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制造業工會的調研與思考

時間:2022-06-09 03:12:16

導語:關于制造業工會的調研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制造業工會的調研與思考

一、朝陽區制造業企業及工會總體情況

(一)企業總體情況

北京市朝陽區制造業工會覆蓋企業近五十家,涵蓋職工11694人,其中女職工4990人,農民工4318人。從企業性質劃分,涵蓋單位全部為非公有制經濟體。企業性質以民營企業為主,此外也包含國有改制企業及外商獨資企業(見圖一);從經營領域劃分,三分之二以上企業主營業務集中在第三產業,傳統建筑業及制造業等第二產業企業約占涵蓋企業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在從事第三產業的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經營領域以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服務業及房地產開發等為主(見圖二)。

(二)企業工會組織情況

朝陽區制造業工會覆蓋47家獨立的基層工會,其中包含行業工會1家(石材行業工會覆蓋企業12家)。覆蓋工會會員共7588人,其中包含女性會員3235人及農民工會員3001人。

二、工會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工會組織力量薄弱

1.組織基礎薄弱

一是企業主和職工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對《工會法》、《勞動法》、《企業工會工作條例》等法律法規了解甚少,對工會的地位作用認識不足。一些企業職工不了解、不知道工會是干什么的,認為加入工會沒有看得見的好處,對加入工會沒有興趣。二是為加快非公企業工會組建步伐,完成上級工會下達的工會組建任務,在先組建后規范的思想指導下,企業普遍采取物色幾名人員,征求企業主同意、上報、批復的簡單方式組建工會,導致有些職工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工會會員,致使工會組織沒有群眾基礎;企業職工流動性大,沒有建立起會員組織關系隨勞動關系流動的動態管理機制,造成部分會員的流失。

2.工會干部兼職化已成趨勢

有的工會干部能夠利用兼職的有利因素,合理運用權利資源為職工謀利益,有力促進工會工作,但是這在非公企業中畢竟是少數,能夠把兼職優勢轉化為工會工作強勢需要的幾個條件,比如老板開明、黨組織健全、工會干部本身素質高等在大多數企業并不具備,多數工會干部因兼職過多而無暇顧及工會工作。有的端老板的碗,干老板的活,工會工作基本不過問。還有的由中層干部和一般員工兼職的工會主席,由于地位差異和崗位的束縛,更難以獨立的開展工作。有的工會主席并沒有嚴格履行選舉程序,只是由老板指定的親戚朋友擔任,更是對老板俯首貼耳,言聽計從,從而導致工會工作很難擺上位置。

3.工會干部素質普遍不高

相當一部分工會干部初涉工會工作,對工會工作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知之甚少,工會業務還很陌生,開展工作無所適從,多有茫然困惑之感。使工會代表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作用大打折扣,工會在職工中的影響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也很難確立起來。

4.在工作指導上缺乏適應非公企業特點的運行機制與活動方式

針對非公企業工會組織形式多樣、會員成分復雜和流動性大的實際,在指導非公企業工會工作中,壓任務下指標多,給方法手段少。

(二)工會工作推進質量不高

1.工會組織凝聚力不強

大多數非公企業工會建起來了,但沒有轉起來、活起來。少數企業工會活動流于形式,有的只是做一些困難職工幫扶工作,滿足于一般文體活動;不少非公企業工會建會以后處于“失職”或“失位”狀態,工會工作沒有重點,不能結合企業的生產經營開展工作,活動沒有計劃,形式單一;甚至有的企業工會徒有虛名,從不活動,至于工資協商、集體合同、職代會建設等涉及職工權益的工作,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幾乎處于空白,工會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不強。

2.維權工作不到位

一些非公企業工會的職工民主參與機制缺失。有的企業涉及職工工資、福利、安全生產、勞動保護及社會保險等有關切身利益的事項不同工會協商,更不公開,企業職工基本沒有話語權。職代會制度在多數企業沒有建立,即使建立了也逃脫不了走形式的厄運。不少企業建立了集體合同制度,但只簽訂,不協商,簽訂程序不規范的問題以及條款籠統,內容模糊,合同質量不如意的問題仍比較普遍。由于擔心自己的飯碗和前途,一些工會干部不敢理直氣壯地履行維權職責,工會維權難的問題在非公企業沒有根本性的解決。

(三)工作場地、經費缺乏保障

由于大多數非公企業都在商務樓宇中辦公,可以說寸土寸金,要老板拿出錢租房子作為工會活動場所難度較大,因此大部分非公企業沒有專門的工會活動陣地和辦公場地。一部分非公企業工會經費雖然有獨立賬戶,但是工會經費仍然需要通過老板的批準才可以使用。另一部分非公企業工會由于企業效益不好,工會賬戶余額不多,因此不能時常租借活動場地開展活動,年復一年,工會開展的活動越來越少,這樣很難吸引更多的職工參與到工會的各項活動中去。

三、思考與建議

(一)夯實企業工會工作基礎

第一,夯實企業工會的組織基礎。一是健全機構設置。研究制定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工會機構設置指導意見,在選舉工會委員會的同時,選舉產生經費審查委員會和女職工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設立勞動監督、勞動保護、勞動爭議委員會等工作機構,建立“企業—車間—班組”基層工會體系。二是通過宣傳、引導和服務,增強職工入會的熱情和內在動力。通過發放京卡•互助卡、維權手冊等會員優惠服務等措施,把入會與增強會員意識結合起來。第二,夯實企業工會的干部基礎。一是指導企業工會制定選舉方案、規范選舉程序,把好資格審查關,確保將素質較高、熱愛工會、職工擁護的人員作為工會主席人選。二是逐步推行公開招聘工會干部制度,積極推進企業工會干部的職業化、社會化進程。要改變老觀念,采取新思路,可以拿出部分工會經費,建立與現行工會組織體制相適應的工會干部工資和社會保障制度,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會干部,把他們選派到具有一定規模的非公有制企業開展工作,建立一支廣泛活躍在基層、而經濟利益又不受制于企業行政的基層專職工會干部隊伍,使之成為中小企業工會工作的骨干。第三,加強與企業方溝通協調。通過有益的溝通協調,使企業行政方了解工會的性質、工作和作用,力爭實現相互促進、實現雙贏。

(二)推進基層工會維權機制建設

第一,建立健全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保障職工的勞動經濟權益。根據《勞動法》和《工會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協調勞動關系,建立健全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根據企業發展和職工意愿,不斷尋找達到企業和職工“雙贏”的平衡點。第二,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機制,保障職工的民主政治權利。其一,要積極推行建立以職代會制度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突出知情權和監督權的落實,督促《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在企業的貫徹執行。在條件未成熟的非公有制企業,可通過勞資協商懇談會、職工民主議事會、職工意見箱、廠長(經理)接待日、職工代表列席行政辦公會等形式,引導職工群眾及時參與企業決策、管理和監督,為逐步推行職代會制度奠定基礎、創造條件。其二,積極推行廠務公開制度,堅持對涉及職工合法權益的重要規章制度要公開;涉及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社會保險交納情況要公開;涉及勞動安全保護情況要公開;涉及集體合同及工資集體協商的簽訂、續簽和履行情況要公開;涉及辭退職工和處分職工的情況和事由要公開。其三,依托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加大宣傳,使企業方深刻認識到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集體合同制度是妥善處理勞資雙方矛盾和問題,推動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理順分配關系,增強企業凝聚力以及推動企業發展的有力方式。第三,建立健全勞動保護監督機制,保障職工的生命健康權。建立企業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工作網絡,建立由工會牽頭組織的安全生產檢查制度,簽訂勞動安全生產保護專項集體合同,開展“安康杯”和安全生產企業創建活動,保障職工的生命健康權。第四,建立健全勞動爭議調解機制,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要堅持“基層為主、調解為主、預防為主”的原則,把勞動爭議問題解決在基層。建立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完善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積極指導企業工會調解員學法用法,堅持依法調解和依法維護,有力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第五,建立健全困難職工幫扶機制。建立困難職工檔案,通過爭取企業行政支持一點、工會經費拿出一點、職工群眾自愿捐出一點等辦法,設立專門的困難職工幫扶資金,制定運行規范、公開透明的幫扶制度,對不同類別的困難職工給予力所能及的幫扶和救助,對特殊困難職工,企業工會還可以向上級工會請求適當支持。

(三)加強基層工會的服務指導

第一,建立工作聯系制度。通過建立工作聯系制度,堅持到基層工會和重點企業工會了解工作情況,掌握基層工會的實際狀況,幫助其理清思路、破解難題,推動工會重點工作落實,發揮基層工會組織作用。要定期集中研究各聯系點反映的情況和問題,對制約基層工會工作發展的普遍問題要著力予以解決,對適應職工群眾需要和基層工會工作實際要全力推進,對不適合在基層工會普遍開展的工作要及時調整,做到工作重心放在基層,工作部署貼近基層,工作方法適合基層,提高“服務職工群眾、服務基層工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第二,建立科學合理的工作目標和考核激勵制度。要根據全系統工會工作的發展現狀,科學制定基層工會指令性工作計劃。這類計劃不宜多,具體要求也不能過細,但一定要突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重點,每年年底要對部分指令性工作計劃完成情況進行適當的檢查考核和評比。同時,也要結合基層實際提出一些指導性工作目標。這類目標主要是指導工作基礎較好、工作力量較強的基層工會,不斷推動工會工作的創新和全面發展。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工作目標,以及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對基層工會多一些指導、少一些指令,多一些因地制宜、少一些整齊劃一,多一些熱心服務、少一些檢查評比,更好地調動基層工會干部工作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第三,建立立足于服務基層的干部教育培訓制度。根據基層實際情況制定干部教育培訓計劃,采取組建講師團送教上門、建立網上課堂、開辦工會干部培訓班等辦法,提供形式多樣、符合基層實際、以免費培訓為主的干部教育培訓服務,擴大干部教育培訓覆蓋面,提高基層工會干部的業務能力。通過免費脫產培訓,有重點地培養一批既有較高法律法規和工會理論水平,又精于基層工會工作的業務骨干,充分發揮業務骨干的示范帶動作用,擴大工會干部教育培訓效應。不定期組織基層工會干部交流工作經驗和體會,豐富基層工會干部教育培訓形式,拓寬基層工會干部教育培訓渠道。第四,建立支持基層工會工作的經費投入制度。牢固樹立工會經費要“為職工服務、為基層服務”理念,合理安排資金,使有限的經費盡可能向基層傾斜。當前要通過建立支持基層工會工作的經費投入制度,著力解決以下問題:通過租賃、整合、借用、合用等方式,鼓勵基層工會興辦職工活動場所,并按照使用面積和設施投資總額比例,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以獎加大對企業工會的經費補助,積極解決企業工會的活動經費短缺問題;走工會干部職業化社會化路子,為企業工會配備一批專職工會干部,解決企業工會無人干事的問題;加強困難職工幫扶力度,解決基層工會無錢幫扶困難職工的問題。此外,通過開展有效的審計監督,依法審計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促進工會經費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本文作者:北京市朝陽區制造業工會課題組工作單位:北京市朝陽區制造業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