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工會法律顧問制度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12-06 10:42:36
導語:企業工會法律顧問制度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實踐
2015年11月,惠州市惠城區總工會聘請了20名律師擔任60家企業工會法律顧問,在惠州市縣區中率先建立工會法律顧問制度。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參與處置化解勞資糾紛,發揮法律專業優勢。2016年2月19日,東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某公司”)將公司股權整體轉讓給康某照明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某公司”)。該公司員工要求公司支付經濟補償金。康某公司表示只愿意在一年后(2017年3月31日前)才向員工先行支付經濟補償金。但員工心存疑慮,擔憂康某公司在未來的一年內以其他方式規避補償金,便以停工方式進行抗爭。受惠城區總工會委派,東某公司工會法律顧問朱啟珍律師多次下廠接受員工咨詢。朱律師針對員工提出的14條疑問一一作出了法律解釋,并明確說明給付經濟補償金的法定條件其實尚未出現,建議勞資雙方簽訂先行支付經濟補償金的集體協議,以法律形式固定雙方約定,是一個明智選擇。最終,東某公司采納了朱律師的意見,與康某公司、東某公司工會三方簽訂了先行支付經濟補償金的集體協議。該集體爭議事件獲得了圓滿解決。據統計,惠城區實施工會法律顧問制度以來已參與集體勞動爭議事件調處6宗,仲裁案件5宗,法院案件2宗。
(二)開展普法宣傳活動,營造法律學習氛圍。為了給工會法律顧問提供工作載體,2016年4月,惠州市惠城區總工會聯合該區司法局、人社局制訂了“送法進企業”活動方案,在6至10月間集中開展針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企業員工的法制宣傳活動。活動主要內容有:編寫典型案例剖析、舉辦企業法治培訓講座、開展法律咨詢活動、印發法治宣傳折頁、制作企業法治宣傳欄等。活動開展至今,惠州市惠城區工會法律顧問已下企業開展咨詢活動8次,發放宣傳單張5000多份,授課8次,指導制作企業法治宣傳欄85個。以上系列活動在企業中營造了濃郁的法律學習氛圍。
(三)指導協調勞動關系,強化法律規范作用。惠州市惠城區總工會建立了工會法律顧問管理制度,如要求工會法律顧問每周至少要通過短信、電話等方式與掛鉤企業工會主席溝通聯系1次,了解企業工會工作情況和企業勞動關系狀況;每2個月至少要到企業1次,與企業工會主席座談,聽取和收集職工意見,對企業勞動關系隱患進行排查分析。惠州市惠城區總工會又結合“下基層工作周”制度,每月固定一天組織區、鎮(街道)工會干部與工會法律顧問一起下企業。惠州市惠城區總工會還發文要求工會法律顧問開展指導掛鉤企業規范完善勞動規章制度的專項活動。專項活動期間共收到企業提交勞動規章制度75份,經工會法律顧問認真審查,共提出修改意見420多條。
(四)提供意見建議咨詢,樹立法律公信權威。惠州市惠城區實施工會法律顧問制度以來,已參與惠城區總工會制定重要文件5份,審查合同3份,提供法律意見6條。如興某制革公司發生的集體勞動爭議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該公司2016年4月發生了員工因要求加薪而導致的停工事件。該公司工會法律顧問賀昌介入后,分析該公司基本工資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計算,雖然不違法,但該公司職工大都是40歲上下的老員工,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階段,需要養家糊口,經濟壓力重。而該公司職工已有5年未加薪了,有一定的調薪空間。因此,提出了公司工會與行政方協商調薪的建議。通過工會法律顧問的積極促動,該公司勞資雙方達成了整體調薪18%的協議。又如掛鉤三棟鎮企業的工會法律顧問伍桂英通過下企業走訪,發現該鎮好幾家企業有搬遷到柬埔寨、緬甸等的計劃,向三棟鎮工會提出要注意企業搬遷前易出現經濟補償金集體勞動爭議的動向,做好應對措施。
二、成效
惠州市惠城區工會法律顧問的上述工作受到了職工的歡迎,得到了社會的肯定。2016年7月,惠州市惠城區依法治區辦公室為了向社會宣傳該制度的成效,制作了專欄節目《惠城區:基層工會有了法律顧問》(時長約12分鐘)在惠州電視臺播出。惠城區工會法律顧問發揮的作用可以概括為:
(一)工會法律顧問積極配合工會參與處置化解企業勞資糾紛,為工會提供法律意見,幫助工會尋找合法合理的解決之道,解決了基層工會干部法律知識不足、依法維權能力欠缺等問題,改變了基層工會“不敢維權”“不愿維權”“不會維權”的被動局面,是工會維權的好“幫手”。
(二)工會法律顧問通過進廠接訪、熱線電話、制作動漫宣傳品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各項普法宣傳、法律咨詢等活動,為職工提供面對面、點對點的法律服務,讓職工聽得進、記得住、用得上,調動了廣大職工學法、用法、守法的積極性,是工會普法的好“教員”。
(三)工會法律顧問指導企業規范完善勞動規章制度,搭建勞資雙方協商的平臺,指導企業履行民主程序,為企業勞動關系狀況“把脈”,為企業涉職工權益重大決策“護航”,是企業的好“參謀”。
(四)工會法律顧問通過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現場講解、辦案指導等方式對基層工會干部進行有針對性、有系統的培訓,將勞動法律知識和實踐操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基層工會干部,提升其法律素質、業務水平,是基層工會干部的好“導師”。
三、思考
由于惠州市惠城區的工會法律顧問制度推行時間不長,各級工會對其職能、定位、運作等尚需更多探索,各有關企業、基層職工對其認知水平、接受程度參差不齊,各地推行工會法律顧問制度過程中難免出現定位不清、身份模糊、職能單一、作用不明顯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工會法律顧問要充當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推手。以惠州市惠城區為例,實施工會法律顧問制度初期,企業普遍對其抱“抗拒”心理。比如,有的企業提出“公司已有常年法律顧問,為什么還要工會法律顧問”的質疑,有的擔心工會法律顧問會“添亂”,還有的不愿提交勞動規章制度給工會法律顧問審閱。要改變這一誤解,各級工會應明確工會法律顧問在企業的角色定位不應是“旁觀者”或“麻煩制造者”,而是“協調者”、“指導者”。為此,工會法律顧問要積極倡導勞資雙方協商溝通,從側重“個案處理”向注重“機制建設”轉變,從疲于“事后補救”向“事前預防”“事中參與”轉變,主動參與勞動關系協調的全過程。
(二)工會法律顧問身份要從“一職”向“多員”轉變。目前,各地工會法律顧問工作普遍在參與依法維權上發力居多,而對于參與依法建會、依法管會、依法履職等方面則涉獵較少。針對該現狀,各級工會要引導工會法律顧問認真研讀《工會法》《廣東省集體合同條例》《工資集體協商試行條例》《廣東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等法律法規,促使其實現“一職”向“多員(勞動法律監督員、勞動爭議調解員、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等)”的身份轉變,在集體協商、民主管理、規范職代會制度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法律指導意見。
(三)有意識地培養工會法律顧問的公信力。各級工會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著力:一是彰顯其社會地位。如制作工會法律顧問的聘書牌匾,下發到各掛鉤企業,懸掛在醒目位置,彰顯其法律權威地位;二是塑造其公平正義形象。各級工會在處理勞動爭議事件時要給予工會法律顧問獨立工作的空間,不要把各級黨政意見強加給其,讓其以第三方的身份出現,有利于降低勞資雙方的對立情緒;三是鼓勵其秉持良好職業道德。工會法律顧問在參與集體爭議調處時應保持身份超脫的優勢,不能像某些“黑律師”一樣“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應秉持中立、客觀的態度,為職工提供中肯的法律意見。
(四)打通工會法律顧問服務職工的“最后一公里”。在現實中,職工法律訴求五花八門,法律素養參差不齊,法律知識支離破碎,而且他們往往對法律具有好奇感、神秘感和畏懼感。因此,工會法律顧問可以在職工工余時間預約進企業“坐堂”服務,現身“說法”,拉近與職工的距離,滿足職工對法律知識的渴求。工會法律顧問還要用“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和APP客戶端)”等新媒體,采用動漫、圖解等職工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全天候、24小時為職工服務,消除職工對法律的神秘感。工會法律顧問還要善打“溫情牌”,從職工真實遇到的情境說起,用通俗化的語言、具體的案例、生動的講解來打消職工對法律的畏懼感。
(五)注重對工會法律顧問的精神激勵。工會法律顧問制度是公益事業。工會法律顧問的工作補貼標準并不高,以惠州市惠城區標準為例,每人掛鉤3家企業,每年包干工作經費1萬元。其所耗費的時間、精力與其獲得的報酬不成比例。各級工會在聘請工會法律顧問時應注重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熱心公益事業、富有同情心的律師,以與其公益性質相匹配。同時,建立表彰制度,定期表彰成績突出、成效明顯、勤勉盡責的工會法律顧問,利用當地媒體、工會報刊廣泛宣傳其先進事跡,彰顯社會褒揚作用。
作者:鄧小明 單位: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總工會副主席
- 上一篇:新時期企業工會工作原則及對策
- 下一篇:新形勢下國有企業工會工作思考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