存在的問題。貸款審批機制尚不完善,輕信信貸調查結論,對貸款主體的資質、信用、財產狀況缺乏全面系統的審查,讓不符合貸款條件的企業輕易獲得貸款資格。
(3)在貸后檢查中存在的問題。重貸前把關、輕貸后跟蹤管理,重貸款營銷、輕貸后檢查;貸后檢查時間、頻率不規范,內容不適用,檢查不到位;缺乏靈敏的風險預警處理機制。
(4)在客戶評級授信制度中存在的問題??蛻舴纸M不細,針對性不強;客戶的評級授信額度與客戶的實際需求或風險承受能力存在差距;客戶評級授信的范圍有待擴展;信息采集手段落后,難以從整體把握借款企業生產經營的動態情況,對授信資產的風險預警反應遲鈍。
(5)在信貸風險管理理念中存在的問題。對銀行發展與信貸風險管理的關系認識不夠充分,過分片面地追求業務的發展壯大,不注重資產的質量與贏利水平。同時風險管理部門和營銷部門存在職責交叉和管理盲區,在信貸業務授信工作方面實行換手操作,雖然使業務審批更趨審慎但效率明顯降低,部分優質客戶流失。
(6)人力資源配置與風險管理需求不匹配。集中表現為基層行的信貸風險管理人員數量偏少、素質偏低,工作效率不高,團隊作用發揮不充分。這導致基層行在個貸業務管理上力不從心。
(7)在信息管理技術手段中存在的問題。信貸風險信息采集準確性、客觀性亟待提升,電子化水平不高。目前基層行貸后管理仍停留于對要件是否齊備、要素是否齊全等形式檢查,缺乏電子信息系統的數據分析支持,對信貸資金的使用、客戶財務狀況變化等無法做到有效分析、全面跟蹤監督和及時預警。
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
1、培育統一的風險管理理念
根據巴塞爾委員會和全球風險專業人員協會的相關規定,健全的風險管理理念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一致性理念。即銀行應確保其風險管理目標與業務發展目標相一致。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銀行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利潤最大化,而進行風險管理則是為了降低失敗的概率及經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從而確保銀行實現更多的利潤。
(2)全面性理念。即銀行首先應確保其風險管理能夠涵蓋所有業務和所有環節中的一切風險,即所有風險都有專門的、對應的崗位來負責。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對于新產品、新業務,銀行應確保這些產品、業務在被引進之前就已經制定出適應的風險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
(3)獨立性理念。即風險管理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專門負責風險管理的部門和風險管理評估監督部門之間要相對獨立。獨立性理念的實質就是要在銀行內部建立起一個職責清晰、權責明確的風險管理機制,因為清晰的職責劃分是確保風險管理體系有效運作的前提。
(4)權威性理念。即銀行應確保風險管理部門和風險管理評估監督部門具有高度權威性,盡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擾,以確保其客觀性和公正性。銀行的風險管理勢必要滲透到業務部門的運作中,因而很容易受到抵觸,如果風險管理部門沒有強于業務部門的權威性,風險管理工作將難以順利執行下去。必要的監督可以確保各個崗位職責的充分履行。
(5)互通性理念。銀行應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系統,在銀行內部形成一個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即風險管理部門與風險管理評估監督部門直接向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報告的渠道,各相關部門之間要保持信息的互通渠道。
2、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1)強化信貸風險內控管理機制。一是營造信貸風險管理的內控環境,在建立現代商業銀行法人產權制度的基礎上,加快建立健全真正法人治理機制的步伐,健全法人責任和利益之間的制衡關系,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內控機制的建立提供基本條件。二是完善信貸風險控制體系,優化信貸風險管理流程,加快配套制度的跟進。應根據上級行要求,結合實際細化和明確信貸風險管理各環節的工作職責,加強各部門各環節間的銜接與合作,不斷提高信貸業務程序的流轉效率和服務水平。應科學有效地整合業務流程,實現對風險管理流程的全面優化,加強前、中、后臺管理配合,對信貸業務流程實現全面的風險管理。三是健全客戶統一綜合授信制度。對客戶的授信要做到表內業務與表外業務統一管理,本幣業務與外幣業務統一管理。要注意控制整體風險,同時加強授信知識培訓,提高授信人員業務水平。
(2)綜合治理不良資產,化解存量信貸風險。一是降低不良資產占比。從實際出發,繼續通過以資抵貸、債務重組、法律訴訟、呆(壞)賬核銷及資產剝離等辦法盤活不良資產存量,把已經形成的不良資產逐步壓縮至可控的限度內。二是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方式。在目前情況下,不良資產的處置仍顯復雜,必須在觀念、機制及手段上追求創新,以便高效化解不良資產處置的難題。此外,可以借助社會中介機構,可在結合投資銀行機構、充分利用二級市場吸引社會資本甚至外資收購不良資產方面開展更為廣闊的嘗試。三是積極推進企業改制,促進銀行經濟效益的提高。加強對企業財務的監督,積極參與企業的資產清查盤點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對企業原有財產進行徹底清查評估。對暫時困難但前景看好的企業,應適時幫助其擺脫資金困境,盡快實現扭虧為盈;對一些產品結構老化、資金利稅率低下的企業則要控制信貸投入。
(3)調整信貸結構,優化信貸投入。一是圍繞重點企業及項目優化投向。根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走向,加強對相關產業和行業政策的研究,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對信用等級高、經營效益好、履約能力強和所屬行業持續景氣的客戶找準投入點,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支持風險低、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企業,穩妥支持特色產業和行業,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大貸款投放力度。二是關注行業風險,做好客戶結構調整。目前國家仍把解決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作為宏觀調控和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要加強行業調查研究,緊跟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走向,做到反應靈敏、分析全面和預測準確。
(4)強化對信貸風險管理環節的人力資源配置。一是要將人力資源向信貸風險管理部門傾斜,為信貸風險管理部門配備專業工作人員。注重員工的培訓制度,不斷提升其業務水平,并且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二是在業務拓展過程中要加強對專業型人才的培養和儲備。要積極引進高素質人才,帶動新業務的發展,激發新的競爭活力,推動業務創新。要理順條線管理部門間的工作協調機制,充分調動信貸人員積極參與到風險管理中,提高信貸風險管控的有效性。
(5)利用信息技術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技術水平。一是加快風險數據庫建設,建立內部評級的數據基礎。商業銀行實施內部評級法,數據是最重要的環節。加快風險數據庫建設,建立內部評級的數據基礎,是現階段提高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技術水平的首要基礎。二是加快建設信貸風險管理系統。商業銀行進行信貸風險管理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高質量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和高素質的風險分析人員。要運用先進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采用統一的信息化技術,對貸款實行全過程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對信貸資產質量實施有力監測,降低信貸資產風險。
(6)建立以風險控制為核心的信貸文化。美國、日本和韓國的經驗表明,當文化與其他產業形成共棲、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動關系時,將形成強大的經濟競爭力,因此構建優良的信貸文化成為商業銀行在未來發展和競爭中的現實抉擇。一是應突出體現責任意識、質量意識、風險意識和團隊精神以及對信貸風險的敏感性,將風險意識貫穿于所有信貸人員的自覺行動中。二是培育團隊精神要把其宗旨、內容、形式、載體等具體化。要在員工中樹立敬業精神與大局觀念,營造互信、協作的氛圍,消除各自為戰、缺乏溝通或配合所帶來的弊端。三是建設信貸管理文化要著重建立與信貸文化的內涵與要求相統一的、科學的規章制度。要把文化中的道德標準、價值取向等“軟約束”融入硬性的規章制度中,增強全員防范信貸風險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 上一篇:信貸思維研究論文
- 下一篇:財政分配與信貸分配關系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