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責任公司僵局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2 08:24:00
導語:有限責任公司僵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我國《公司法》第183條規定了公司僵局情況下的司法解散,完善了公司僵局出現后對股東的司法救濟,如何適用該條原則性規定,需要樹立積極慎用的理念,兼顧股東和公司利益的平衡,保證股東投資公司目的實現,又要避免輕易解散公司引起的社會動蕩。
一、公司僵局的內涵
公司僵局(CorporationDeadlock)是英美法上的一個概念。根據《布萊克法律辭典》的定義,公司僵局是指“公司的活動被一個或者多個股東或董事的派系所停滯的狀態,因為他們反對公司政策的某個重大方面”。英美法系雖未對公司僵局作出明確的界定,但是,因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是否構成公司僵局,法官具有自由裁量權,故并不影響法官對具體案件的審理。在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或法學著作中,并沒有與公司僵局相對應的概念。本文比較贊同趙旭東教授的解釋,他將其定義為:“因股東間或公司管理人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導致公司的有效運行機制失靈,股東會或董事會因對方的拒絕參會而無法有效召集,任何一方的提議都不被對方接受和認可,即使能夠舉行會議也無法通過任何議案,公司的一切事務處于一種癱瘓狀態。”[1]本文作如下表述:公司僵局是指因股東之間或董事之間或者他們之間出現自身難以調和的利益沖突和矛盾,導致公司的運作機制失靈,股東會、董事會因對方的拒絕參會而無法有效召集;或雖能如期舉行會議,因任何一方的提議都不被對方接受和認可,也無法形成任何決議,公司運營陷于癱瘓,已經不能夠為股東和債權人的最佳利益行事的一種僵持狀態。公司僵局根源于公司內部存在的尖銳矛盾損害了公司的人合性,也就是說“人合性”的喪失是公司僵局形成的根源。
二、公司僵局形成的法律癥結
公司僵局形成的原因何在?一是有限責任公司封閉的特性所致,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大區別在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轉讓,一旦少數股東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即可拋售股份“,用腳投票”。而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要轉讓出資必須征得其他股東的同意。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享有優先購買權。為維持公司的封閉性,許多公司甚至以合同的形式禁止向外部人員轉讓出資。“即使沒有法定或約定的限制,由于缺乏公開交易的市場,價格不易確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出資也難有與股份一樣的流動性。”[1]這樣,股東的出資就被長期鎖定。少數股東即使深受多數股東的壓制、剝削也無退出的途徑。二是在公司法的法定資本制和資本不變。原則之下,任何公司一經成立,資本實質上就被凍結,除非通過嚴格復雜的減資程序,股東的出資不能收回。法律雖然允許股東通過股權轉讓退出公司,但在公司尖銳的矛盾沖突情況下,股權的轉讓存在嚴重的困難,因為公司內部中公司決策和管理所實行的是多數決制度。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規定,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通過任何決議都需至少半數以上的表決權或人數的同意,對于股東會增加資本、減少資本、分立、合并、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以及修改章程的決議,則必須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表決權同意,對于董事會的決議,有的公司章程甚至規定了更高的表決多數。這樣大股東一旦控制了表決權的多數,小股東無法表達自己的意志,股東會、董事會形同虛設;或者股東表決權和董事人數對等化,各方股東派任的董事人數基本相當或相同之情形下,股東或董事之間發生了矛盾和沖突升級,甚至完全對抗,任何一方可能都無法形成公司法和公司章程所要求的表決多數,決議的通過幾無可能,公司的僵局狀態由此形成。
三、一種合理化的干預主義——司法救濟的介入
首先,關于訴訟主體、訴訟程序和管轄法院的確定有權依據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條請求解散公司的適格原告,只能是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但應以誰為被告?公司法沒有明確規定。原告股東或者董事可能會認為,與其發生利害沖突并侵害其權益最后導致公司僵局的是其他的股東或者董事,而非公司,故被告應該是其他股東。實踐中許多案件原告人均是將對方股東或董事列為被告,而將公司列為第三人民提起訴訟。筆者認為,公司是實體權利義務的承受者,判司決的效力必將及于公司,因而公司應是司法救濟訴訟的法被告。大陸法系各國都采用這種方式,即解散之訴應針對公司提出,其它股東或者事一般情況下應當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因為案件的判決結果與他們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其參加訴訟便于法院查明事實,作出公平的裁判。
其次,關于能否將強制股份收購作為打破公司僵局的替代方式強制股份收買是一種特別的股權退出機制。它是指由公司或發生爭議一方的股東收買對方股東的股權,使其退出公司,以化解公司僵局。相對于解散公司的方式來講,這種強制股份收買的方式是一種比較折中的方式,目的在于在保全公司的前提下打破公司僵局,避免了因強制公司解散帶來的不利后果。從國外的立法看,這種規定較為普墑。如在美國,現有一半、l''''l的法律規定了法院可以采用這一方法打破公司僵局在德國,則通過法院判例法的形式創立了兩種與此相類似的替代救濟方法:退出權和除名權,即讓僵局中某方股東出讓股份,退出公司并從公司的1I殳東名冊中除名。新的公司法已經承認了一人公司的合琺性,因此對于通過采用這種股份收買的方式來使二人的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已經給予以法律上的承認,并且.新公司法第七十五條、第一百四十三條第(四)項也規定,異議股東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公司收購其股份,從而為股東退出公司提供了法律途徑因此,報據新公司法,法院可以通過強制股份轉讓作為打破公司僵局的替代方式。
最后,關于判決解散公司時的裁判范圍。公司解散是指公司因發生法律或章程規定的事由而停止業務適動,并引起公司清算的法律行為。根據公司盛第一百八十一條和第一百八十四條,公司被解散后.應在15日內組織清算組進行清算,逾期不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的,債權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指定有關人員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法院判決解散公司屬于公司的強制解散,由于公司僵局的存在,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屬性喪失.因股東之間的尖銳矛盾和公司管理機構的癱瘓,被強制解散的公司在通常情況下是無法組織進行清算的。如果僅判令解散公司,而不對公司的清算作出裁判,將不可能順利對公司進行清算,往往又會引發無休止的爭訟,增加當事人的訟累,井可能導致公司財產流失,公司債權人和勝訴股東的利益將得不到切實的保障因此.借鑒美國標準公司法的規定,法院在作出解散公司的判決時,應當一并作出特別清算的裁決和安排:確定解散生效日期.并判令清算義務人按照公司法的規定限期對公司進行清算。這是一種既有利于當事人又有利于社會的司法選擇。
參考文獻:
[1]博登海默.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范黎紅.論司法對公司僵局的分類介入.[J]政治與法律.2005
[3]甘培忠.公司司法解散:公司法說不出的痛[J]中國律師,2002
- 上一篇:油田職業道德建設個人事跡材料
- 下一篇:建工集團民工先進個人事跡