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與和諧社會構建論文

時間:2022-09-11 11:40:00

導語:人際交往與和諧社會構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際交往與和諧社會構建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居住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從城市的中心到邊緣地帶,一座座居民住宅樓拔地而起,以開發規劃的地域空間為基礎,形成了一個個新的居民小區。這些居民區標志著新的城市社區的形成,小區化正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大趨勢。居民小區已構成中國城市的基本社會單元,因而居民小區是否穩定和諧,關系到整個城市社會的穩定和諧。透過鱗次櫛比的樓群,我們可以看到都市里的人間冷暖、世態炎涼。事實上,在都市的高樓大廈之間本來就流動著人文氣息。而這些城市的新社區則如同城市發展的一個個窗口,通過小區內的人際關系及社會行為,我們可以觀察到其所在城市的文明水平,同時也可以發現都市的社會問題。業主和包括保安在內的物業管理人員的關系,是城市居民新社區的人際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二者之間不僅僅是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系,還有一層同居一個屋檐下的“一家人”的關系,應當珍惜這種朝夕相處的親密關系。然而近年來,在諸多新建城市小區內,業主與物業管理部門的摩擦事件不斷發生。種種矛盾與爭執,對于小區居民的生活安定直接構成了威脅。城市居民小區生活環境是城市社會的縮影,城市小區內的人際關系的不協調,反映的是現代都市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社會問題。如何解決好城市居民小區內的矛盾與糾紛,關乎城市居民家家戶戶的安居樂業。因此,對城市新建社區的人際關系的研究,對于城市文明建設乃至整個現代城市社會的和諧構建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人際交往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

現代城市現象是復雜的,城市特征更是多向度和多層面的。在復雜而多方位的城市生活中,無處不滲透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人際交往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帕克指出,從文化的觀點來看,城市絕不僅僅是許多單個人的集合體;城市也不只是各種服務部門和管理機構,如法庭、醫院、學校、警察和各種民政機構人員等的簡單聚集。“城市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各種禮俗和傳統構成的整體,是這些禮俗中所包含并隨傳統而流傳的那些統一思想和感情所構成的整體。換言之,城市決非簡單的物質現象,決非簡單的人工構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們的各種重要活動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產物,而尤其是人類屬性的產物。”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趨勢下,人們更傾向于從個人和社會的相互作用的視角去觀察城市,將城市看作是一個高密度的人際交往空間,正由于這種高密度的人際交往,使城市空間具有更強的人文色彩以及情景性質。城市的各種活動、聯系、交流以及城市環境與城市居民的相互影響,都要通過交往這一渠道。人際交往的狀況反映著一個城市的精神風貌和社會效率,同時對城市中各級、各類組織的運行及功能的發揮也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另外,人際交往關系還制約著城市人際心理氛圍和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對人口素質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作用。

其一,高密度的人際交往是城市活動的重要特征之一。從人的社會性來看,城市人的“自我”是在與他人的相互交往過程中發展起來的。G·米德認為,人的外部行為和內部的主觀意識是一體的兩個方面,都是在社會的行為過程中產生和顯現出來的,因此,他強調必須從社會互動的過程來理解人的內在與外在活動。在人口密度大大高于鄉村的城市空間,人際互動頻繁而復雜,城市人的“自我”實現離不開高頻率的人際交往。從城市功能來看,作為地區經濟與商業活動中心的城市,物質流通無處不在,而城市物質交往過程中滲透著人際交往。物質的交換是由人來實現的,市場交往活動的核心和主體是人,因此城市的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又是與人際交往緊密聯系的。良好的人際溝通是市場運行順利、經濟效益顯著的重要前提條件。同時,城市環境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環境,還具有豐富的精神與文化的意義,反映了特有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作為城市人并非被動地或無意識地利用城市環境,而是充分理解環境并利用環境來實現“自我”。

就城市居民小區的人際關系而言,在當代中國社會,原有的社會成員的“單位制”歸屬和管理已逐步被新型社區歸屬和管理所替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的社會功能在逐步的發展和增強。城市居民逐漸由“單位人”轉為“社區人”,城市居民由原來的對“單位”的依賴變為對于社區的依賴。他們在衣食住行等諸多方面都與城市社區的管理相關聯。包括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生活與其他服務設施的需求、居住環境的改善等。因此,業主之間以及業主同物業管理人員之間的和諧相處,對現代城市社區的建設與發展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其二,文明的人際交往能夠促進城市社會整合從而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由于利益格局調整和社會結構的變化,致使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部門之間以及個體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由于新舊體制轉換所帶來的震動和摩擦,還由于腐敗現象的存在等,都使得社會矛盾愈益凸現。當聽到某民工討要工資不成而砍殺老板致死、某集團董事長在辦公室被殺、某億萬富翁遭滅門之災的消息時,在唏噓之余不免引起人們深思。誠然,經濟的高度發展與社會高風險是并存的,高犯罪是市場化、社會現代化的必然代價。但如何解決當今社會的矛盾與沖突?仍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為此,我們不僅要從社會政治、經濟等宏觀視角,就社會制度、社會政策以及社會結構的調整等層面來探討社會整合的問題,還應從微觀視角入手分析社會沖突與矛盾。對城市人際交往的研究,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理解等方面的微觀層次的分析,來尋求社會和諧的途徑。

正如柯林斯指出的,“沖突不可避免的是由諸如財富、權力、聲望及其他產品的不平等分配引起的。”“但公開的沖突畢竟是有限的,沖突往往是力圖打破組織的制約而不是要進行實際的毀壞。”柯林斯的沖突理論并不排除社會團結、社會理想、道德意識和利他主義。柯林斯所強調的沖突并不是意識形態性的,也并不是以某種政治立場來闡述關于沖突是好是壞的,而是主張沖突是現實的、根本的。沖突是現實生活的基本過程,正視現實中的沖突就是為了解決社會沖突和矛盾。因而,柯林斯的沖突論對于我們認識當今中國的社會矛盾不無借鑒意義。

由于目前我國面臨的社會矛盾與沖突的復雜性、多樣性,小的局部的矛盾可能醞釀為大的社會沖突,給整個社會帶來大的損失。因此,不能用簡單的方法解釋問題和單一的手段解決問題。必須運用多角度的研究和解釋,也必須尋求多種方式路徑解決矛盾。在解決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要探究在微觀層面上緩解社會壓力的方法。就城市新建小區來說,業主與房地產商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是在所難免的。暴力化的房地產商在家門口制造不穩定因素,確乎有損于城市社會的和諧。如作為政府部門能夠以國家法律(如物權法等)規范房地產商,以業主自治制約房地產商,這些都將會起到緩和矛盾的積極作用。政府作為第三方資格,平衡處理房地產商與業主的利益沖突,倡導所謂“法制、理性、協商”的理念,建立健全居民小區的民主協商機制,促進房地產商與業主之間的談判、溝通、互諒互讓。因此,從人際交往入手,通過人際之間有效的溝通,達到人際關系的協調和整合,這對預控犯罪,維護社會穩定,進而實現社會和諧是十分必要的。

三、當代中國城市人際交往的特征

在當代中國,城市人際交往不但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的特色,同時,又積淀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心理。

傳統中國的人際關系是以血緣為序列,以父子為經、以兄弟為緯的立體關系網,幾乎所有相識的人都可以納入這架網中,但不同人之間的關系卻是不同的,這架立體網上不同的網結間有著遠近親疏的差別。盧作孚說:“家庭生活是中國人第一重的社會生活;親戚鄰里朋友等關系是中國人第二重的社會生活。這兩重社會生活,集中了中國人的要求,范圍了中國人的活動,規定了其社會的道德條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費孝通稱中國社會結構關系特征為“差序格局”,是“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遠,也越推越薄。”《中庸》把五倫: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等作為天下之達道。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即“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在“差序格局”這種特殊的社會結構里,從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傳統社會圈子中,除了“家庭圈”、“親屬圈”,還有鄰居、朋友等以地緣為特點的社會圈,形成傳統的社會關系網絡以及圈內人的人情、認同、信任和圈外人的排斥、疏離、不信任等。因此,也就有了由血緣、親緣、地緣關系所形成的“血濃于水”、“親不親故鄉人”等人際觀念。

雖然,上述傳統文化對于現代城市人際關系不無影響,但是如今中國城市的人際交往的環境已與傳統社會不同,因而現代人際關系已產生了質的變化。其質變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表層化和多取向。第一,城市人際交往的匿名性和非人情性。城市人口的大規模集中,使得城市人口的異質性很強。這種異質性表現為:城市社會分工復雜、專業化程度高,造成職業的不同、收入的差異,因而導致了城市貧富的差別。而教育程度的差異及社會背景的差異,導致了城市居民文化素質、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的異質性。正是由于這種人口的集聚和異質性,使得城市人口絕大部分相互之間是陌生的。雖然都市生活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與人溝通的機會,但人際關系淡漠、趨于表面化、缺少情感色彩。第二,城市人際交往的多取向和多層面。在現代城市,初級社會群體趨向衰落。鄰里、街坊等地緣群體關系變得不那么緊密,甚至家庭關系也在弱化。而在傳統社會一些必須由這類群體所承擔的功能,已被城市的科層化組織所替代。由于城市社會流動性高,社會階層結構趨向開放,加之城市文化世俗化、平民化,使得城市居民在社會評價上摒棄了傳統的道德標準,強化了以個人為中心的并且是具有選擇性的價值觀念。隨著城市生活方式的現代化,人們的活動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復雜,這都使得城市居民的人際交往活動形成多取向和多層面。第三,大眾傳播與網絡信息技術對城市人際交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眾傳播的高度發展是現代城市的典型特征,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其速度之快、范圍之廣,讓人們意識到互聯網作為一次科技革命,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人們不僅能通過網上聊天、購物、搜索信息、咨詢等活動來滿足各種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而且還能在電子化的空間中與網友的精神交往中,體味“另類人生”。綜上所述,這些特征對于構建城市和諧社區既有積極作用又有負面影響,關鍵是我們如何趨利避害。

四、構建城市社區的新型人際關系

1.加強城市新社區的建設與管理。在中國社會轉型期,政府的管理職能與服務重心必然向著社區轉移,而逐步形成“小政府一大社會”的格局,推進社會發展的大量社會事務要在社區落實,城市社區的社會功能日益顯著。社區建設的實質是社區資源和社區力量的整合過程,即將社區中所有的資源、所在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共同建設社區。具體來講,就是充分發揮街道、居委會和群眾的力量,不斷提高社區服務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質和文明程度,加強社會治安保證人民安居樂業,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社區人際關系狀況,對社區發展影響十分重要,反映著社區的精神文明的水準。同時,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也是社區建設的主要工作之一。

2.克服城市人際交往中的各種障礙因素。我國城市中人際交往的主要障礙可以歸納為:其一,社會因素的障礙。由于現代城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職業地位、經濟收入的差別,使得城市社會階層結構復雜。處于不同地位的社會成員所擁有的社會權力、財富等社會資源是不同的。由此引發的社會歧視、偏見以致沖突對立等都與人際溝通密切相關。其二,文化因素的障礙。人的行為是有意義的行為,要理解某個行動,就要對行動者賦予其活動的意義做出解釋。而人類溝通的符號就是語言和文字。人際交往的基本條件是交往雙方要有共同的符號系統,應該講主要是一種共同語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社會階層或者團體,具有不同的符號系統即溝通方式。但是,由于城市小區居民的文化水準的差別而缺乏共同語言,信息往往難以溝通,就會出現種種誤會和隔膜。其三,由于人的綜合素質的差異以及人們每時每刻接觸社會實際不盡相同,加之每個人認識成果的積淀、主觀意愿和需要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心態。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溝通障礙。沙蓮香認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對待人生,對待人際關系,對待社會生活的態度都比較規范,有一套處世哲學,委婉,幽默,樂觀,達理,重人際和睦,善順乎自然,同時又好用心機,捉弄世道,冷眼相看,取樂于世,如此等等”,都是對中國傳統社會人際交往的社會心理與行為的生動的寫照。上述人際交往的障礙,并非必然會形成人際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關鍵是我們要認識并注意克服這些不利因素。在現實中國城市社區中,每個社會成員都必須克服各種人際交往的障礙,形成良性的人際網絡,拓寬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3.樹立良好的城市社區道德風尚。良好的人際溝通是與良好的道德風尚密切相關的,城市社區的道德風尚則極大地影響著人際交往的質量。現代城市文化的典型特征在于世俗化,它使城市居民在社會評價上摒棄了傳統的道德標準,并強化了以個人為中心的價值觀,這往往會造成個人對社會的疏離。但中國社會有其特殊的文化積淀,如前所述講孝道、講禮儀、講睦鄰友好關系等,這類文化積淀今天仍將在城市社區的人際關系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而城市社會在對傳統觀念發起挑戰的同時,新的道德觀念也在孕育之中。由于務實、效率以及生活工作節奏的緊張和生活內容的豐富多彩,加之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人們需要另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這種依賴不是建立在親情、友情基礎之上的,而是一種分工與協作,即互惠、互利、平等和自由基礎上的人際往來。人們需要社會秩序得到維護,由此也形成了新的價值判斷標準,并需要樹立起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的道德風尚。例如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價值,社會的公平與公正、個人的誠信等都是現代社會的道德準則。這些良好的道德風尚,需要全社會傾力營造尤其是在新建社區內大力加以倡導。

此外,城市社區的健康發展,社區居民的良性社會互動和安居樂業,與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的制定與落實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我國《物權法》執行之后,政府部門在自身角色轉換中還應注重社區的法治化環境和民主管理機制的建立完善。例如,政府應當對于房地產商的行為進行規范和制約,維護業主利益免受侵害,同時制定相應政策,協調居民小區內物業管理與業主之間的關系。再如,良好的社區安全環境,可以減輕居民交往上的心理壓力,克服不必要的戒備和恐懼。至于社區居民的民主管理,在人際交往上則無疑會促進互動,密切鄰里關系,增強社區凝聚力。而城市和諧社會的營造將極大地得益于這種人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